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环境污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控制了资本和劳动力变量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变量VAR模型,考察了1989—2009中国及分区域在环境污染、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对全国来说,分别存在从环境污染到经济增长、从环境污染到能源消费以及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三个单向因果关系。分区域看,东部沿海地区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和从环境污染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环境污染和人均实际GDP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中部地区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以及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西部地区显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存在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和从经济增长到环境污染的单向因果关系。此外,实证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假说一中性假说、增长性假说和保护性假说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成立,即支持了本文所构建的基于EKC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欧盟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检验不同情景下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动态冲击效应。研究表明:欧盟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有利于减少CO2排放,但牺牲了经济增长;2008年前后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的经济代价存在差异,2008年前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更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成员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相反方向,人均GDP较高成员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为正向影响;不同行业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服务业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为正向影响;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风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为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厘清在不同条件下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中国实现203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的政策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Johansen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利用1953~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经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着长期的均衡稳定关系,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能源消费分别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在一定滞后期内,三种能源消费均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冲击效用,且煤炭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向冲击效用远大于石油、天然气消费的正向冲击效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虑了空间因素的影响,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运用我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2001~2015年的统计数据,从空间相互关系角度实证考察了我国高技术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局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正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研究显示,不同地区创新能力存在空间异质性;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业集中度、研发经费均对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企业总规模则对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阻碍作用,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不显著;区域间创新能力并未表现出较明显空间相关性,周边地区产业集中与所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周边区域企业总规模对所研究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域间环境质量演进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相关性,而传统的EKC研究中往往忽视这种空间效应,使得研究结果存在偏差。本文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结合不同固定效应分析,对中国29个省级区域1990—2006年间工业三废密度与人均GDP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作用关系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同时,在纳入空间效应的条件下,除工业废水外,其他环境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皆符合EKC关系。  相似文献   

6.
绿色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研究绿色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极其重要。本文以中国30个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绿色创新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绿色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绿色创新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绿色创新在省际间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环境改善资金投入会抑制区域经济增长;环境改善项目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率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最后给出结论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协整分析与状态空间模型对1980—2012年重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重庆能源消费增长的本质是由经济驱动即是诱致能源需求型;状态空间模型估计较好地估计了1980—2012年重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处于较高水平,当GDP每增加100亿元,将有64.444万~64.454万吨标准煤能源被用于消费。基于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的特性具有新的变化。选取2015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建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能源强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能源强度存在明显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聚特征,西北地区能源强度较高,东南地区能源强度较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外开放程度与能源强度成负相关关系,对能源强度的降低有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广东省1998-2011年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增长依赖化石能源的投入,并且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相对于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小。广东省在继续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应增加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  相似文献   

10.
运用引力模型测度创新要素流动量,以2001—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OLS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创新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创新要素流动除了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还可以通过知识溢出影响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的创新要素流动能促进经济增长,但西部地区不显著。最后提出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合作、出台创新活动相关政策、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作为样本,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验证空气质量的空间相关性,并构建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地区腐败对空气质量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区腐败会加剧本地区空气污染,会降低邻接地区的PM2.5浓度;工业污染排放量、对外开放程度、能源消费量增加均会加剧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空气质量恶化;经济发展效率会降低本地区空气污染程度,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会促进空气质量好转  相似文献   

12.
考察FDI、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影响的已有文献,至今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同时探讨能源消费与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鉴于此,本文使用1985-2009年的福建省时间序列经济数据,构建了包含能源消费方程在内的四方程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是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工业整体污染之间都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二是FDI对于减少福建省的能源消费和工业整体污染都是有利的;三是为实现福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政府和企业需要在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加强对内资出口企业的节能与环保技术改造和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并引导FDI更多地进入服务业领域以及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立新  刘松柏 《南方经济》2017,36(10):126-140
文章利用2003~2014年的全国253个地级城市的数据,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对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经验分析。实证发现:环境库兹列茨曲线客观存在,但不同城市不同污染物到达临界点时间并不一致;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环境库兹列茨曲线(EKC)为双向的倒U型关系。城镇化与环境污染也相互影响,但城镇化只有处于较高水平时,环境污染才会阻碍其发展。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会加剧本地环境污染,周边城市的城镇化发展会降低本地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4.
孙攀  吴玉鸣  鲍曙明  仲颖佳 《南方经济》2019,38(12):100-117
文章在对国内外与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相关的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ArcGIS软件将NASA提供的2003-2016年全球遥感地图年均PM2.5浓度栅格数据值解析为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具体的数值,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与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SDDPDM)对中国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之间是否存在EKC曲线以及引致雾霾污染空间溢出的因素进行了经验识别。结果发现,中国(整体)、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均存在雾霾污染EKC曲线(中西部地区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处于雾霾污染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剧的EKC曲线第一阶段(拐点为第二阶段)。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离雾霾污染EKC曲线拐点的距离有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离雾霾污染EKC曲线拐点越近,该区域雾霾污染EKC曲线越显著;反之,则越不显著。中国(整体)、东部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离各自雾霾污染EKC曲线拐点的距离分别为中等、较近及较远,故,在上述三种情况下,雾霾污染EKC曲线的显著性会出现差异。交通运输对中国雾霾污染治理起到了消极作用;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及教育水平对雾霾污染治理均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FDI对中国雾霾污染治理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东部地区FDI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李静 《科技和产业》2016,(12):75-79
随着环境污染的恶化,地方政府对于环境治理的激励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利用中国30个省市2004—2013年间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为样本,以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政府政绩追求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市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溢出效应逐年增加;以政府财政收入、经济增长率、就业率为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研究不仅为政府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也为中国地方政府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绩考核标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运用IDW空间插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对黑龙江省2015—2018年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和对应年份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AQI值和PM2.5、PM10、SO2、NO2、CO浓度时间变化趋势在年内呈现"U"形变化规律;黑龙江省的污染重心在哈尔滨市,东南城市群污染程度高于西北城市群;民用汽车及单位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和CO、O3的关联度极强;人均GDP增长、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的减少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第一产业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来自秸秆燃烧,第二产业则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和建筑业产生的扬尘等,第三产业能耗低,对资源的依赖小,污染小.  相似文献   

17.
运用单阶段随机前沿方法,对2001-2012年我国四大经济区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大经济区在样本期内的能源效率呈逐步上升趋势,2001-2005上升水平较缓,自2006年起效率上升速度加快,表明"十一五"时期节能减耗政策效果明显;能源效率总体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典型区域分布特征。对非效率因素的整体分析表明能源效率同能源投资、引进外资间为正相关,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禀赋间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及中国1995-2014年的省际数据,研究引发FDI对能源效率地区内和地区间的溢出效应在相关制度性因素下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转型中的各区域FDI对能源效率的溢出效果受到产业结构合理化、市场化水平及对外开放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并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地方政府竞争引致下的地区间FDI空间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也具有非线性的门槛效应。地区间溢出相比于地区内溢出而言更倾向于阻碍本地区能源效率的提升,且地区间溢出比地区内溢出发挥积极作用所要求的相应门槛更高。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0-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研究了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间的非线性关系;选取滞后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作为阈值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估计模型,其主要实证研究结果为:除低水平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情况外,三个非线性模型都显示城镇化和经济增长间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会下降,而随着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该弹性会增加;弹性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增加趋势,到2010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文章最后分析了不同地区弹性系数值的差异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