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进行较早的领域之一经过15年的调整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正沿着“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目标健康发展。1993年是中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调整贸易政策的重要一年,对外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9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进口1039亿美元,增长29%;出口918亿美元,增长8%。进出口逆差122亿美元。中国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名已跃升到第11位。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两大目标是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的培育是实现这两大目标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分析了四个关键驱动因素之间的联动机理,以及如何通过四维联动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我国与118个国家的移民与贸易数据,基于最新发展的引力模型理论和泊松拟最大似然估计法(PPML)重新检验了移民网络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发现:我国移民网络的确促进了贸易,并且这一作用主要借由移民网络影响贸易的直接通道效应,而不是间接通道效应;从时间趋势来看,20世纪80~90年代移民对我国贸易的促进作用非常大,进入21世纪后这一作用稍稍变小;移民网络对我国与非同种语言国家的贸易促进作用是共同语言国家的36倍。 相似文献
4.
当中国由一个冷战时期的新兴国家演变为后冷战时期的崛起中大国时,美国的中国外交政策研究领域经历了许多变化。以1989年为分界点,作者考察了该领域在中国国际政治角色变换这一背景下新的研究议程。新的研究议程包括国内因素、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多边外交以及台湾问题等。作者指出,尽管新的研究议程已经出现,但美国的中国外交政策研究领域中仍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延续性。这种内在的延续性表明了对中国国际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把中国外交政策研究并入到国际政治这个更大学科中去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根本性调整。中国开始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实行对外开放,与各国开展互利合作。在多边外交方面,中国支持加强联合国的地位,主张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保护人权等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社会为化解热点冲突所做的努力,逐步扩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努力推动国际裁军与防扩散进程,并严格履行各项国际义务。中国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争取实现互利共赢。在人权领域,中国呼吁摒弃人权政治化倾向,通过对话与合作促进人权。中国以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当今国际事务中一个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否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而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如何以及影响的机制至今没有定论。本文通过模型分析表明,中国贸易的自由化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会改善中国的环境水平,但贸易促进经济规模扩大时会造成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对原油消费的增长,一些国外学者将2008年原油价格的急剧上升归咎于中国经济。事实究竟是否如此?文章将脉冲响应函数与残差序列相结合,构建变量波动因素的时点分解方法,利用1994~2012年间的月度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在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中国经济未对近年,特别是2008年飙升的国际油价产生影响,而投机因素和OECD的需求因素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最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油价升降的非对称性因素为:国际油价上升一般仅由投机因素引起,但其下降则既包含投机因素,又包含需求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来,中国思想日益引起国际关系学者的关注,这既是为了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是因为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拥有制度性权力来推行它的世界观。"天下"这个概念引起关注,既因为它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治理国家和理解自己的关键,也是因为对天下作为中国的世界秩序模式的讨论在21世纪正再次流行起来。作者通过考察"天下"这个概念来理解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作者首先概述当前关于"大度"的和"无外"的天下体系的流行讨论;然后考察几个因对"天下"的解读方式而引起的理论问题,特别是它对待"他者"的方式何以会鼓励异己的皈依,而不是导向对异己的征服;最后指出,受天下观冲击最大的不是世界政治,而是中国的国内政治,因为后者模糊了帝国和全球化、民族主义和普世主义的概念边界。 相似文献
9.
以1980-2008年的中国大陆省区面板数据为基础,实证研究了台湾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大陆的决定因素。研究显示,FDI进入的集聚效应、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会引起台资进入中国大陆规模相对和绝对水平的显著变化;税收比率降低则对其变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者审视了跨国公司如何利用反倾销法自身固有的缺陷和漏洞来作为排挤市场中新成员和加强其垄断地位的武器。同以前的某些工业化国家相比,尽管中国贸易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更加广泛地分享,但是中国仍然成为世界范围内反倾销活动的头号目标,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新兴且效率相对较高的市场竞争者;中国的发展速度、部分发展模式和贸易结构也使其在反倾销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美经贸关系和金融关系的"辅车相依"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和影响力的日益彰显,中国还只是美国货币政策效应外溢的简单接受者吗?基于此质疑,文章采用边际分析法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引发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但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不会显著改善美国对华贸易,却会抑制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行为。此外,面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外溢,美国货币政策反应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1995年1月~2007年10月月度进出口贸易数据为样本,依据理论模型的推导,采用较简洁的Engle&Granger协整关系方法论,对全样本和以2001年12月为界的两个子样本:1995年1月~2001年11月与2001年12月~2007年10月分别进行了协整检验,且对两个子样本在协整回归的基础上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ECM)。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对于全样本还是两个子样本,我们发现中国月度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协整关系都是存在的。中国的贸易盈余并没有失控,经常账户的跨期预算约束并没有被违反。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倾向评分匹配"与"倍差法"相结合的估计方法,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分别从总体层面、企业所有制层面、行业技术属性层面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层面,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事后生产率效应。计量检验结果表明:(1)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提升的促进具有滞后作用,但作用不大;(2)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上,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事后生产率提升效应不明显:(3)高技术密集型企业"走出去"的生产率提升绩效要优于低技术密集型企业;(4)"走出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到发达国家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已迈入"净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一直是金融发展理论与虚拟经济研究的焦点问题,已有研究忽视了金融的独立性。本文运用"分离假说"的概念和分析模式,通过外汇市场与中国股市及信贷市场的实证检验,尝试性回答"金融市场中存在金融分离吗?"这一问题,对Menkhoff and Tolksdork(2001)的金融分离研究进行了新拓展。实证结果显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出现了相当程度的金融分离,而信贷市场的金融分离则不显著。针对上述三个市场出现的不同情况,本文给出了相关的解释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和韩国应用与发展的历史,探讨了决定一国工业机器人普及的社会经济因素,并利用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工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出口和技术水平等,均对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也基本上支持这些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分析了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和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发现中国不仅具备了日韩等国家的基本条件,同时还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中国极有可能出现机器人对人工的规模替代。 相似文献
16.
17.
主权评级的公正性问题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首先,文章通过运用面板线性回归(Panel Linear Regression)和有序概率(Ordered Probit)方法,从长短期两个角度研究了主权评级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一国的宏观因素对评级具有长期影响,而对外债务和政府收支对评级具有短期影响。文章对大中华区、G7和金砖五国进行了的主权评级的拟合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在2011年以前存在被低估现象,但2012年后却存在被高估现象。最后,文章建议我国在被穆迪降级之后,要保持适度警惕,采取必要政策和措施,以防降级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财务柔性兼具功能与成本的分析,以2011-2015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财务柔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财务柔性与企业价值是一种"倒U型"关系。进一步针对不同产业性质的上市公司的分组研究结果表明,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其储备财务柔性对企业价值的边际作用效果更显著,并且在区间效应上,其出现作用拐点的数值也更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多年来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自身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和外部减排压力要求我们理清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文章首先对2000—2012年中国各省区的碳生产率水平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对碳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区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进一步的空间面板Durbin模型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污染天堂”和“污染光环”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了区域内碳生产率,却对邻近地区碳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负向效应。地区层面的研究结果也各有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对总体碳生产率的提升效应主要来自西部地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流动人口是否获得公平的劳动收入。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总体上获得了较公平的劳动收入,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谈判能力相对减弱,高收入者获得的工资要低于公平工资水平,而低收入者获得的工资要高于公平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会影响流动人口的劳动收入。因此,要为流动人口获得公平劳动收入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提升其在劳动力市场的谈判能力,同时政府要根据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提出相应政策,以增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从而提升流动人口的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