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和功能,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步行环境和休闲环境。本文结合旅游心理学、休闲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探寻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演变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探讨如何构建更适宜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  相似文献   

2.
从安全环境、便利环境、自然环境、出行环境、人文环境及创新环境六个维度选取45项指标,构建了精细化治理语境下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结合社会满意度调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spss软件对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开展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直管区人居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品质较高,住房的可负担性、停车的便利程度及职住分离程度则略显滞后,不同维度下的分项指标也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通过综合评价进一步深化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自下而上式的居民参与式治理过程,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和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宁夏19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公共基础设施指标、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宁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宁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差异明显,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不均衡态势;经济环境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首要因素,社会环境、城市服务环境与生态环境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四大类型区。  相似文献   

4.
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因素多样,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主要方面。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产业结构是城市人居环境的决定性因子之一;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大连市为实证分析产业结构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最大,其原因为:①第三产业本身的服务业性质即直接提高了人居环境;②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间接改善人居环境;③第三产业本身污染小,对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小;据此提出了大连市今后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人居环境的发展,形成第三产业与人居环境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需求,科学客观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分析影响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对因地制宜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综合图示法测度结果,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分异格局,借助逐步回归、GWR模型讨论影响因素效应水平的空间异质性。[结果](1)河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显著,以中等水平为主;(2)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集聚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呈现“双核”分布特征;(3)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第一产业占比、人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农用机械化总功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个因素为影响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且在不同分区上影响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该文揭示了河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以中等水平为主,冷热点区均呈现“双核”的格局特征,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效应的空间异质性,为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布和区域关联性,为乡村人居环境的区域协同优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通过构建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加权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ArcGIS软件和空间关联测度模型综合分析其空间格局及区域空间相关性。[结果](1) 2010—2020年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综综合指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按照变化趋势可以分为2010—2013年缓慢发展期、2013—2018年快速增长期、2018—2020年稳定增长期3个发展阶段;各年份不同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差异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2)区域层面来看,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以陕北平均值最低为0.469,陕南和关中较接近,分别为0.542和0.534;相对于陕北和陕南,关中各区域人居环境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差异最显著;地级市中,西安市综合评价指数最高,安康市和汉中市次之,渭南市和延安市最低。(3)乡村人居环境体系各子系统在区域之间差距较大,不同区域各具优劣势。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指数存在空间聚类现象,表现为明显的高值集聚和空间自相关性,各地区子系统人居环境水平差距较大,热点和冷...  相似文献   

7.
长春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也是人类借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宜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建立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研究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1996~2004年长春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时间序列上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选取19个指标,用以衡量城市的土地利用水平.利用SPSSl3.0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对选取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找出与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密切相关的主成分,分析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水平主要集中为:单位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城市建设总体规模、社会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口因素等;城市土地总体利用水平为:中、东、西部依次降低,三大地带在各主成分上表现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播种绿色———向佛山、东莞市政府授信335亿元今年以来,农行已分别向佛山市、东莞市人民政府提供了“绿色家园”335亿元的综合信用额度,显示出农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力度,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据了解,“绿色家园”贷款是农行为配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战略开发推出的一项信贷新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城乡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的需求。该产品突出了家园建设、绿化环保、休闲旅游、提升生活质量、优化人居环境等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在贷款操作上更加灵活简便,并根据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建立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演变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分别从不同功能区和各区层面,对其人居环境空间格局进行评价,探析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三生”空间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关联性,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各区为研究单元,并基于GIS10.2平台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 (1)各区域三生空间变化趋势: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等城市功能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小,且呈快速下降趋势,生产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顺义区、大兴区、通州区、房山区等城市拓展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大兴区和顺义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2)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城市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拓展区。其中生产发展空间的高值区集中在生态涵养区;社会保障空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城市功能区对其具有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生态环境空间的高值区则集中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生态涵养区。结论 2011—2021年北京乡村人居环境容量先表现为逐步变大的趋势,后表现为乡村人居环境容量下降趋势。生产和生态空间以生态涵养区为主,生活空间中距离城市功能区较近的区域,依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使得其社会保障空间明显高于远离功能区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从城市规划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道路绿化不仅具有美化街景的作用,还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滞尘、改善小气侯、防风防火等作用.近些年全国各城市都加大了园林绿化力度,园林部门把创"全国园林城"作为重要任务,道路绿化景观作为城市的"形象工程"是重中之重.因此,新道路的绿化建设,老旧道路...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江西省乡村聚落发展及演变现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从乡村聚落发展优化的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对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运用GIS102操作平台对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情况以乡村聚落密度、乡村规模以及人口密度进行空间等级划分,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江西省市域和县域内的乡村聚落在乡村规模、人口密度以及聚落分布密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且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以南昌市为中心,包含宜春市、萍乡市和上饶市大部分县域的北部密集区,主要为北部赣江流域下游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抚州市南部和赣州市大部分区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较小; (2)江西省乡村聚落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型分布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3)其乡村规模较大的聚落多分布在上饶、赣州、九江和宜春等地,反映出江西省丘陵区和山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较大。  相似文献   

