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窦超  翟进步 《金融研究》2020,486(12):189-206
业绩承诺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基本特征,但在这一热潮下,违约现象也屡有发生,促使人们思考业绩承诺背后的真实动机。本文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高频交易数据,从财富转移与信号传递两个视角辨析了并购重组中业绩承诺对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资金流向与投资收益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业绩承诺信息公告后,小投资者会更多买入并购企业股票,其投资收益为负并遭受了较大损失;而大投资者则显著降低其持仓,投资收益显著为正,财富效应在大小投资者之间转移明显。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财富转移效应在业绩承诺违约、自愿性业绩承诺的并购重组中的差异更大,这表明业绩承诺更多以保护机制之名行信息优势之实。而深层次的分析发现,信息透明度较高、对投资者利益保护较好的公司,其财富转移效应差异程度会得到较好抑制,大投资者的信息优势和知情交易行为有所收敛。本文的研究发现佐证了业绩承诺机制背后财富转移效应的存在,其结论启示我们,不断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合理设定业绩承诺发生违约时的赔偿额和加大对业绩承诺违约的处罚力度仍是业绩承诺发挥真正保护机制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李善民  杨楠  黄志宏 《金融研究》2023,511(1):169-187
并购重组中基于内幕信息的知情交易行为既是监管重点,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2006—2020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事件为样本,考察并购重组前的知情交易行为对并购公告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购重组前的知情交易行为引发了主并公司股价的提前反应,从而降低了并购公告时的市场反应,这一现象是由内幕信息泄露引起,且内幕信息主要来源于包括员工在内的公司内部人,而非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分析表明,改善信息环境可以有效缓解并购重组的信息泄露问题,体现为知情购买交易的信息泄露效应受到分析师跟踪、审计质量和问询函制度的有效制约。本文研究深化了现有的并购重组内幕交易行为研究,为实施精准监管和防范内幕交易等政策提供了一定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并购溢价是主并企业对市场行情及目标企业进行严谨判断后的理性选择,高溢价并购逐渐成为上市企业并购重组新常态。本文以2009—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为样本,探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并购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显著抑制企业并购溢价。进一步地,机构投资者持股通过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来抑制企业并购溢价。同时,本文还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并购溢价的抑制作用在企业产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及信息环境方面存在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避免高并购溢价。另外,并购溢价对短期并购绩效有促进作用,与长期并购绩效无关。本文从并购视角出发探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带来的后果,为企业机构投资者的引入及交易定价的规范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4.
研究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了异质机构及其所处股权环境在其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整体能够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当股权集中且存在稳定型机构时,机构持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当股权集中且存在交易型机构时,二者显著负相关. 这就要求我国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机构投资者多元化和股权分置改革制度.  相似文献   

5.
代昀昊 《金融研究》2018,459(9):143-159
本文考察机构投资者与所有权性质如何影响公司的资本成本。我们发现,第一,机构投资者参与显著降低了公司的资本成本,且长期投资者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第二,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第三,机构投资者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与信息解读两个方面,并在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中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监督公司的治理行为以及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本文为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建议监管部门应注重管理机构投资者参股交易行为中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5-2017年A股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事件为样本,基于纸质媒体和互联网媒体报道数据,研究上市公司在并购期间的策略性媒体披露行为及其市场效应。结果表明:在公司并购过程中,选择股票支付的公司相较于选择现金等其他支付方式的公司,其媒体关注度和正面报道比例在确定交易股价的基准期内比其他时期显著提高,公司存在着明显的媒体披露管理行为;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媒体披露管理倾向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新技术公司的倾向更加突出;虽然媒体披露管理在短期内有利于提升公司股价,进而使得公司获得更大的并购收益,但是长期来看股价将出现反转并逐步回归到公司的基本价值。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并购期间进行媒体披露管理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并购收益,但这种行为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有损投资者利益和公司声誉,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为此,有必要建立证券市场监管部门与新闻传媒主管部门的协调机制,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规则,加强对上市公司策略性媒体披露行为的监督管理,遏制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利用媒体披露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协同效应理论和过度支付理论,利用2006~2017年我国A股155个并购事件,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并购溢价和并购方股东财富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当溢价水平超过目标公司市值18.2%后,异常收益率显著降低,过度支付理论得到了证实。另外,对于目标公司,溢价水平与其股东财富呈现显著正相关。最后,建议监管机构重点关注并购事件的信息披露,完善并购价格形成机制,避免竞价时"赢者诅咒"现象,减少市场恶性竞争,防止操纵股价,并提醒投资者警惕支付的"羊群"效应,避免盲目追涨行为。  相似文献   

8.
