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堂丝瓜课     
水心 《乡镇论坛》2009,(21):21-22
去年,我在城里买了房子,想让母亲来小住几天,母亲因为家里有忙不完的活,一直没有成行。前天。母亲忽然来了,我下班回家时,她正坐在门口,我惊异地说:“你来怎么不提前打个招呼,我好去接你,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费了不少事吧?”母亲站起身,笑吟吟地说:“不费事,鼻子底下长着嘴,我会问路,人家可热情了,大娘长大娘短地称呼我,恨不得把我送到这里来。家里的丝瓜结得多,吃不了,给你送点来。”母亲身旁放着一个蛇皮袋,我看了看,里面足足有几十根丝瓜。  相似文献   

2.
这个周末我没有回家。 周五晚上7点的时候,母亲打来电话,问我是不是不回去了。其实她很清楚地知道这个周末我一定是不回家了,因为我已经提前告诉她很有可能不回家,况且我每次不回家都是说“很可能不回去”,时间一长她已经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了。  相似文献   

3.
Q&A     
老公因何日日晚归? 怀孕分娩前,我和老公一直两地分居,老实说我对他的日常生活了解的并不多。待产期间,我请了8个月的假,可从我第一天回家沐息到现在宝宝已经半岁了,老公能够在晚上十时前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要顽他在外面干吗,我真是无语,他都三十五岁了,还喜欢和一群二十出头的小年轻们混在—起吃喝玩乐。  相似文献   

4.
爸爸的烦恼     
黄铁鹰 《中国企业家》2008,(17):114-117
爸爸今年84岁,他1984年在东北长春市退休,至今已经25年了。尽管退休时工资很低,但这些年国家不断给涨工资,加之孩子们经常给他“财政补助”,他和妈妈这些年从来没有为钱发过愁。 2006年我回家,爸爸跟我说:“我和你妈这些年一共攒了快二十万元钱了。你妈总希望我能再多活几年,她的目标是攒到三十万元,到我们走时给你们三个子女每人分十万元遗产。”  相似文献   

5.
中国脐带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2500年过去了,京杭大运河依旧不舍昼夜。它流淌的不仅是岁月的蹉跎,更有两岸人的生活。杭州塘栖镇,78岁高龄的陈水根,清晨5点起床,步行来到运河,划上小船,到对岸照顾自家的果树,开始的一天的农活,日复一日。他的儿子陈东,是一位在运河上跑货运30多年的船老大,半个月才回家一次。孙子陈禹杭人学刚毕业,在杭州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他们最近销售的楼盘就在运河边,因为工作忙,他已经半年没回家了。一家三代人,依运河而生,傍运河而活。"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相似文献   

6.
李京 《乡镇论坛》2008,(6):34-34
经常带5岁的儿子到朋友家玩,可每次回家前他都跟朋友的孩子“依依不舍”,又哭又闹不肯离开,弄得我很尴尬。针对儿子这种表现,我想出了一条“妙计”。在一次要离开朋友家以前,我小声对儿子说:“再玩5分钟我们就该回家了。你已经长大了,是个通情达理的好孩子,如果你能有礼貌地跟阿姨说再见,她一定会夸奖你,会欢迎你再来的!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好吗?”听了我的悄悄语.儿子抬头正望见我期待、信任的眼神,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好!”我心中窃喜,“妙计”果然成功!  相似文献   

7.
读书二三事     
我最早读书是在10岁时。读的第一本小说是《林海雪原》。书是借来的,尽管残破得没有封页,后半部分也脱了线,但我被书里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那时,作为姊妹当中的老大,放学回家是要做全家六口人的饭菜的。于是,我搬个小凳子,就坐在红彤彤的煤火前,一边熬玉米糊一边看书。结果,书看得出神。浑然不觉饭已烧焦,气得母亲一把将书夺过去,一下子塞进了煤火里。  相似文献   

8.
笑口常开     
我还是别看了吧妻子雇了个油漆工回家将卧室油刷一新,那个油漆工下班前还未漆完。丈夫晚上回家,不知道油漆未干,开电灯时把手印留在电灯开关的墙壁上。翌日,油漆工来继续工作,妻子对油漆工说:“请你到卧室来,我要你看看昨晚我丈夫摸过的地方。”油漆工脸一红,尴尬地说:“不,太太,我还是别看了吧……请您也自重!”双胞胎洗澡双胞胎洗澡母亲给两双胞胎洗澡后,把他们放到床上,其中一个哈哈大笑,母亲问:“笑什么?”他说:“你给哥哥洗了两次,而我一次也没洗。”仅仅为了听得清楚些?“医生,我的听力不好。”“你吸烟吗?”“是的。”“喝酒呢?”“…  相似文献   

