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基于笔者以前所做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结果,筛选出幸福感发展水平比较低的被试,然后采用自鳊的提高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方案,对14名幸福感水平比较低的被试进行幸福感团体训练,探讨幸福感团体训练对幸福感发展水平的影响,试图寻求提高大学生幸福感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团体训练是提高主观幸福感发展不良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玉溪325户农村居民为样本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定量分析了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普遍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个人特征、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相对于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影响更为显著,性别、婚姻、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为负;绝对收入的影响为负,贫富差距满意度的影响为正;农村居民个人生存环境变量的影响主要为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探索影响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及其效应并深入分析研究层面产生分歧的原因。[方法]文章基于2007—2019年的40项实证研究,运用Meta分析,探究影响我国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效应,分析其是否存在异质性,并探讨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随时间迁移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住房条件、家庭年收入、区位特征、医疗条件、人际交往是影响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除家庭人口数、区位特征、医疗条件外,其他影响因素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关键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值随时间的变迁趋于稳定且变化趋势较为良好或趋于稳定。此外,不同的研究特征对实证研究的结果会产生较大影响。[结论]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水平,多渠道提升农民收益水平,维护拓展农民社会联系以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同时在未来研究中加强对关键影响因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潜在调节变量的进一步考察,并注重多方法的交叉及比较应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陕西省686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与Bootstrap方法实证分析收入质量及其分维度对农户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检验社会地位在收入质量影响农户主观幸福感路径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收入质量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分维度中收入充足性、成长性与知识性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收入成长性正向影响效应最强,收入成本性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具有负向影响,收入结构性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社会地位在收入质量与农户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多在30%以上;个体特征中年龄、婚姻、学历、农户是否为村干部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家庭特征中人口规模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文章从提高农户收入质量与社会地位两个角度为相关部门增强农户主观幸福感提供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是衡量我国乡村振兴建设成效的重要方面。文章基于2021年江西农村入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农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微信朋友数量越多,邻里关系越好的农户,其主观幸福感越高。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在老年群体、低收入群体中更加显著,线上通讯与线下交流具有互补效应。文章将就此结论提出增进农民主观幸福感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前关于幸福感的文献,多以研究产生幸福感的前置因素为主,但是对幸福感的逆向效应的研究常常被忽视。幸福感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炊事能源消费的微观数据调查和分析,探讨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水平对绿色炊事能源消费选择因素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农村居民绿色炊事能源消费背后的驱动因素,以期对农村绿色能源消费引导政策提供指导。方法 该文基于2016年CFPS的数据,运用描述分析和Binary Logistic 回归,并采用变异系数赋权法对个人幸福感的主观幸福感和客观幸福感进行赋权分析,重点分析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和客观幸福感对绿色炊事能源消费选择的影响。结果 (1)农村居民的主观、客观幸福感在选择绿色炊事能源消费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客观幸福感对男性组和女性组选择绿色炊事能源消费均表现出显著正效应。而主观幸福感只对女性组选择绿色炊事消费有显著正效应。(3)幸福感对农村居民预测绿色炊事能源消费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主观幸福感只对东北地区的农村居民绿色炊事消费有显著正效应。(4)年龄小的女性群体更容易实施绿色炊事消费行为。结论 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水平的提升对于预测绿色炊事能源消费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了解民办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民办高校政策的制定者管理和稳定教师队伍提供方法和建议。本文基于对陕西省五所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进行问卷调研,对收集的384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就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随机抽取959名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不同性别、民族的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专业差异,文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理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同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的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社会支持与边疆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村家庭收入、金融资产、住房和非住房资产对消费的影响及其差异性。实证表明:收入是影响农村家庭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金融资产、住房资产和非住房资产,但非住房资产对消费有负的显著影响;无风险金融资产、风险金融资产和社保金融资产对农村家庭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住房资产对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程度大于非耐用品;户主年龄特征、家庭所处地区以及家庭收入高低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差异性有一定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鸡蛋胆固醇与身体健康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鸡蛋食用量。