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生态性用地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气候调节(防护)等各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化及重要性分级,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等技术手段,通过对河南省内黄县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区域进行识别,探讨了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的修正方法。修正结果中极重要区、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分别占内黄县国土总面积的3.95%、35.69%和60.36%。极重要区是全县生态性用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带,综合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对于维护内黄县整体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系统总结了重要生态用地划定技术方法,以生态单要素评价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生态功能和敏感性分级分类下的重要生态综合用地评价技术,以及关键生态源地厘定的空间识别方法。以最小阻力模型为依托,开展了不同级别生态源地间重要生态廊道识别和划定路径探索。以四川省江油市作为代表性案例,通过重要生态网络构建试验,提出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3.
山地森林采伐后生态服务功能恢复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闽北山地天然次生林择伐试验样地15 a的跟踪调查,采用实物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3方面分析不同强度择伐后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恢复动态。结果表明:相对于未采伐林地,伐后10 a,弱度和中度择伐其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恢复并略有改善,强度和极强度生态服务功能尚未恢复;伐后15 a,4种强度的生态服务价值均得以恢复。从采伐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看,影响程度最大、最难恢复的是保育土壤,其次是涵养水源。因此,对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在确定择伐强度和择伐周期时,应考虑林分生态功能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基于遥感技术识别诊断黄河源区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状况,以期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实地调研、空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矿山露天开采,尤其是煤矿、建筑用砂采场以及煤矸石堆放是造成黄河源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的主要驱动因素。源区范围内60.40%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持续威胁黄河源区生态安全。(2)矿业开发主要造成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受损面积占比51.59%,严重威胁源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3)矿业不合理开发造成黄河干支流两岸10 km范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受损,生态廊道效应减弱。研究结论:在查明黄河源区矿业开发现状特征基础上,识别诊断矿业开发造成源区生态受损和退化状况是维护黄河源区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格局进行优化。[方法]文章以栾川县三川镇部分村庄为例,构建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指标体系,运用MCR模型对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功能适宜性分区之间的冲突,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结果](1)根据MCR模型模拟结果,根据适宜性将研究区土地资源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后备开发区、优先开发区等4种类型分区;(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与其适宜性之间的矛盾,可将生产功能区内碎片化的农用地、采矿用地和生活空间内零星建设用地优化为生态发展用地和对生态环境具有涵养作用的农业发展用地。优化后的生活用地面积减少了7.86hm2,工矿用地减少49.14hm2,生产用地中的农业用地增加20.11hm2,生态功能用地增加了36.89hm2,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集中连片、生活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用地充分保障的优化目标;(3)运用MCR模型模拟划定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相吻合,可为乡村规划和空间重构提供理论指导。[结论]通过村域土...  相似文献   

6.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包括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脆弱性评价,其评价方法有模型法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定量指标法,在市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面模型法优于NPP定量指标法。文章以武汉市为例,采用简化模型法,将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脆弱性评价,划定武汉市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约1705km2,分析生态保护与城乡建设和农业生产的空间冲突,涉及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内开发利用地类2.59km2,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主体范围和拓展范围。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和水源涵养地,对其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对生态建设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介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森林、草地、湿地三大生态系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进行总结归纳,基于文献研究结果结合祁连山国家公园实际情况,构建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后期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通江诺水河自然保护区是具有典型北亚热带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珍稀、特有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区之一,也是秦巴山区扶贫开发重要的生态资产。研究通过对保护区进行的综合科学考察以及其他统计、遥感等相关统计数据,应用生态和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评估了保护区九个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1)保护区每年能够提供不少于40.67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生态价值最大的是调节洪水和涵养水源为10.12亿元,最少的是水源供给为0.203亿元;(2)价值量大小依次是调节洪水和涵养水源价值>固碳释氧价值>文娱价值>物种栖息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保育土壤价值>气候调节价值>物质提供价值>降解污染物价值>水源提供价值,其中文娱价值高于物种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间接表明在生态资产开发过程中偏重开发,对资产保护的力度还需加强;(3)评价结果可以为诺水河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掌握中国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现状及时空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方法:在界定生态用地内涵和范围的基础上,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逐年变更调查数据,以及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汇总成果,借助Arc GIS 10.3软件平台,分析中国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现状及2009—2015年间时空演变特征,并总结生态用地变化原因。研究结果:(1)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结构及差异较大,面积总体稳定;(2)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变化幅度不同,人口较为密集、经济较为发达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减少幅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3)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的第一大类流向是耕地,一定程度上受现行有关土地政策影响;(4)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质量总体改善。研究结论:尽管近年来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用地保护卓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保护。  相似文献   