9.
我站在楼前,看他背着大大的书包,身影越走越远,直到拐角处再也寻不见。2011年11月30日,他142厘米,再有45天就满8岁了我翻着手机,看到两年前我和他发的短信。那天他生病,盼着我回家,想我,却还不会用文字表达,于是屏幕上出现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字符。我回家,敲第一声门,他就冲出来,小胳膊把我楼得紧紧的,用了全身的力气,...  相似文献   

10.
静之 《企业文化》2005,(3):83-83
母亲身体不好,70多岁的人了,身边 需要有人照顾,于是从家政公司找到了 一个保姆。中年妇女,30多岁,甘肃偏远 乡村人,文盲,一家三口却是分居三地: 自己在北京打工,丈夫在山西煤窑,儿子 还不到18岁也已经到深圳去找活干了。 她很勤勉,每次去都看见她在干活,脸上 带着满足的微笑。从我在母亲家见到她 的那一刻起,我就意识到弱势群体其实 就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11.
忽然一笑     
得来不易 被告人向他的辩护律师许诺说:“如果你有本事使我可以只蹲半年监狱,那么你将得到额外的一千块钱酬金。”被告人终于如愿以偿。律师一边收钱一边说:“这可真是棘手的活,本来法官们想判无罪释放。”  相似文献   

12.
关东元 《英才》2010,(3):116-117
从1990—1996年,我都在巴西生活。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只回国一次,是在1991年的暑假。出国一年就回家,在当时是很奢侈的——我的一个同学出国8年都没回过家。我之所以这么快回国,是急着回国看女朋友。  相似文献   

13.
吃粥     
我是米粥养大的。小时候,母亲天天早起,在火塘上架起一只大鼎锅,划一根火柴点燃锅下的干柴,一般浓烟袅袅升起,旺火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锅底,母亲就微笑着去忙别的农活了。我坐在锅边看火,不时往火塘添柴。等到粥煮开了,母亲告诉我,用铁夹把燃烧的柴火夹出来,盖上一层草灰将其熄灭。等到阳光照到窗子的顶部,就可以吃粥了。 一日三餐吃粥,饿坏了身体。一次,我病得快不行了,母亲把我抱进一辆两轮木头车,一颠一颠地把  相似文献   

14.
想念母亲     
好久以来,我总想写一写母亲,可一直未能如愿。看着街上洋溢着幸福笑脸的母亲,特别是每当我看到和母亲年龄相仿、满头银丝,却怡然悠闲地乐享晚年的老妈妈,我又一次强烈的思念起已故二十三年的母亲!我是家里的老五,上面已有四个姐姐,父亲一直想要个男孩。听大姐说,母亲生下四姐时,突然不会说话了。可以想象,那时候的农村,对生了四个女儿的母亲,心里该有多大的压力啊!谁知,天意难违,直到母亲三十九岁时,还是生了一个女孩!那就是我。可以想象父亲的  相似文献   

15.
成健 《乡镇论坛》2011,(18):40-40
周末回家,母亲神神秘秘地拉着我进房间,从装冬衣棉被的大箱子底摸出了我小时候围的红肚兜儿。我很是惊奇,笑嘻嘻地问母亲,“什么好宝贝啊?藏得如此严实。”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过程中,已经在我身边购买过保险的位从事驾驶的同学向我介绍了女同学小甜,并说我如果能把她们家的保险做下来,那才叫有能耐。我笑道:如果我在半年内将他们家保险做下来,由你们负责一桌饭。同学说:没问题,但如果做不下来,就由你单独请一桌饭。于是我们击掌为约。  相似文献   

17.
我的母亲     
张维迎 《英才》2008,(7):112-115
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时间是2008年农历五月初三下午两点五十分,离端午节还有两天,离她老人家73岁的生日还有整整半年。母亲早走了两个多小时,没有让我见她最后一面。此为,我终身遗憾。  相似文献   

18.
贺建新 《乡镇论坛》2009,(32):40-40
假日里,我回家探望母亲.看见她在操坪里晒着几件粗布衣服。我忍不住对母亲说:“妈,现在又不是没衣服穿,还留着这些老‘古董’干什么?”“看到这些旧衣服,我就想起了过去的日子。”母亲说。  相似文献   

19.
24年前刚搬进高楼新居时,甚为兴奋,虽住在18层,只要按下电梯按钮就可迅速回家了,要比原来住在没有电梯的五层楼还要方便。记得有一年夏天买了大西瓜回家给孩子们消暑,碰巧电梯正在保养、维护,要等半个小时才能结束,为了孩子们,只好一层楼一层楼地爬上去,终于到家了,已经汗流浃背。从此我觉得电梯是个好东西,生活离不开它。  相似文献   

20.
蒋浩 《英才》2013,(5):125-125
有一句谚语:能够降临两次的,不叫机会。意思是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但我却不这么看。我的亲身经历表明,机会可以多次出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改变我人生命运轨迹的第一次是我15岁时。那是1979年3月,得益于我的高考成绩优异.教育部给了我一个公派留学的名额,去瑞典皇家工学院学习应用物理。那是“文革”后,国家第一次向海外公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