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 由于Internet通信的爆炸性增长,全球光通信市场再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扩容”。在不久前举行的OFC2001会议上,Coming公司宣布,2000年全球光纤用卡已突破了1.1亿Km,比1999年猛增了50%,亚太地区的增幅则更高。2000年,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光纤用量比上一年增长了70%,而中国又是亚太光纤光缆市场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信业》2008,(11):80-80
近日,连接亚洲和美洲大陆的首个兆兆级(Tb/s)海底光缆通信系统——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TPE)按计划顺利投产。该系统能容纳1920万人同时通话,相当于同时传递16万路高清电视信号。该光缆通信系统由中国电信牵头发起,中华电信、韩国电信、AT&T、NTT、Verizon Business等亚太地区多家主要电信运营商共同参与建设。TPE连接中国内地、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和美国,  相似文献   

3.
新闻     
新闻提要: 我国已建成16条国际海底光缆 传输速率达7.2T 12月15日,是我国大陆第一条海底光缆开通10周年纪念日。截止目前我国已建成16条7个系统的国际海底光缆系统,通达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底光缆登陆站,形成覆盖全球的高速数字光通信网络。 10年前,中国大陆第一条国际海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信业》2009,(6):79-79
〉〉〉近日,中国联通与亚太地区主流运营商共同签订谅解备忘录,拟建设一条亚太新直达海底光缆(Asia Pacific Gateway,简称APG)。  相似文献   

5.
内外要闻     
中美海底光缆是由中国电信和美国AT&T及其它几十家国际电信公司共同发起建设的,其建设与维护协议和工程总承包合同已正式签署,该条光缆总长3万公里,呈环状网结构,总投资12亿美元。鉴于中国电信在国际光缆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和积累的丰  相似文献   

6.
海洋正在成为信息的海洋,一条条蜿蜒于海底的光缆使远隔重洋变得近在咫尺。中国的海底光缆建设也是好戏连台,今年7月中旬,亚欧海底光缆在我国上海崇明登陆。专家感叹:海底正变成一个拥挤的世界。 拥挤的海底世界 自1858年世界第一条具有实用功能的电话电缆开通以来,海底便不再宁静。进入20世纪中后期,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光缆成为海底通信的主角,海底更加繁忙了。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间信息交流需求的迅猛增长,海底光缆的铺设成为各国广泛关注、各大电信公司竞相角逐的焦点,几乎每个月都有关于海底光缆工程的报道。 1996年底,横穿太平洋的海底光缆系统建成,全长2.5万公里,可提供12万条话路,是当时用于画面传输的最长的海底光缆。 1997年3月,中美海底光缆工程启动,该工程投资12亿美元,全长2.6万公里,14家公司参与建设,预计1999年年  相似文献   

7.
海底光缆系统作为一种高质量、低成本、大容量的传输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使用EDFA作为中继器的光直接放大多中继技术,使传输容量从560Mb/s一举提高七倍,已开发了每纤可传输5Gb/s信号的海底光缆系统。现在,正在开发采用WDM技术的160Gb/s及其以上的超大容量光缆光纤,并将在全球建设海底光缆网。  相似文献   

8.
今天,全球海底光缆通信已经占居各国国际通信的重要地位,有统计资料表明,到2000年,全球海底光缆的累计投资将达到300亿美元;光缆总长度也将突破55万公里,可望在现有规模上翻一番。 由于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可经东海直通太平洋,出南海可达印度洋、并经红海和地中海与大西洋相通。优越的地理环境为我国建设国际海底光缆,参与全球海底光缆的建设和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现在,我国已同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个电信运营公司开通了直达电路,国际长途电路已达33000条;国际电话的通达范围已达240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交换机总容量也达6  相似文献   

9.
一、光纤光缆供求形势的演变 随着全球陆地、海底光缆通信网的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对光纤光缆的需求不断上升。 据美国权威的KMI公司的统计和预测,全球光缆的敷设量,1994年是  相似文献   

10.
前言 光纤光缆市场的动向,一直是令人关注的问题。美国KMI公司的人土指出,尽管1998年对光纤光缆的需求的增长不如以前,单模光纤的价格也在下降,但从现在到2002年,世界光缆的使用量仍将有相当的增长,而且新兴市场和亚太地区将是增长较快的市场。  相似文献   

