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新兴起的两个学术领域,前者已经很具规模,后者还在成型的过程中。本文介绍这两个领域在西方(主要是美国)的起源和发展概况,并以此澄清两者的异同,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里的“国际”与比较政治经济学里的“比较”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争论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嘱我就《国际政治经济学 :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商务印书馆 2 0 0 3年 11月出版 )写一点感想。关于这本书的内容 ,读者阅后自有评价。在这里 ,我只是想谈一谈在写作这本书过程中所思考的一些问题。一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议题”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与同类著作相比 ,这本书并没有就国际政治经济学给出一个定义 ,而是在“导论”中论述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和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政治经济学没有定义 ,我只是想表明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仍然处在争论之中。事实上 ,在我看来 ,如果非要给…  相似文献   

3.
曾怡仁  李政鸿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1):93-115,158,159
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是融合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与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研究路径,一方面,它将性别议题带进全球化以及发展研究,尤其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方案以及全球化进程所造成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反思主流、非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性别盲问题,并思辨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采取跨层次与跨学科的多元研究方法,勾勒出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知识脉络,说明该研究途径对外开放的特色,认为透过学术社群之间的对话和更多学者的投入研究,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将更为成熟,同时也会推动整体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国际政治经济学从国际关系中分离之后,汲取了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别于国际关系其他领域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分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组织学派和英国学派的重要标准。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是理性选择和比较方法,后者通常可以划分为大样本统计和小样本案例分析。是否采用源自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和使用大样本统计还是小样本案例分析成为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争议的核心问题。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应当充分重视研究方法的掌握,作为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消费者,要实现同西方学者的对话,我们必须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服务于议题设定,任何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应当根据自己议题需要谨慎地使用某种或者多种研究方法;应当关注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发展,这两个学科对国际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影响还将继续。  相似文献   

5.
从1979年新贸易理论诞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历经了新经济地理、贸易与新增长理论、内生贸易政策理论(也称为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新新贸易理论等数次理论创新过程,对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这些理论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讨论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历次创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之后,作者提出应该从多重角度辩证地理解这些理论创新。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开放经济政治分析范式把对个体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分析奠定在经济学理论分析(特别是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并强调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多层次的互动研究,这有利于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明确的演绎逻辑。与此同时,问题导向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仍应保持其在方法论上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跨大西洋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产生以来,呈现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特点与学术传统。如同国际关系学科一样,美国学派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英国学派则处于半边缘状态。笔者首先分别界定英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然后从知识传统、方法论、议题设置等维度诠释二者间存在的差异,进而从历史背景、学术传统以及学术训练等方面解释英美学派间的差异,并且考察英美学派间目前的交流状态及其对话的必要。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由方法论所确定的,而是由共同的研究主题以及核心概念所界定,因而英美学派有必要进行切实的对话以构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国际政治经济学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国际层面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学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逻辑是,以世界范围内具体历史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探讨各个历史阶段国际生产的不同特征,分析其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带来的影响。也正由于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当时既存的政治环境与政治因素对国际生产过程的反作用。这种在国际层面对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的分析关键在于结合具体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政治环境。作者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来具体展示这一研究逻辑在各个经济分支领域如生产、交换、金融与分配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来演示这一逻辑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学各主要分支领域如跨国生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发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完全理性、完全无理性、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只是社会行为体理性特征在不同环境和阶段的表现类型,社会行为体的真实理性是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存在的分布理性。社会行为体作为人类个体及群体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区分为宏观社会行为体与微观社会行为体两种主要类型,据此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宏观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微观国际政治经济学两个学科分支。经济人假设、管理人假设、政治人假设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流派,难以对涉及跨国政治与经济活动的社会行为体的所有行为给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以分布理性为条件,提出政治经济人假设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新理论分析框架,能够对国际政治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给出有价值的理论解释,以弥补现有理论研究文献的某些不足。学者需要从理性、行为、行为体类型、内容和方法等多个角度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进行拓展,把分布理性和政治经济人假设纳入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9.
作者探讨了霸权稳定论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学者对不同国际经济问题领域的研究催生了霸权稳定论,其核心主张是国家间权力的霸权式分布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稳定。80年代以后,年轻学者从两个方面拓展了霸权稳定论的研究:第一,霸权稳定论的逆否命题——霸权衰落导致霸权国干预国际经济政策的力度加强——成为80年代富有影响力的理论假设和政策辩论主题。第二,从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类比和地区扩展等四个层面深化霸权稳定论的学理内涵。到90年代初,学者们认为权力分布和自由体系之间呈现出一种U关系,即国家间权力的差距过大或者过小时国际经济体系都呈现出开放状态。欧美学者围绕霸权稳定论长达20多年的争鸣,以霸权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国际体系的开放还是保护为分析对象,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体系层面向国内层面的转型。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而言,至少在区分问题领域、多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分工这三点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完全理性、完全无理性、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只是社会行为体理性特征在不同环境和阶段的表现类型,社会行为体的真实理性是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存在的分布理性。社会行为体作为人类个体及群体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区分为宏观社会行为体与微观社会行为体两种主要类型,据此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宏观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微观国际政治经济学两个学科分支。经济人假设、管理人假设、政治人假设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流派,难以对涉及跨国政治与经济活动的社会行为体的所有行为给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以分布理性为条件,提出政治经济人假设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新理论分析框架,能够对国际政治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给出有价值的理论解释,以弥补现有理论研究文献的某些不足。学者需要从理性、行为、行为体类型、内容和方法等多个角度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进行拓展,把分布理性和政治经济人假设纳入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1.
冯维江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10):F0002-F0002
2017年9月26-27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暨“新型全球化: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科研和教学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擎主持开幕式,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尹庆双、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分别致辞。程伟、王正毅、高程、田野和王擎等围绕会议主题分别发表演讲。  相似文献   