方法 文章基于消费者视角,根据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胆固醇认知对城镇居民鸡蛋食用量的影响。结果 (1)城镇居民基本上实现了每人每日食用一枚鸡蛋,与鸡蛋实际食用量相比,调研到的样本目前还未达到认为合理的食用量。超过2/3的样本认为食用鸡蛋会导致胆固醇摄入量增加,从而会影响人体健康。(2)经模型验证,胆固醇认知对城镇居民鸡蛋食用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城镇居民为了身体健康以及减少胆固醇摄入量,会有意减少鸡蛋食用量,而且城镇居民鸡蛋胆固醇的负面认知更容易促使其鸡蛋食用量控制在自认为合理的范围以内。结论 基于此,该文结合胆固醇认知等对城镇居民鸡蛋食用量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提出了引导消费者科学购买及食用鸡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有利于为实现农户更好融入新环境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文章从社会融入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利用8省16县969户的搬迁农户样本和多层模型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与村内安置相比,外村安置、乡镇安置和县城安置对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具体表现为对搬迁农户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安置方式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其经济融入,通过影响农户的旧关系网络和新关系网络的建立影响其社会交往融入,通过影响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心理融入。结论 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帮扶,满足搬迁农户的安置需求,促进农户融入新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改革是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是解决当前农村土地内卷化的重要途径。系统研究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内在逻辑、实现路径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202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宅基地“三权分置””主题的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以及关键词聚类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宅基地“三权分置”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结果]现阶段宅基地“三权分置”研究热点聚焦于“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流转”“增量权能”与“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结论]梳理现有宅基地“三权分置”矛盾困境与实现路径,重点探讨“三权分置”改革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挖掘宅基地制度改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改革地区经验总结、对乡村振兴战略动态作用机理是下一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建立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演变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分别从不同功能区和各区层面,对其人居环境空间格局进行评价,探析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三生”空间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关联性,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各区为研究单元,并基于GIS10.2平台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 (1)各区域三生空间变化趋势: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等城市功能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小,且呈快速下降趋势,生产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顺义区、大兴区、通州区、房山区等城市拓展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大兴区和顺义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2)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城市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拓展区。其中生产发展空间的高值区集中在生态涵养区;社会保障空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城市功能区对其具有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生态环境空间的高值区则集中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生态涵养区。结论 2011—2021年北京乡村人居环境容量先表现为逐步变大的趋势,后表现为乡村人居环境容量下降趋势。生产和生态空间以生态涵养区为主,生活空间中距离城市功能区较近的区域,依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使得其社会保障空间明显高于远离功能区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茶叶区域格局演变特征,对优化安徽省茶园空间布局意义重大。[方法]文章基于空间分析手段和县域统计信息,定量探究1998—2019年安徽省53个县区茶叶生产格局变迁规律,并对演变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安徽省茶园种植区域向皖西、皖南空间集聚不断增强。安徽省茶园种植主要分布在两大热点区域:以歙县、黄山市辖区为核心的皖南地区,以霍山县、岳西县为核心的皖西地区。(2)茶叶生产格局由“单核心”向“双核心+周围小中心”的集聚模式转变。(3)标准差椭圆分析表明,安徽省茶园沿NW-NE方向展布,椭圆扁率由1998年的0.46增加至2019年的0.54,椭圆中心逐步向西北方向迁移。[结论]安徽省茶园时空格局集聚及演变的驱动因素趋于多元化。自然资源是区域茶园生产变动的首要因子,政策因素是安徽省茶叶时空集聚的导向性因素,茶叶技术及茶园规模化建设是茶园扩张的推动力,茶叶市场、效益等外部性因子对茶园格局变迁发挥着日趋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风险认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以及社会信任在两者中的调节作用,探究风险认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作用机制,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江苏省扬州市418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测度风险认知和社会信任等变量,并运用Logit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1)实证结果表明,风险认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负向影响,而社会信任则有正向影响。(2)具体来看,风险认知对高社会信任农户和低社会信任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愿均有负向影响,社会信任能缓解风险认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不利影响,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都有助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提升;区分在城镇有无住房农户进行异质性分析,也验证了上述研究结论。(3)控制变量中,户主年龄和房屋居住年限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家庭承包地面积和距离县城距离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 为进一步推动农户宅基地有序退出,应该完善农户宅基地退出后各项保障政策,改善和提升农户社会信任水平以及构建差别化宅基地退出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