11.
邮电大事记     
邮电管理大事记(2000年4月—5月)4月15日由吴基传部长主编 ,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作序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相关部委专家参与撰稿的《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出版发行。4月18日中国电信与46家世界主要通信公司在新加坡签署亚太光缆2号建设与维护协议和总承包协议。环亚太地区首条超大容量海底光缆———亚太光缆2号进入全面施工阶段。4月19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 ,严格执行国家资费标准 ,共同规范移动市场行为。4月20日由大唐集团移动通信研究开发中心与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  相似文献   

12.
一、北京市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环境 北京市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在全国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1.通信设施建设。北京地区通信业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发展,北京已建成一个以程控电话交换和光缆为主的数字网络,全市电话普及率已达到24%,市区已达到35.4%;铺设的光缆已达到4500公里,各电话局间全部用光缆连接。光缆遍及北京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信国际业务近年迅速发展,目前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电信业务联系。近几年,除京、沪、穗三城市通过国际卫星地球站与世界各国联通外,我国电信建成了中日、中韩海底光缆,完成了亚欧光缆中国段的建设。同时,还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地区的13条海缆系统中投资购买了一定的容量,积极参加了南亚光缆的建设,并计划建设至北美的  相似文献   

14.
1995年6月1日上午10时,我国第二条跨国通信大通道—中国至韩国海底光缆正式在青岛登陆,邮电部副部长周德强、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以及韩国电信、阿尔卡特、电信总局、中英海底系统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等外宾和领导同志参加了庆祝仪式。 中韩海底光缆是我国八五期间的国家重点项目,国家领导同志对光缆的建设非常关心和重视,授权邮电部全面负责此项工作。1994年5月,中国、韩国、法国三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签定了《中韩海底光缆通信系统总承包合同》,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做为该工作的总承包商,负责该工作设备、光缆制造和施工安排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光通信网是建设现代信息社会的物质基础。这些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和亚太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光纤通信基础设施已相当普及,光纤的使用量也达到了十分可观的水平。但是,随着IP技术的兴起、接入网的发展,使各国对光纤光缆和与光  相似文献   

16.
通信业的快速发展给通信制造业带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中天集团正是伴随着我国通信业的发展而成长,现在已成为我国较大的光缆生产基地之一今年1-5月份,江苏中天光缆集团光缆产销量达到12750公里,比去年同期上升59%,产量保持了可喜的增长势头。5月,中天光缆在江苏联通GSM三期工程中中标3800公里,创同行单份光缆合同公里数之最。但另一组数据并不乐观:光缆销售收入只比去年同期增长24%,货款回笼仅与去年同期持平。由于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市场无序、残酷竞争,加剧了企业的分化重组,使得光缆价格大幅度下跌,同…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目前已经掌握的技术,人类将在光传输系统中实现425km无需中继的目标,自从九十年代引入了光纤放大器(OFA)以来,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商用化方面无中继长距离光纤通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中继传输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对海底光缆传输系统来说尤为意义重大,因为传统的海底光缆传输系统需要安装造价昂贵的水下中继器。由此可见,无中继传输系统将有利于减少安装费用,一般将减少50%左右;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水下(wet)”的传输设备,日常维护费用也将减少。  相似文献   

18.
艾恕 《当代通信》2003,(7):21-24
一、光通信市场的一般态势 世界光通信市场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从2001年年中开始急转直下,2002年则进一步跌入谷底,其跌幅之大为业界始料不及。据美国KMI公司统计,2002年全球光缆销售额比2001年下降了60%,即从87亿美元降至35亿美元。2002年,全球陆地(不含海底)长途通信用的成缆光纤仅有1200万公里,较之2001的2600万公里和2000年的3600万公  相似文献   

19.
王勇  徐大雄 《中国电信建设》2000,12(6):16-17,20
目前世界电话业务的年增长率仅为8%,而数据通信业务的年增长率却超过100%:尤以Internet的发展最为迅速,自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其一直以300%的速率在增长。Internet和移动通信,已成为IT产业最令人震奋的两个发展领域:两者的融合使用户因可在移动中访问Internet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Internet的高速普及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户对带宽的要求愈来愈高,有线接入手段无法跟上发展的速度。传统的铜线电缆,已不能满足传输的要求,更新成本又往往是用户所不愿负担的。理论上,全光缆网络是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实现上对接入网络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