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取得时效制度是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立法上虽然一直没有规定,但在理论上对要不要规定取得时效制度一直有争议。从多个方面对在我国建立取得时效制度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取得时效作为时效制度的一种,已为学界和许多国家的立法所认可。作为一种制度,其必然代表法律所保护的一定价值。通过对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物尽其用理论、秩序价值的分析,认为取得时效的价值在于秩序。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完备的取得时效制度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我国关于此项制度是否建立一直处于理论界的争议之中,并未立法。从其秩序、效率、公平这三个价值方面对取得时效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在财产的事实状态与法律状态上仍存在严重脱节、权利的归属混乱等问题。通过立法构建取得时效制度,应在其构成要件、适用范围的两方面进行,以建立起完备的取得时效制度,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时效制度的实质是对民事权利的限制,民法属于私法,对民事权利的限制不能违背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等民法基本原则。关于消灭时效制度的效力、期间、适用范围和援用,从保护权利人、受害人角度出发,我国消灭时效的效力宜采用"抗辩权发生主义",并受到公平原则的限制;普通时效期间和某些特别时效期间应当适当延长;消灭时效的适用于请求权,但某些请求权不适用于消灭时效;消灭时效制度的援用应由当事人主张,法院不得依职权主动援用。对显著违反公平的案件,法院应依据民法诚实信用原则否定时效援用。因此,我国消灭时效制度的民法典立法及司法适用应依据民法基本原则,更好地保护权利人、受害人的民事权利,避免义务人、加害人利用时效规避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朱军 《商业科技》2011,(22):31-33
时效制度的实质是对民事权利的限制,民法属于私法,对民事权利的限制不能违背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等民法基本原则。关于消灭时效制度的效力、期间、适用范围和援用,从保护权利人、受害人角度出发,我国消灭时效的效力宜采用“抗辩权发生主义”,并受到公平原则的限制;普通时效期间和某些特别时效期间应当适当延长;消灭时效的适用于请求权,但某些请求权不适用于消灭时效;消灭时效制度的援用应由当事人主张,法院不得依职权主动援用。对显著违反公平的案件,法院应依据民法诚实信用原则否定时效援用。因此,我国消灭时效制度的民法典立法及司法适用应依据民法基本原则,更好地保护权利人、受害人的民事权利,避免义务人、加害人利用时效规避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郭臻臻 《消费导刊》2009,(5):132-132
取得时效制度是完整时效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从取得时效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我国确立取得时效制度的必要性,最后对取得时效制度的立法构建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一、国外、境外的立法例1.法国。《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规定:“出卖他人之物,无效”。因此,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在性质上属于我国民法理论上的无权处分)无效。那么,此时的善意买受人能否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呢?至少就动产而言,是可以的。但并非基于善意取得理论,而是基于《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的规定,即“即时取得时效”制度。许多学者认为“即时取得时效”制度就是法国民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严格说来,这样理解不够准确,两者的目的虽相似,但法理不同:对于“即时取得时效”制度,必须从时效的角度来理解,而时效强调的是状态本身,即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8.
一、国外,境外的立法例 1法国.<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规定:"出卖他人之物,无效".因此,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在性质上属于我国民法理论上的无权处分)无效.那么,此时的善意买受人能否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呢?至少就动产而言,是可以的.但并非基于善意取得理论,而是基于<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的规定,即"即时取得时效"制度.许多学者认为"即时取得时效"制度就是法国民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严格说来,这样理解不够准确,两者的目的虽相似,但法理不同:对于"即时取得时效"制度,必须从时效的角度来理解,而时效强调的是状态本身,即善意取得对他人之物的占有这种状态本身就够了,至于产生状态的原因是否有效则不予考虑;而善意取得制度是直接着眼于交易安全的保护.既然是对交易安全的保护,交易本身是否有效就至关重要了.  相似文献   

9.
《商》2015,(11)
取得时效制度也称为占有取得制度,指的是持有人公然占有他人之物,合法取得了物的所有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应了解到取得时效制度在我国建立的迫切性。本文从四个部分试论取得时效制度及其构建,第一部分是概述取得时效制度,第二部分是取得实效制度的国内外立法现状,第三部分是其价值分析,第四部分是取得时效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0.
税款追征时效制度在督促税务机关及时行使权力,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国家的征税权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在一定期限之内,体现出现代国家民主法治的精神,体现出人民主权、个人与国家地位平等的重要法治思想,这是我国税收法制的重大进步。为此,力求分析我国现行税款追征时效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税款追征时效制度的完善提出一套合理的、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兆昕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9):267-26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进入"民本主义"社会,越来越关注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问题。梳理了中国对于海外公民保护的完善与发展过程,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海外公民的保护在法律、组织机构、指导思想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2.
自从行政处罚法正式实施以来,地方工商局通过电话或来文等形式请示行政处罚时效问题的比较多,往往是对具体案件中是否对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把握不准,一般是由于办案机关内部看法不一致引起的。这里面既有对法学理论上时效制度的认识问题.也有的是因为个案中违法行为的具体情况非常复杂所致。在此有必要纵览一厂有关法律中时效制度的基本概貌,以便加深对行政处罚中追责时效的理解和运用时效,简言之,就是指时间的效力。在法律上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的时间而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的制度。可见,时效制度中包含着三个因素:①一定的…  相似文献   

13.
唐启光 《财贸研究》1998,9(3):74-76
<正> 利益返还请求权,也称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是指票据权利因时效界满或手续欠缺归于消灭而不能达到请求付款的目的时,持票人对于发票人或承兑人在其所受利益的限度内享有请求偿还其利益的法律制度。我国票据法第18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时,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朱晓红 《商场现代化》2006,(23):268-269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源于日尔曼法的“以手护手”原则,又吸纳了罗马法上时效制度的善意。该制度是确认所有权的一种价值判断,在原所有权人、无权处分人、善意受让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应明确其适用前提,保持其界限的严格性。我国正在制定的物权法中也应当对善意取得制度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5.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非常突出。同时,不同时期科研工作者对于农业经济进行研究的热情也一直都很高涨,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却一直以来都不太成熟。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4,(7)
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是因为被诱骗、一时冲动犯罪,但是犯罪行为被记录在案,往往对未成年人的一生造成严重影响,并且使未成年人在心理上形成阴影,难以融入社会。本文就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现状以及对外国前科消灭制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外国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总结,为我国前科消灭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1.法国。《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规定:“出卖他人之物,无效”。因此,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在性质上属于我国民法理论上的无权处分)无效。那么.此时的善意买受人能否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呢?至少就动产而言,是可以的。但并非基于善意取得理论,而是基于《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的规定,即”即时取得时效”制度。许多学者认为”即时取得时效”制度就是法国民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严格说来,这样理解不够准确,两者的目的虽相似,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施行财务总监制度以来,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和保障所有者权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完善财务总监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养老金问题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历来都是俄罗斯社会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同时也是俄罗斯政府多年来一直花大力气想加以解决的问题。十多年来,俄罗斯对本国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且在普京任内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同样处于转轨过程中的我国来说,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以来,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就一直成为大众争论的焦点,杨元元自杀事件使这一制度进一步升温。本文采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从融资均衡达成的公平、再分配公平、问责制、适应性等五个方面对我国的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进行评估,分析行动者的机会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