12.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该学科兴起于上世纪70西方经济危机之后,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学更是在美国得到极大发展,使得该新生学科趋向完善、成熟.作为80年代中期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发展者,罗伯特·吉尔平不得不提,其重磅之作《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汲取了当时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面地不偏不倚地阐述了国际政治经济的各个流派的观点,并渗入了作者自身许多独到的见解,可以说,该论著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是个重大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脱离中国现象,这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均有所体现。作者因此提出一种基于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路。该思路主要由问题领域、理论突破和学科弥合三个方面组成。问题领域通过核心议题和研究路径相结合加以确定,理论突破主要围绕着有别于西方特质的中国特质展开,学科弥合则是实现前两者必须具有的知识结构。基于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不仅能够缩小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差距,而且也能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中国学派甚至是整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中国学派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近十几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初步确立了概念性的研究框架:通过国际经济来界定社会行为体,研究政治制度如何影响利益和政策偏好,进而考察国际层面的谈判与协调如何影响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国际贸易政治和直接投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表明,过去20年来学者们确立过三种社会行为体:要素所有者、企业和产业(部门)。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而言,国际经济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分析单元,但是,政策偏好还涉及集体行动与政治制度等因素,因此理解政策结果需要深入地探讨政治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近40年的发展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进步,但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导致这种差距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框架,应该主要涉及如下四种关联性:定义与研究议题的关联性、要素流动与单位层次的关联性、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联性、国际体系与中国经验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永恒的主题。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作用,现实主义重视国家的作用,然而国家的逻辑是权力,市场的逻辑是财富,财富本身又是权力的重要来源,历史上国家与市场经历了一个合作-竞争-合作竞争的演变过程,与此同时是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斗争史。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二者关系的演变及其理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诞生是为了解决纯粹政治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国际现象。早期的IPE学者们习惯于沿用传统政治学的思路,研究国内政治经济对国际体系的影响。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部分学者开始循着一种"逆向思维",研究国际环境对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以"颠倒的第二种设想"、国内政治联盟与分裂的假说、双层博弈等理论为代表,国际政治经济学在90年代完成了研究路径由外而内的转型。但是,面对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这两种单向的研究路径只能提供片面的理论解释,学界有必要探索国际与国内双向互动的IPE理论,以解释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派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在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础上与国际关系学一脉相承,而以斯特兰奇为代表的英国批判学派则试图以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整合经济与政治研究两个领域。基于对全球市场权力结构的分析,斯特兰奇较早地提出了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这一关键研究课题。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要求主流学派拓展和丰富自己的分析基础,引入体系层次外以及理性主义框架以外的各种分析机制。而这一过程,有助于国际政治经济分析与比较政治经济分析的进一步融合,也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进一步树立和加强自己的学科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提供理解中国国际关系的一种新架构 ,认为基于“国家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法论上的“传统”国际关系观念 ,没有抓住中国国际关系变化的性质。人们需要考虑使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批评理论的分析工具来突破国内与国际、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藩篱。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丰富对中国问题的研究 ,而且可以脱离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冯维江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12):F0002-F000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北京大学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于2011年11月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