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加入WTO一年多的时间,就有不少外资银行已经开始抢滩中国市场,现在我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外资银行进逼的脚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竞争的态势开始形成。对此,中资银行只有准确把握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及其竞争策略,知己知彼,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对策,应对外资银行的强大冲击和挑战。一、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1.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的重点区域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的重点区域是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与国外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成正比,与国外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分布相对应。外资银行从全球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也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第6年。6年中,外资银行在中国资产从0增长至超过1.3万亿元。如今,面临着监管、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战略问题,外资银行不仅要思索“全能银行”是否还能在全球延续,更要直面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3.
陈鸿 《发展》2002,(6):69-70
入世使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逐渐走上快车道,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我国金融业现状、WTO主要原则及全球金融服务协议,“入世”后的金融业无疑受到巨大的冲击和考验,但入世同时又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据WTO在1997年达成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其成员国必须适时全方位开放金融服务市场,中国加入WTO两年后,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经营外汇业务,五年之后,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地域限制与客户限制都将取消。这些规定会对中国金融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也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第6年。6年中,外资银行在中国资产从0增长至超过1.3万亿元。如今,面临着监管、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战略问题,外资银行不仅要思索"全能银行"是否还能在全球延续,更要直面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5.
外资银行进入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1月,中美签署了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双边协议,中国对金融业开放的日程安排、扩大外资银行在华的业务领域和地域范围等均作出了具体承诺,在中国金融界引起极大震动。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的深化,外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与中资银行竞争、接触与合作,并进一步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运作。上海是全国经济和金融中心,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进入,提升金融中心的层次和地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李婉 《魅力中国》2012,(35):35-35
自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外资银行的进入数量总体是上升趋势,并且随着五年过渡期结束,中国逐步兑现入世承诺,外资银行经营范围扩大,外资银行的加入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对我国银行业的稳定产生威胁,要使得外资银行健康稳健发展,必然要提高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外资银行经营现状以及监管现状,指出存在的监管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梁思嘉 《中国经贸》2012,(18):16-16
中国金融业目前蓬勃发展,也逐渐放宽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作为外资银行想要进入中国市场.有良好的前景,本文利用PESTEL模型、波特钻石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国银行业及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外资银行想要进入中国银行的一些业务设想。  相似文献   

8.
在《条例》颁布的同一天,以全球最大的以零售业务为主的美国金融巨头花旗集团牵头的一个财团签署了将控股中国广东发展银行的协议,这几乎成为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标志性事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郭峻 《中国经贸》2010,(12):135-135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沉重的代价告诉我们: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尤为重要。文章对我国外资银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对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6月23日,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发表最新的《外资银行在中国》调查报告,凋查对象包括42家在华外资银行的CEO、高管人员和分行行长。报告显示,2007年开始,外资银行在华分行持续向外资法人银行转制,在快速演变的中国金融市场上,外资银行面对未来都制定了乐观的计划。  相似文献   

11.
张燕  袁涛 《特区经济》2005,(9):298-299
到2006年,中国将按照加入世贸时所做的承诺,全面开放国内银行市场,外资银行机构到那时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将享受多方面的、很高程度上的国民待遇。到时,中资银行将面临着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之一便是客户。在业务对象方面,“优质客户”、“高端客户”被认为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将进行争夺的客户资源,包括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外资银行的客户目标可能首先集中在外资企业和持有外汇的个人客户上。可以预测,外资银行在中国争取的客户主要有以下3大类:①公司客户、重要行业内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有规模的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12.
徐薪 《发展》2002,(2):65-67,71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逐步进入我国,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活跃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尤其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步开放人民币业务,即在加入WTO两年后,允许外资银行与中国企业进行本地人民币业务,在加入WTO五年后,将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取消设立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这首无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将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布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按照和许多国家达成的协议,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年之后,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经营外汇业务,五年之后,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从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来说,有代表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为数不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4.
金兰花 《新财经》2007,(5):27-29
中资银行在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上较外资银行相去甚远,长此以往,理财行业将变成中国的第二个“加工制造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WTO已逾4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在华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外资银行不断增加机构网点,加速业务的创新和拓展,增资扩股,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描述外资银行加速进入的特征表现和探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进一步分析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中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银行,应加快自身改革与发展,与外资银行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6.
按照已经和许多国家达成的协议。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年之后,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经营外汇业务,同中国企业进行人民币业务;五年之后,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都将取消。这些规定会对中国金融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 毫无疑问,外资银行将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经济模式、经营机制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有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改革,健全管理,完善运作机制,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和经营效率。外资银行的进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本更为低廉的学习机会,必将加快商业银行技术…  相似文献   

17.
刘亮 《首都经济》2007,(2):54-55
外资银行发力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不过数日,首批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转制申请便获得了中国银监会的批准,正式涉足人民币零售业务。为了在金融全面开放后即将来临的贴身肉搏战中抢得先机.外资银行会提前发力,将客户目标锁定高端客户群,将业务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因为这正是外资银行所擅长的。  相似文献   

18.
博研答客问     
《上海经济》2006,(9):74-75
外资银行盼望已久的中国市场“全面开放”将在今年年底到来,为此银监会近日向外资银行发布了修订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征求意见稿。据悉,银监会在这份意见稿中鼓励外资银行在中国注册为“法人银行”,“法人银行”将获得国民待遇,比如可以从事银行卡业务,否则不仅不能发行银行卡,其吸引人民币定期存款的“门槛”将在10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9.
张燕敏 《浦东开发》2001,(10):38-39
中国加入WTO,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问题尤其引人关注。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12月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1997年批准汇丰、花旗等9家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目前,在上海浦东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达25家,其人民币业务存贷款总量占大陆境内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总量的80%。一、 浦东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现状及特点浦东新区有外资银行49家,其中25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发展较快,盈利水平较好。据统计,至今年6月末,…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加入WTO以来对承诺的逐步履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已是遍地开花。本文希望通过对外资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过程分析,了解外资银行在分支机构设置过程中的经验,以及他们如何结合中国的政策和环境,抢占金融市场,占据区域优势,对国内其他银行的布局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