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城镇化为我国都市农业带来重要的课题——城镇化条件下的都市农业,如何减少由于实现城镇化而在相邻区域失去耕地所带来的农业损失,如何为建设新型生态城镇作出贡献。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正在改变都市农业的形态、特征和功能,使都市农业与城镇社会、生态和经济系统融为一体。城镇化条件下的我国都市农业必须走中国式的道路,未来占全国耕地1/4面积的都市农业,应该而且可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一、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机遇由于城镇化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作用重大,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抓手,显然这给房地产新一轮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一是城镇化会带来亿万新市民对于住房的需求。我国城镇未来10年中的发展空间巨大,每年需求量有可能提高1%—1.2%,每年大约有超过2000万人口从农村走向城镇,会形成庞大的新增住房需求,从而给住宅地产发展  相似文献   

3.
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提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这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需求,也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需要指出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是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城镇化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需求,也为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由于城镇化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作用重大,因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  相似文献   

4.
正新型城镇化将给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业带来深远影响2月27日,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举行了题为"中国城镇化之未来"的2014 RICS亚洲大会。除主题演讲外,大会还设有"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城镇化趋势下的房地产金融及土地"、"住宅和住宅系统变革"等三个分会场。众多国际级专家、资深经济学家、高级政府官员及投资者出席大会,研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低碳、科学发展的中国,能源问题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大量农业人口转移进入城市所带来的用能量的增加,城镇化面临新的挑战。文章结合多种能源和信息互联网来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需求、城镇化发展中用能问题,如何利用能源互联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丰富能源供应结构,解决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和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劳动保障》2013,(5):12-13
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引擎,新型城镇化被寄托了众多的期盼。城镇化,可以带来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在这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一个个个体的裂变与巨变更需要而且值得关注。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  相似文献   

7.
李克强副总理最近提出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提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清晰地指出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国未来发展有很多挑战,更有机遇和条件.其中,已经和正在形成的人才红利、改革红利和城镇化红利将有力支撑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克强副总理最近提出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提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清晰地指出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国未来发展有很多挑战,更有机遇和条件,其中,已经和正在形成的人才红利、改革红利和城镇化红利将有力支撑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未来10年,是中国转型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关键时期。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目标。因此,把握城镇化带来的历史机遇,需要在转型与改革上取得如下共识:坚持消费主导,把推进人口城镇化,释放13亿人的消费需求作为最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坚持民富优先,使城镇化真正承载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功能,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坚持绿色增长,推动绿色城镇化;坚持市场主导,调动社会资本力量推动城镇化;加快政府转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能够有效履行公共职责。  相似文献   

10.
围绕"五个湖北"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土地问题是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未来十年是湖北省城镇化加  相似文献   

11.
<正>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推进我国城镇化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李克强总理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未来5年全国住宅供需预测及优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住宅需求预测 (一)影响因素 快速城镇化,创造首次置业需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1996年.全国城镇化率为29.37%.2006年增至43.9%.年均增长1.45%.按此速度计算.未来五年全国城镇人口增量将超过9000万人。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将给房地产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城市建设,更直接刺激了住宅需求.这种需求的表现形式以首次置业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一、住宅需求预测 (一)影响因素 快速城镇化,创造首次置业需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1996年.全国城镇化率为29.37%.2006年增至43.9%.年均增长1.45%.按此速度计算.未来五年全国城镇人口增量将超过9000万人。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将给房地产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城市建设,更直接刺激了住宅需求.这种需求的表现形式以首次置业为主。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导刊》2013,(7):108-108
(本刊讯)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十年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房地产企业如何把握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如何面对其中的挑战?"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和改革相结合的城镇化、重点发展二、三线城市等中小城镇的城镇化、节能环保、环境友好的城镇化。"住建部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6月14日在广州出席召开的"资·信"地产金融峰会暨"第十二届(2013年度)广东地产资信20强"颁奖典礼上表示,新型城镇化将给金融、地产行业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     
《楼市》2012,(24):31
1.新型城镇化战略唤醒地产大"刚需"有学者研究认为,未来10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商品房与保障房是城镇居民安居的保障,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随着政府着力"城镇化"建设信息释放,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称,已将中国房地产业的展望从"负面"转为"稳定",并预计销售情况和融资渠道的改善趋势会在2013年持续,国内房  相似文献   

16.
如果农民离开土地没有尊严,那他进入城镇也不可能有尊严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一是人的城镇化问题,二是大城市与小城镇需要均衡发展。这两个方面都与土地息息相关。随着人口城镇化的进展,城镇中已有的非户籍常住人口以及流动人口真正城市化,还有持续新增的城镇化人口,都将会对城镇建设用地形成巨大的需求。未来城镇化的推进,将会带来诸多重大的挑战。问题一:城市群自发膨胀,小城镇的萎缩,将会带来建设用地分布的整体结构失衡,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回顾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成就,探讨了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将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对策.中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城中村"、工矿棚户区和小城镇破败等方面,促进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住房供需的基本特点(一)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住房供给和需求的双高期目前,北京市已进入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国际化快速推进期,城镇化水平达N84.3%,高于全国城镇化水平30个百分点。人口向城市聚集带来了新增住房需求,城市快速建设引发了拆迁家庭住房需求,收入提高增加了改善性住房需求,流动性过剩等金融因素引发了投资性住房需求。在上述四大需求因素影响下,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住房供给和需求的高位运行期,近三年竣工和销售面积均在2000万平方米左右(见下图,2007年为1~10月数据)。  相似文献   

19.
李靖 《中外管理》2014,(2):81-81
抓住中国改革创造的新需求,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从商业趋势角度观察"三中全会",我发现,深化改革的新政会给企业下一阶段的发展带来如下机遇。新政下的五大商机生态农业的机遇。三中全会《决定》全面部署了深化农村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制度体系的任务,包括城镇化和农村生态建设的政策导向,将带来农业品牌发展的机遇。母婴市场的发展。三中全会放开"单独家庭"生育二胎,五年内将新增800万新生儿,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召开以来,城镇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议的热门话题。而随着城镇化发展规划颁布时间日趋临近,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正越来越清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许多企业带来新机遇。采禾国际集团日前宣布首家推出"定制区域经济多元体",为各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一种有益和可行的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