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成中  翟坤周  毛磊 《改革》2023,(12):113-127
进入数字文明时代,数据业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要素和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资源,基于“数据治理”的数字能力建设构成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基本内容。当前,相对于城市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步伐,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打造“良政善治”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乡村敏捷高效治理的进程相对滞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和优化乡村治理“秩序”,亟须实现从既有研究突出“技术重构乡村”到“数据治理乡村”的前提构设情景转换,建构基于“功能—场景—路径”耦合的“数据治理”驱动数字乡村建设新范式。对此,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要突破传统治理方式的弊端,更要立足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超越纯粹“数字技术主义”的认识迷误,在“数据”的精准化、图像化、具象化层面重塑“数据治理”驱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复合化价值功能,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重组“数据治理”驱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具象化运用场景,在主体、技术、空间、制度等维度重构“数据治理”驱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集成化赋能路径,以此摆脱“数字技术”驱动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功能“模糊”、场景“悬浮”、路径“排异”以及...  相似文献   

2.
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紧扣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充分调动各类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以解决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结构性、制度性、利益分配和城乡二元制度等诸多问题,对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主体的组织重构、乡村治理格局的优化、治理关系的整合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维度进行探究,阐明旅游参与实现多维“乡村性”价值回归的“三风”治理模式,并构建旅游影响下乡村“高质量空间生产”框架;以此为理论框架对共同富裕的赋能过程进行解构,并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为例,对旅游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进行演绎。乡村“高质量空间生产”的机制解构与案例分析,表明旅游参与乡村治理模式更应注重乡村生态宜居的长效发展,突出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相统一,并发挥乡村资源利用与人才利用的双重效应,提供一个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了近代东北商人群体与乡村基层社会的关系,分析了其背后深层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而揭示社会网络嵌入对近代东北商人群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深刻影响。近代东北商人群体过深地嵌入地缘性社会网络,从而在组织上表现出地缘封闭性。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东北商人群体在乡村基层社会却表现的可圈可点,不仅牢牢掌控商品流通网络,而且还有效参与了乡村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近代东北商人群体基本掌控县、镇级商会组织,并通过土地投资和人情借贷等方式深深嵌入到乡村社会网络之中,凭借由此获得的人脉、信用和信息,在基层市场的博弈中取得优势;二是近代东北商人群体与乡绅在身份上多有趋同性。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对农村基层网络参与是多途径的:或通过其控制的商会组织、或通过其在乡村中的代理人,或在与乡绅身份趋同后直接以后者身份参与乡村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治理。这种治理关系源自于巩固其行为嵌入乡村社会网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需要,并且是在嵌入乡村社会过程中通过与乡绅在利益和身份上的趋同性而最终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制度的全面推行是加强党在基层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有效克服了乡村治理中村级组织权威弱化、治理资源分散等问题,为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构建了新的制度框架。但“一肩挑”机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缺少监督、人才薄弱、运行不畅等问题,为确保“一肩挑”后村级组织的顺利运行,将“一肩挑”机制的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应在乡村治理的宏观视角下,针对当前存在的治理困境建设相应的补充配套制度,完善“一肩挑”后乡村治理机制,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教授在其2007年出版的《乡村的前途》一书中,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要建设“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在目前国家鼓励“家电下乡”的背景下,反思农民是否有能力扩大消费,消费究竟会给农民带来什么等问题,很有必要。贺雪峰的观点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立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直面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建设存在的“治理缺位”和“治理失序”困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建设的观点为理论根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乡村治理的历史积淀为底蕴,秉持我们党关于基层治理的基本主张,创新性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基层治理理论,形成了习近平关于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目标及如何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实现善治的治理目标、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相结合的主旨贯穿始终。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为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我国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动态发展、覆盖全面的系统性工程,立足“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目标,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为推进方向,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与乡村治理的发展逻辑,系统阐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探索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前提下,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效能发展的能力和体系建设框架,为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建立秩序基础。  相似文献   

8.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结合点,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聚焦数字乡村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旨在厘清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具体而言,本文系统梳理国家出台的数字乡村发展的重要政策对数字乡村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进行阐释。从财富创造效应视角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培育智慧农民等角度促进农村财富积累,起到了“做大蛋糕”的作用。从普惠共享视角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技术扩散效应、资源普惠效应和网络共享效应助力农村的普惠共享,起到了“分好蛋糕”的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数字化财富创造能力和数字化治理能力较弱、农民数字素养亟待提高、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鸿沟依然突出、数字技术的产业融合效应较弱等现实问题。本文针对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等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刘日辉 《老区建设》2022,(18):59-60
<正>近年来,大余县创新工作举措,探索实施“党建+一组三会”机制,即坚持党建引领,组建乡村振兴“五老”顾问组、村民理事会、乡贤促进会、教育帮扶协会,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源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推动“被动组织模式”转变为“主动活跃模式”,不断凝聚乡村治理强大合力,有效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的关键在教育,但是当前农村新“读书无用论”观念的存在,却成为新阶段乡村教育振兴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一观念,我们可以从农村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观念与行为中看到,其主要表现为农村父母对其子女家庭教育的消极观念、农民子女普遍且严重的厌学倾向以及他们对继续读书孩子的不解与质疑。其形成逻辑在于农村特定阶层基于其经济身份所导向的知识观。针对此种社会现象,政府治理要以乡村教育行动为着力点,通过推动知识价值在农村的普及、建立不同阶层社会交往机制、建构乡村知识场域、将专家学者引入乡村教育体系来逐步化解新“读书无用论”。  相似文献   

