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赵彦 《经济师》2002,(12):217-218
货币制度包括币材、货币单位和货币种类等内容 ,其中币材是最重要的内容 ,它决定了货币制度的特征 ,如造币权的规定 ,主币与铺币的支付能力和币值的稳定等 ,币材数量的多寡决定了某种货币制度的兴衰。  相似文献   

2.
赵平 《经济学家》2006,(4):90-97
现有文献由于缺乏货币制度及其变迁的分析框架,从而高估了私人电子货币所承载的货币自由化前景。货币制度原理解析表明,迄今为止,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电子货币。货币制度变迁中的激励不足,使得私人电子货币的出现并流通,面临着巨大的制度约束。抛开制度变迁框架后,进一步的货币替代效率分析,也同样得出了私人电子货币令人难以乐观的前景。虽然不存在私人电子货币带给传统货币政策的根本性冲击,但是,在“货币——银行”电子化的背景下,随着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增强,利率在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中的地位将会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国际货币制度演化的过程呈现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彼此轮换的特征。固定汇率制度若太固定以至达到僵化的程度,必然引发货币危机;浮动汇率制度若太浮动,则容易招致投机攻击,同样会引发货币危机;中间汇率制度下,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同时起作用,当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的因素和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投机因素一起发生作用时,中间汇率制度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噩运。分析每种货币制度下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将有助于对未来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趋势作出合理预期。  相似文献   

4.
位制的崩溃说明这种货币制度早已不适应如今的世界经济.超主权货币应该是类似于"金币"的一种信用货币.  相似文献   

5.
欧元与美元“二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使中国在2003年获得9.1%的经济增长率,意大利仍然凭借欧元地位,以0.3%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其世界排名从第七位超越中国再次跃居第六位,这使亚洲各国更加明确,加强本地区货币合作将改变目前亚洲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境地。要使亚洲经济不再作为大国货币的附属品,必须改变现存不公平的国际货币制度,加强地区间金融协调与合作,创立一个稳定的亚洲统一货币才能稳定亚洲金融市场,促进亚洲经济健康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分析现存国际货币制度缺陷及现状,讨论亚洲货币合作标准及亚元制度建设进程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吴锋 《经济论坛》2010,(4):35-37
面对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缺陷,东亚国家对地区货币合作和地区经济稳定之间的相关性已经达成共识,存在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但在合作的国际机制、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因素等方面仍存在问题甚至冲突。推动东亚货币合作应注重其中三个关键性阶段,其中,中国的积极推动将具有重要影响力。对我国来说,应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发挥积极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经过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数字货币利用分布式记账技术、时间戳技术等区块链相关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形成一个去中心化、匿名化、交易成本低、交易效率高的电子交易系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数字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新的商品价值形式,具有独特的信用搭建机制。但由于发展不完善,在应用方面还存在技术不成熟、币值不稳定、与现有货币制度存在冲突等问题,在未来仍需重视数字货币的发展情况,完善监督监管机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助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8.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未来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性货币组织的出现是国际货币制度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根据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亚洲区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亚洲地区货币合作虽然存在充分的可行性,但无论从经济或是政治角度来说,目前仍不具备组成货币区的条件,亚洲货币合作只能在较浅的层次上进行,要达到货币一体化,组成最优货币区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当前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备受诟病,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储备货币制度改革成为后危机时期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回顾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当前国际储备货币制度反思成果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国际储备货币制度的改革历程,并提出中国参与国际储备货币制度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金融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一是货币制度。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纸币的发行权集中到了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用贷款或再贴现方式提供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以再贷款方式提供给企业。从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体制看,是先有贷款后才有存款。表面上看来,这种货币供应体制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固有弊端日益暴露,改革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势在必行。国际货币制度难以回归到金本位和美元本位制,超主权货币将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在其存在着一些问题。另外我们应该借鉴欧元区经验完善汇率体系,以实现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当今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后果表明,以美元霸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存在重大法律缺陷。美国利用这一点,用印钞机大量印刷的无法律保证的信用货币美元换取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资源。  相似文献   

12.
美元化实质上是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出现的一种货币替代现象。美元化是指在美国以外的外国居民因对该国本币币值的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比美元资产收益率低时而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进而使美元在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部分或全部替代本币的现象。美元化意味着一国经济体的外币(主要是美元)对该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义奇 《生产力研究》2004,(5):60-61,71
从交易的视角来观察 ,诚信制度是货币制度的基础。货币媒介商品交换的同时把直接的买和卖从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开来 ,货币持有人将面临双重困境 :币值稳定困境和信息困境。货币持有人的信息劣势地位及其委托人身份 ,凸显货币本身所承载的承诺和信任问题。因此 ,货币媒介交易功能发挥依赖于一个良好的诚信制度 ,应该关注诚信制度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4.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统一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于1948年12月1日由新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发行的,随后,经过长期艰苦的货币统一斗争,人民币最终成为统一的全国货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货币制度变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货币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向现代货币制度的转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货币现代化是发展现代经济的必要条件。南京民国政府在1932—1935年间推动的货币制度改革是中国货币制度现代化的开端,它为抗战前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实施“废两用元”政策,民国政府统一了货币的对内价值,实现了货币发行的标准化;法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货币摆脱了传统的银本位制度,实现了纸币作为信用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而民国政府后期法币被迫退出流通市场,则说明以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6.
陈春田 《经济师》2001,(2):43-44
黄金是一种在数千年里使人们为之着迷的资产。由于各种原因,黄金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身份出现。首先它以一种贵金属面世,从而掀起了一场“淘金热”,在很大程度,欧洲人征服美洲便是追求黄金的结果。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迅速扩大,由于金银具有质量均匀、易于分割、价值稳定、经久耐磨、便于携带、适于保存等优点,结果把金银推上了货币的舞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作为货币,先后经历了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以及现代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变迁实质上反映了…  相似文献   

17.
东亚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代尔(2000)预言,在未来10年内将出现3大贷币区: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即“稳定性三岛”,欧洲和美洲的区域贷币一体化的成果使区域货币一体化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向。在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大潮中,东亚货币合作也不可避免。中国作由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不仅应该积极参与东亚贷币合作,而且应该成为推动者和领导者;但是,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存在诸多困难,其中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高是主要困难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是实现东亚货币合作的主要路径之一。因此,东亚贷币合作进程中,必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8.
由于美国滥发美元,使全球经济深陷泥潭之中。尽管美联储经常发表有关"美国支持强势美元政策"的言论,但总让人看到,这些只不过是欺骗的幌子而已。美国滥发美元,已经摧毁了全球的货币制度,在全球深陷危机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企盼有一个稳定的货币制度。过去长期实行的金本位制,其自动调节功能能使实行该制度的国家保持长期物价稳定,价格—货币—流动机制保证了市场的自然制约,这也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  相似文献   

19.
流通中的每一张人民币钞票,都是央行出品。这也正是法定货币制度的含义。在这套货币制度下,除了央行作为法定的发行货币的机构,任何其他中央的和地方的政府机构,都无权印钞。  相似文献   

20.
崔森 《经济》2009,(11)
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货币的产生往往伴随着战争.作为一个新政权确立的标志之一就是一种新的货币的出现.而每一次货币或者是货币制度的变革都会伴随着激烈的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