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险资金投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涛  张淑英 《价值工程》2006,25(7):161-163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与总资产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保险业表现出了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作为保险公司“两个轮子”之一的保险投资业务却面临着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渠道狭窄和保险资金管理模式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条件下就如何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降低保险资金的风险,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我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保险业竞争、保险公司收入与股本、保险业透明度、保险风险管理等的影响,并提出我国保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我国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保险业竞争、保险公司收入与股本、保险业透明度、保险风险管理等的影响,并提出我国保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变革、保险公司的上市及2008奥运保险的提出等,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与此同时,市场主体的增加致使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集中度快速下降;外资保险公司大量增加,中资保险公司将面临越来越大挑战。如何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与发展力,是我国保险企业面临的重点问题。现实迫切要求我国保险企业建立更符合我国当代国民要求的新型保险代理人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外企业文化》2007,(1):I0006-I0007
保险业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年均增长35.08%的速度迅速发展。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外资保险公司争相入市,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保险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保险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生活话题。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猛,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暂时闲置资金。从国外保险业发展经验来看,保险投资是保险资金运用的较好方式,资本市场已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结合,将成为我国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又一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迅速崛起,保险公司的业务能力以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各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保险企业纷纷推出多种形式的保险及基金模式,对此,政府及保险行业需要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本文通过对保险市场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有效的监管方式,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外企业文化》2005,(1M):16-16
在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中,利率的走势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我国金融领域中各个环节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保险公司之所以密切关注利率的走势,正是因为保险公司两大主流业务投资和产品开发与利率的变化息息相关。而无论从西方保险业较发达的国家还是国内保险发展的历史上看,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直接关系到了本公司经营效益的好坏和偿付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保险业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这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大幅度提高,保险公司积累了很多闲置的资金,保险公司对这部分资金进行投资运作。而我国在保险投资时面临很多风险,如何利用好保险资金,处理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成为保险公司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唐汇龙 《企业经济》2001,(12):35-36
所谓保险名牌是指保险公司、代理公司、经纪公司和公估公司等保险企业的著名产品或商标等无形资产。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主体在数量上迅速增加,在种类上日趋齐全,加之中国已加入WTO,因此,我国各类保险主体之间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尤其是我国民族保险业将面对着来自发达国家,在技术、产品、资金等方面均占优势的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的竞争。因此,民族保险业如何加速培育中国的保险市场,建立竞争优势,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拟以我国民族保险业创名牌的难点与对策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堡 《新疆财会》2004,(2):52-5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历经20多年高速发展,已经开始了两个重要的转型:一方面是市场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是市场总体供求关系转型,即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伴随着这两个转型,并随着我国进入WTO,保险市场竞争势必更加激烈,因此,市场营销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日益凸现,保险公司必须注重保险营销策略,以确保业务的稳定增长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网上保险,也称为网络保险或保险电子商务,是指保险企业即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来进行保险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行为,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保险创新.目前,在我国的金融业中,保险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网络的出现、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保险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保险市场的竞争已超越国界。保险、银行、证券业相互渗透、融合乃至相互竞争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国家保险公司直接承保业务普遍亏损。保险公司怎样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国际经验看,关键在于大力发展资金运用业务,用自己承保业务的利润来弥补直接承保业务的亏损。从国内保险业的实际情况看,近年来,保险公司承保利润已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我国保险营销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保险业恢复发展近30年来,发展时问不长,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但新的营销观念尚处于萌芽状态,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必须创新保险营销机制,才能不断提高保险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胡颖 《经济界》2000,(6):57-58,61
1999年10月,我国保险资金被允许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由此拉开了保险资金入市的序幕。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的资产会保持较快增长,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规模将逐步扩大,保险资产证券化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证券投资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保险公司来说是一全新的投资形式,保险公司在提高收益的同时也将遇到更多新的风险的挑战。那么,有效防范和降低投资风险,充分利用证券市场扩大保险企业的投资效益,保证保险业的稳健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保险资金在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分析 …  相似文献   

16.
随着加入WTO的过渡期的结束,外资保险公司纷纷进驻我国保险市场,保险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保险代理人频繁跳槽,滋生了大量的孤儿保单,其规模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已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何尽快解决孤儿保单问题,关系到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保险业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保险业的总资产从1980年恢复业务不到5亿到2005年底的15225.9亿,年均增速近32%。到2005年初,国内保险业的总资产已经达到1.1万亿多元。目前,中国境内有93家保险公司,其中中保险集团和其控股公司6家,财产保险公司35家,人身保险公司42家,再保险公司5家,从业人员200万左右。另一方面,近年来,不论是劳动力市场还是人才市场,求职者的队伍日益壮大,岗位竞争也日趋激烈,但是保险业务员长期供不应求。随着中国融入国际化大市场的步伐得加快,外资与合资保险公司的加入,保险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谁占有更大更多的市场份额,谁就应该在形象、诚信,服务上下功夫,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加强营销员队伍建设来实现。但是中国保监会在 2003年所指出的,中国保险代理人的法律定位不明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管理较为粗放,市场严重影响保险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业界声音     
《中外企业文化》2010,(5):13-13
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违规问题,尽管反映在个别基层机构,但应当引起全行业的高度警觉。这是保险业经营粗放、内控薄弱、非理性竞争的重要体现,也是导致一些保险公司经营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与保险业进入新起点新阶段的要求不符,严重影响了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  相似文献   

19.
我国保险业复业二十年来,对于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加强社会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有着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很不平衡,突出表现在险种单一,产险业务落后于寿险业务等,致使各保险公司主要保险业务重叠,这样就造成保险公司之间的无序竞争愈演愈烈。其表现在: 一、政策、条款落实不到位 自《保险法》实施以来,保监会相继出台了许多条款,以不断推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可有些公司田于追求保费收入,层层压任务,致使有的保险人员平日忙于拉保户,而忽略了对修改后的新政策、新条款再学习,更谈不上对相…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以来,保险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保险保障水平将日益提升,在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继续进行改革,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也将与日俱增。保险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增加了保险公司内部的竞争压力。而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环境,怎样在当前条件下进一步增强保险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中国保险业必 须认真思考与深入研究的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