13.
资源开发是资源富集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价值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是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以资源富集典型区-广西桂西资源富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年桂西资源富集区30个县(市、区)的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桂西资源富集区资源、生态、经济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显著,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右江区,最低的是乐业县,两者协调发展度的分值极差达1.8327;(2)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中部高于北部和南部,市区好于县域地区,区域内部分布特征各异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统筹农业多功能效用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和健康可持续的重要途径,方法 文章在对农业多功能理论、国外都市现代农业功能特征及大城市近郊农业发展需求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以苏州高新区通安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案例,探究大城市近郊都市多功能现代农业的实施路径。结果 系统构建大城市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功能体系。并通过对通安示范园的需求分析提出其农业多功能发展路径,包括高标生态田园建设,营造优质城乡环境;高质农业生产供给,稳固产业优势特色;高效农业科创示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高值休闲农业体验,绽放绿色发展魅力,为示范园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为城郊农业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结论 从农业多功能的角度出发,以新的机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构成,更益于城郊区农业空间的有序组织和集约利用,是保障大城市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均衡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现有30个主要城市的产城融合度发展状况,得出各城市发展特色及不足,并提出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运用熵值法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分析30个我国主要城市的产城融合发展耦合度状况。结果表明目前我国30个主要城市中,产城协调度发展较好的是一些东部沿海地区,而大多数城市水平则处于初级或中级协调阶段,部分偏远内陆地区城市处于勉强协调或失调状态。大部分城市的发展并没能有效地将产业与城建有效结合起来,未来的城市发展要继续加强产业规模及联系,也要围绕人群流向不断优化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增加劳动供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2011~2016年微观数据,基于城市规模视角分析了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工资效应的差别。研究发现: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错配比例越高;中小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呈现工资嘉赏效应,大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以工资惩罚为主;而教育不足对农民工工资则普遍存在负向影响。农民工教育与职业不匹配对工资影响的理论机制表明,中小城市支持人力资本理论模型,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则支持分配理论模型。这意味着,农民工在中小城市表现出学历越高人力资本回报越高的特点;而在大城市,教育与职业适配则更为重要。因此,改善城市层面的教育-职业的适配性,让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和工作转换,进一步增强城市间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是相关政策调节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Public policies play a vital role in shaping our cities. However, 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ies on the spatial expansion of urban areas needs to be better understood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policy outcomes. During the period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has made many changes in three sets of public policies—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hukou) system, and urban land and housing market policies—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mall, medium and large cities.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se public policy changes on urban expansion across 265 Chinese cities at or above prefecture level. We first quantify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urban areas and evaluate the extent of urban sprawl of the 265 cities from 1995 to 2015 using multi-temporal land cover data. These cities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a city tier system used in China. Through a set of individual fixed-effects models, we then explore how changes in the three sets of policies have influenced urban expansion differently across different-tier cities. Results show that sprawling patterns of urban expansion, which have been more prominent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ities since 2000, are associated with shifts in policies to support stronger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growth as well a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policymakers to take a holistic approach by considering the size of cities together with their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minimise inequality and achieve coordinated urban development goals.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空间变异理论预测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发展趋势,以期为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并弥补该研究领域的不足。[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法统计2010—2017年郑州市各县市区的规模以上休闲农庄数量和各区域面积,采用空间分析法计算各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密度确定其空间变异性,结合郑州市各县市区的区位条件、休闲农业资源和交通状况,综合分析郑州市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果](1)郑州市休闲农业的数量从2010年的39家增加到2017年的282家,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惠济区,其次是荥阳市和登封市;(2)惠济区的休闲农业分布密度历年均居各县市区之首,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登封市和荥阳市的休闲农业分布密度历年均远高于除惠济区外的其他县市区;(3)各县市区的区位条件、交通状况和休闲农业资源存在差异,造成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不均衡。[结论]郑州市休闲农业未来的主要发展区域将会以惠济区、金水区、荥阳市和登封市为主,依托有利的交通优势以郑州市中心向周边县市扩散,以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为主的管城区和中牟县将会成为未来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9.
以东南沿海高密度典型城市福建省厦门市为例,运用网络分析法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探讨影响城市绿地可达性的主要因素及提升策略。结果显示:第一,城市公园绿地服务面积和可达性与城市发展建设较为一致;第二,城市公园绿地不同出行交通方式可达性差异较大;第三,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存在较大差异;第四,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有赖于城市道路网的完善。因此,为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生态、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各类型绿地的服务效率,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质量,应增加城市小型公园绿地密度并均匀分布,以便提升城市公园绿地整体的可达性,重点是提升城市公园绿地步行和骑行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