10.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状态,在此背景下,采用遥感技术(RS)与空间信息技术(GIS)相结合的方法,以汶川县为例,研究县域尺度下的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占汶川县辖区面积的62%属于生态功能红线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庆市为研究区,依据2001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运用Costanza的方法,结合谢高地修正的我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定量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量。结果表明:2001~2009年间,研究区林地和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减少,其中林地的面积变化量最大。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庆市9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41170.55万元,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水源涵养、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等3项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其余6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看,湿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强,只有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增加的。  相似文献   

12.
选择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划分为极重要、高度重要、中度重要、轻度重要、不重要5个等级,综合评价徐州市贾汪区的生态功能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水源涵养高度重要以上区域面积比为17.28%,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山地,呈现出以大洞山为中心向周围递减的趋势。(2)固碳释氧高度重要以上区域面积比为21.46%,主要分布在中部大洞山、北部奶奶山和大鹿山区域,以及潘安湖地区。(3)生物多样性保护轻度重要区占比较高,面积比为48.03%;极重要区主要在中部和北部连片分布;高度重要区沿河道呈带状分布。(4)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和高度重要以上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32%,主要分布在北部低山丘陵区、大洞山自然保护区和潘安湖湿地,其次是南部京杭运河和不牢河沿线。本研究结果可为徐州市贾汪区制定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生态红线划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的生态红线划定主要采用国家生态红线划分标准来进行,没有考虑与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的相互协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多智能体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城市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红线"协调的决策模型,协调城市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确定不同保护和发展模式下的城市生态红线。以鄂州市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实验,模拟了不同生态保护模式下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结果表明在生态红线划定中考虑多主体的决策因素有助于协调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土地总面积为305.7万hm2,其中草地236.1万hm2,占77.2%,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该区曾被誉为"黄河蓄水池"的玛曲湿地趋于干涸,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该文在对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现状进行了剖析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结合天然草地分布的实际状况,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该区的草地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均属于中度和强度脆弱范围,并就此分析了原因,以期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安全格局,探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途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土地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安全格局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并依此展开生态用地保护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区低、中、高水平安全格局下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1445.31 km~2、327.87 km~2、171.09 km~2,分别占全县面积的58.34%、1.32%、0.69%。低水平安全格局下的生态用地是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和底线,应以严格的保护为主;中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是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缓冲地带,应以保护其自然生态系统为主;高水平安全格局内可开展适当的开发建设,但应控制开发建设对生态用地的干扰,发挥其生态隔离作用。研究结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保护有利于满足区域生态保护的综合需求,可为区域土地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滨海区域生态系统不稳定,沿海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滨海地区生态区划是根据滨海区域区位、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要求,选取相应的生态环境指标对区域状态进行评价,并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生态单元的过程。文章以北戴河新区为例,从生态敏感性、建设用地适宜性和景观格局安全性等3个生态要素中共选取14个指标建立生态区划指标体系,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要素的空间分析,最终将北戴河新区分为生态涵养、生态旅游、生态服务和生态农业等4个生态主区以及15个生态亚区,并针对4个区分别给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多种生态功能,由于有限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严重衰退,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并诱发各种自然灾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预防森林灾害事故的发生,是当今生态保护的重点。其威胁生态公益林安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对耕地保护及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GIS手段准确提取研究区村庄实际占地,以生态敏感性分析为基础,以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手段对屯昌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评估,按照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由低到高的顺序决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区域。[结果]研究表明:(1)位于生态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域的村庄面积分别为0.04hm~2、2.41hm~2、42.10hm~2、835.93hm~2和2 990.21hm~2。(2)位于禁建区、限建区、次级宜建区和优先建设区的现状村庄面积分别为46.42hm~2、501.91hm~2、2 423.23hm~2和864.76hm~2。(3)全县农村居民点理论优化面积为547.76hm~2。其中,优化区域主要集中于中部"类盆地"区域,优化区域面积位居前三位的镇分别为乌坡镇、南坤镇及屯城镇,优化面积分别为108.49hm~2、107.07hm~2和103.30hm~2,面积最小的为枫木镇,仅为34.96hm~2。[结论]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针对不同生态敏感性和不同用地适宜性的区域应该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目前,涵养区面临着涵养和发展的双重目标,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已逐渐成为涵养区的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该文综合分析了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包括总体发展水平、结构与布局、特征等。另外,基于特色和品牌、基础设施、土地政策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沈长龙 《山西农经》2022,(13):123-126
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生态保护红线是城乡发展管控的底线。当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指导,但其在县级尺度下有所欠缺。在梳理、评析、总结现有的划定方法基础上,以萧县为例,通过统筹“多规”数据构建一张底图,利用Arc GIS技术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指南》和多规管控内容,在保障生态安全格局要求下,进行人工边界修正,得到统一的生态保护红线。此方法对皖北平原地区县级尺度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