国内上市公司并购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06年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发生控股权转移的并购案例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并购在短期内为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给股东带来较高的超额收益,但是在较长时间内,公司价值有受损的可能;同时在正式信息披露日前,存在信息泄漏的现象;在影响目标公司价值变化的因素中,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并购双方的关系、交易股权数都对公司并购的绩效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并购交易引发的商誉泡沫现象已成为我国A股市场的重大风险要素之一,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角度切入,探究超额商誉引发的负面效应。研究发现,超额商誉规模越大,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倾向和频率越高;机制检验表明,经营风险、代理成本和融资约束是超额商誉触发信息披露违规的传导路径;针对治理对策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独立董事规模较小、非经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情形下,超额商誉触发信息披露违规的现象更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超额商誉触发信息披露违规的现象在民营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更为明显。本文结论丰富了商誉以及企业违规领域的研究,对监管机构、投资者以及上市公司正确认识超额商誉的经济后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机构投资者、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反映公司治理效率的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作为关注要点,深入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治理效果问题.本文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于无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并且盈余管理程度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本文还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否有效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显著高于无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而且信息披露质量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增加而提高.本文还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信息披露对于盈余管理的监控作用更为显著,并且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增加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以上发现意味着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已经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14-2018年我国深圳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与股价同步性的关系,并探究了信息披露质量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此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提升了公司的特质信息含量,显著降低了股价同步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对股价同步性的降低作用在信息披露质量较好的公司和机构持股比例较大的公司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现有关于机构投资者信息中介作用的研究,丰富了关于股价同步性影响因素方面的相关文献,并为监管部门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引导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深入交流,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单一指数模型理论,构建实证检验模型,选取上海证券市场典型股票品种,利用年报披露前后的相关交易数据,对上海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以及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理性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存在提前泄露的情况,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科创板推出为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交易注入新的动能,估值与定价作为并购重组交易的焦点,对于并购重组战略目的的实现,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提升,以及股东及投资人利益的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的披露信息为基础,从整体情况、产业分布、交易要素等角度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交易的估值及对价进行总结,形成关于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对价参考依据、估值或评估方法选择及其增值幅度等方面的实证总结,并结合交易现状提出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促进战略性产业并购重组、加强持续性监管、推动专业力量提供估值定价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6-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交易事件为样本,研究主并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能否增强并购后股东的长期财富效应。研究发现:(1)可比性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主并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与并购后股东的长期财富效应显著正相关;(2)并购导致主并企业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且增加的程度与并购后股东的长期财富效应显著负相关,但主并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抑制了不确定性增加的程度,从而有利于并购后股东长期财富的提升。上述结果表明,主并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在并购的价值创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依然存在着披露不充分、不及时、不完整等问题,部分公司甚至利用关联交易制造虚假利润、转移亏损,严重危害了股东,债权人,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本文分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问题,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其信息披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上市公司多次被收购这一现象,本文以2007-2015年我国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盈余管理对企业再次被收购概率及并购后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1)公司盈余管理提高了再次被收购的可能性,被收购取得的短期绩效更好但长期绩效更差.(2)公司积极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会削弱盈余管理与再次被收购概率及并购后市场反应之间的正向关系、削弱盈余管理与再次被收购后长期绩效之间的反向关系.(3)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企业,分析师跟踪程度越高,因而再次被收购的可能性越大.本文丰富了目标公司特征的研究,同时对并购重组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及市场中介监管条例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逐渐被西方认同,尤其是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受长期利益驱动而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中国国企因受政府干预,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选取国企并购样本,考察异质的机构投资者股东对国企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国企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未体现出明显的治理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企的关联并购中,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也不再显著。我们认为,我国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多为主动投资,会积极参与国企监督与决策,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在国企中的投资多为被动投资,不关心个体的经营;国企关联并购中的政府干预更强,使得交易型机构投资者也无法发挥作用。本文将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机构投资者的引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逐渐被西方认同,尤其是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受长期利益驱动而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中国国企因受政府干预,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选取国企并购样本,考察异质的机构投资者股东对国企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国企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未体现出明显的治理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企的关联并购中,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也不再显著。我们认为,我国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多为主动投资,会积极参与国企监督与决策,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在国企中的投资多为被动投资,不关心个体的经营;国企关联并购中的政府干预更强,使得交易型机构投资者也无法发挥作用。本文将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机构投资者的引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储溢泉 《新金融》2020,(3):50-55
高并购溢价一直是理论界和监管层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上市公司高并购溢价为例,深入分析了并购交易中锚定价格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支付对价与并购标的业绩承诺现值之间的差额是融资购买股权的费用,并不是并购标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主要是上市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将融资购买股权的费用直接锚定在股价中,引导外部投资者看好此次并购,最终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减持掠夺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给监管层的政策建议是要规范并购重组中的定价问题,并详细披露相关的信息,以降低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20.
谷长辉 《上海会计》2010,(12):44-46
由于相关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上市公司很可能利用现行的债务重组准则操纵利润,监管当局应当加强对债务重组信息披露的监管。大部分债务重组公司都是ST公司,且具有“摘星脱帽”、扭亏为盈的动机存在机构投资者和高管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越少发生债务重组,债务重组公司的上市年限也显著长于非债务重组公司。加快发展机构投资者、改进经理人激励机制和完善IPO审核制度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