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以工补农”提出的经济依据,是“以农补工”的既成事实。“以农补工”包括价格信号中的剪刀差,也包括非价格信号中农业动用工业资源的种种行政限制,工业取用农业资源的种种优惠规定。2.“以工补农”涉及的社会基础,是工农联盟的国体性质。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名义地位和实际地位的严重背离,现行政策对“农转非”的层层阻挠,使占国民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无法在工农两种职业之间自由抉择,“众轻农”之势早成定局。它与国体不相容。  相似文献   

2.
“以工补农”是将乡村工业的上交利润,用于社员分配和农村各项事业的一种补充手段,是农村在特定条件下经济上实行微观调节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在江苏农村已经实行多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新的形势下,“以工补农”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补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在此,我们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中指出:“要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广开生产门路,实行‘以工补农’;”“在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合同定购数量应保持稳定,主要通过乡镇企业‘以工补农’方式,对生产和交售粮食的农民给予合  相似文献   

4.
一些人认为,以工补农是权宜之计,是临时措施,是安定农民种粮情绪的一种手法等等,这是不对的。农村工副业和农业、粮食是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是互相协调发展的必需。以工补农策略的提出工业和农业历来就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有机的运行中。在资本主义成长时期,工业(即城市)的繁荣是以农业(即农村)萧条为前提的,农村人力、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奠定了城市工业发达的基础。我国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繁荣城市工业的同时,支持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当农业就业饱和  相似文献   

5.
“以工补农”,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我们赞成,因为它有必然性,是可行的。 目前,要实现农村第二步改革进一步发展农业,需要大量资金。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6.
“以工补农”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以乡村工业为依托,在农业内部,实行微观自我调节的一种手种。从经济较发达的江苏一些地区看,“以工补农”正经历着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特点和趋势是:1.“以工补农”的重点由分酉巴领域和社会公益事业转向生产领域,逐步变“输血”为“造血”“以工补农”的起步阶段,多数地方由于实力有限,经验不足,补农的主要办法是提取乡村办企业的利润,参加农民的分配,兴办一些社会福利事业,解决干部和有关人员的报酬。这部分资金,约占补农资金的70%左右。这种做法主要补的是消费,不能增加农业的直接投入,难以解决生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以工补农”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忽视补农资金投放的经济效益。一般只注意协调眼前的矛盾,缺乏长远观点,不注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即把“以工补农”资金主要用于土地承包者的补贴,改善农户的生活福利条件,为农户支付部份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雕刻家,自从爱上这一行后,从来没有好好睡过一次觉。他常常和衣而睡,他没有时间脱衣,也没有时间半夜起床在抓起雕刀或铅笔记下他的构思时披上衣服。每到有作品需要创作的时候,他的一日三餐仅是几片面包。清晨他从面包店买来面包,吃一个当早餐,剩下的就揣在怀里。他爬在高高的梯子上整日工作,饿了便啃面包充饥。他最大的痛苦不是创作不出满意的作品,而是需要为琐事忙碌,对于他来说这简直是种折磨。如果有人为他举行一个晚宴并邀请他参加,他会暴跳如雷。他以前并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到后来,他无法容忍自己作品出现微瑕。一旦他在自…  相似文献   

9.
以工补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新 《中国改革》2005,(12):38-39
新乡村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区域差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农村制度创新和“三农”新政策的动力,我国新乡村建设事实上已自下而上广泛展开,集中表现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以及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农业产业化与合作化、乡村工业化、村落集镇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乡镇企业补农、建农资金的"度"?笔者认为,企业提取补农、建农资金的数量,应以不影响企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为宜.具体地说,是要运用计量科学,树立两面观.权衡利弊得失.既要考虑稳定农业,让农民得到实惠的一面,更要看到乡镇企业在国家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资金奇缺的一面.量力而行,取之有度,合理测定补农、建农资金的比例,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同时  相似文献   

11.
10月20日至28日,广东省第二届省农运会于江门举行。深圳决定弃权,有官员解释称,自2004年“村改居”完成后,深圳已经没有农民。“我们不搞形式主义,所以不参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保护农民种田积极性的问题.最近,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新都的实践,谈谈我们对以工补农的一些粗浅认识.(一)当前,农民种田积极性下降表现在:一是对农业投入的减少.桂湖、天元乡农户的化肥施用量减少30%以上.二是大田生产管理粗放,种"应付田".推行家庭承包之初,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笔者到某村办事,无意间发现设立在村中心的村务公开栏里,除了正常的一些村务公开外,还公开了村两委近期工作上的一些不足和失误,比如原定8月中旬完成的拆违工作还有两户因赔偿事宜未协商好而没有完成、到某某贫困  相似文献   

14.
通常,“以工补农”的问题是从两个角度提出来的。其一,针对近年来农业收益不如工商业高、农业相对停滞的趋势日益明显化而提出的;其二,在社会上对乡镇企业发展问题争议较大的情况下,为了给予乡镇企业的生存以一条站得住脚的理由而提出的。但我们认为,“以工补农”对于要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这种做法的实际后果是保护了效益低的部门,阻止了高效益产业的正常发挥,不能达到扶持农业、整顿乡镇企业的目  相似文献   

15.
实行以工补农,提倡规模经营,是确保农业全面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江苏省苏南太湖地区,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收到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一) 现阶段“以工补农”主要是在分配领域中进行的,即乡村工业利润中的补农资金,大部分用于提高务农人员的收入、集体生活福利和建立公共设施,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资金所占比例较小。江苏省1978——1983年六年合计乡村企业利润用于补农的资金为54.23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即购置农业机械和从事农田基本建设的分别占6.7%和11.5%。1983年全省补农资金为80716万元,其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只占17.32%。用于务农人员分配,集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以工补农”是政府主导下的,一切非农产业和领域对农业的帮助和支持以及对农业内部自助的引导,“以工补农”的实施主体包括了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通过对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带农、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等“以工补农”相关政策回顾,把“以工补农”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快速推进和完善阶段。同时结合各时期“三农”发展状况,分析各相关政策效果。最后,通过对整体政策效果的回顾,展望“以工补农”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我国农村的改革获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的框架已经勾画出来。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的一次谈话中对此作了很具体的论述,他说:“农村的改革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仅农民的生活明显好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改革容纳了剩余劳动力,这样农民就不会往城里跑了。世界上都面临一个就业问题。农村改革成功,普遍出现了农工结合的局面。大办多种经营和乡镇工业,容纳了劳动力。这是我们成功经验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阶段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劳动力和资金向乡镇企业过度自发转移的趋势和政府通过行政手段采取的“以工补农”政策,把资金从乡镇企业强制性地回流于农业的措施形成了农业与乡镇企业不正常的经济循环关系。对乡镇企业与农业健康协调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对农业来说,这种微观社区范围内的“以工补农”,主要是在分配领域中将补农资金用以提高务农农民收入,缩小和拉平  相似文献   

20.
近来,对“以工补农”和“以工建农”的提法议论颇多,质疑一类的文章也读到不少。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令人叹服;但也引出一些新的疑窦,教人费解。笔者在多年从事农村经济的调查研究中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觉得有必要对其中一些看法和提法作一点补白。一、“以工补农”的内涵关于“以工补农”,目前最普遍的一种解释,认为“以工补农”是农村区域性集体经济内部的一种微观调节。这没有说到点子上,也不够全面。我觉得,对“以工补农”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三个要义:这里的“工”字,是特指乡镇企业,而且只能是乡、村两级集体创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