11.
王潇 《中国经贸》2014,(11):52-54
“城乡统筹发展”的善治理念,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被提高到新的战略位置。这一战略的核心举措是通过小城镇建设和优化乡村治理等措施来激活农村发展的潜力。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滥觞于此。从内涵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其核心是“乡村”——要以乡村、乡镇为主体实现农村自身的内源性发展;其修饰语是“美丽”,农村发展既要以美丽作为目标,又要以美丽作为工具;其落脚点在“建设”,以建谴为实现方式,实施经济推进、生活进步、环境提升、文化培育的综合工程。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江苏启动“1011工程”以来,选派大批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为乡村治理精英回流和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从治理精英视角研究江苏大学生村官生存状况、发展前景和大学生村官政策效应等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其无论对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成长成才,还是借助政府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对弥补当前农村精英治理存在的内在缺陷,促进农村新秩序的构建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就“留村任职”而言,当前要特别关注大学生村官“身份平台”、“薪资待遇”和“自主创业”等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乡村图书馆建设始于民国,当时民间力量自发建设乡村图书馆,乡村教育实验配套建设图书馆,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导建设乡村图书馆,陕甘宁边区积极建设乡村图书馆,多方合力建设乡村图书馆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图书室建设步伐加快,新时期形成了新的建设高潮,这为农家书屋全覆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第一书记”群体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嵌入乡村治理后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别。基于对华东D镇的考察可知,相同的制度底色之下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第一书记”专业背景影响了嵌入治理后所采取的运作策略。兼受过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自然科学系统教育的“文理兼修”型“第一书记”能够从知识维度上以丰富的综合知识储备更好地应对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能力维度上以良好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和内容转变,进而与上级政府及派出单位、村干部、村民、招商引资对象等多重主体进行更为有效的互动。必须从遴选、培训和考评三个环节入手,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中突出“文理兼修”的价值,建设好“第一书记”队伍。  相似文献   

15.
黄祖辉 《浙江经济》2023,(11):11-14
<正>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未来乡村,须注重城乡关系之“和”、产业发展之“和”、经济生态之“和”、村庄治理之“和”、公共服务之“和”、乡村类型之“和”、多元主体之“和”、共富发展之“和”“千万工程”指引未来乡村建设“千万工程”是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围绕乡村的村庄道路建设、垃圾分类集中处理、村庄污水治理、村庄厕所改造、村容村貌绿化等五大工程建设,聚焦目标、突出重点、持续用力,不仅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  相似文献   

16.
<正>刚察县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将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与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在乡村实施“一核五队促振兴”工作法,机关落实“一引领四提升”工作法,社区推进“两厅四站”建设,促使基层党建与各项工作融合统一,为高质量建设美丽的高原海滨藏城添彩。  相似文献   

17.
<正>一、前言拥有科学有效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推进的重要保障,进而发展成为实现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2021年9月,教育部提出:让人才培养扎根在中国大地上。人是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治理的主体,也是决定其发展状况、建设程度、治理效益的关键性因素。“十四五”时期全面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功能,充分增强人力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的耦合关系,以乡村人力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资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李双奎  张越 《发展》2016,(8):44-4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将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家目标.“治理”作为公共行政学界重要理念之一,由此广泛进入普通大众视野并成为热议话题.西北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及其资源问题与之紧密相连,实则是治理理念之下的一个局部——乡村治理既从地域上缩小了治理的范围,同时也从主体上做出了具体要求.而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作为治理主体的乡级政府及村委会、村民及其他社会组织或团体,需要哪些资源来实行治理,以及在各种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做到良性协作从而努力达到“善治”,在中国“三农”问题与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转而产生强烈冲突之际,研究乡村治理及其资源,关系到我国治理能力的高低和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因而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  相似文献   

19.
张捷 《北方经济》2023,(2):13-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数字化乡村治理具有标志性意义。在中办、国办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内容,对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中国数字化乡村治理出现了较多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破解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既需要结合国内数字化乡村治理的一般模式,也需要围绕治理思路、价值取向、具体机理等主要内容,开展中国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思路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从实践上理解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新内涵,加快数字化综合创新平台等新基建建设应用,推进新方位、系统化的乡村政府职能流程优化,因地制宜开展数字化乡村治理的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20.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的实现。当前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关键时期,乡村文化振兴也面临一系列现实难点和问题,这对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乡村文化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落实人才强农战略,加强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多方联动的文化治理格局;加大科技赋能力度,强化网络媒介的推动作用。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地构建乡村文化振兴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