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全流通背景下,控制股东股份增持、减持成为常态。为了低价增持、高价减持,控股股东有操纵盈余的动机。基于2009年至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控股股东股份增持、减持行为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控股股东增持时,会操控公司管理层将盈余向下操纵;控股股东减持时,会操控公司管理层将盈余向上操纵。如果没有外界有效监管,控股股东就可能持续、重复地侵占中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2.
债务重组准则变更、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债务重组准则变更及监管者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收益并非主要发生在财务困难的公司;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可能性和金额显著提高;不仅扭亏是利用债务重组收益的动机,避免亏损和业绩下滑也是上市公司利用重组收益的重要动机;针对证监会要求由控股股东豁免或代为清偿产生的重组收益计入权益的监管,上市公司采用控股股东子公司对本公司子公司代偿等重组方式。  相似文献   

3.
盈余管理研究一直是会计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动机的视角对多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通过总结国内大量实证研究成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包括契约动机与资本市场动机,而对政治成本动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未来研究方向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4.
随着连锁股东在中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常见,分析连锁股东对企业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通过手工整理季度层面十大股东信息,以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连锁股东的治理协同效应和利益协同效应视角分析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连锁股东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降低了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连锁股东主要是减少了企业的正向应计盈余管理、异常的酌量性费用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控股股东的身份有助于连锁股东发挥自身的协同效应;连锁股东对受分析师关注较多的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连锁股东通过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及产品市场势力,降低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进而降低企业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财务报告的问题日益严重,近几年西方国家及我国证券市场上发生的上市公司舞弊案无不与盈余管理密切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严重妨碍了资本市场的高效、有序运行。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会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甚至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本文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出发,分析中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差异及其治理。  相似文献   

6.
虽然已有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深入分析控股股东在获取共享收益时如何影响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也没有考察控股股东实施影响的特定渠道。文章考察控股股东委派董事这一特定渠道在实现控股股东共享收益目标时,对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是否表现出非对称性。文章使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2014—2011年的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公司高管向上操纵盈余时,控股股东委派董事发挥了有效的监督作用,显著降低了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当公司高管向下操纵盈余时,控股股东委派董事并没有发挥监督作用。使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与分组测试的结果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进一步测试控股股东委派董事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公司高管向上操纵盈余时,控股股东委派董事并没有加强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只有当公司高管向下操纵盈余时,控股股东委派董事才会加强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文章结论对于理解公司董事会构成和治理功能的发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2005—200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同时考虑了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进一步研究了审计质量差异对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控制权比例的增加由"壕沟效应"转向"协同效应";当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身份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两权分离程度以及金字塔控制层级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较高的审计质量有助于识别和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并能够抑制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股权结构与盈余质量——来自沪深股市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考察盈余反应系数,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控股股东身份、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国有股比例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是正向的。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在业绩预增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且当控股股东为国家股时,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更好,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与盈余质量显著正相关,而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但在业绩预减的情况下,股权结构与盈余质量的关系是完全相反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公司治理框架下,通过对所有权结构研究与盈余管理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揭示盈余管理的实施主体应该包括公司管理层、直接控股股东及终极控股股东等内部控制人,并以此构建了新的盈余管理定义,同时使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对控股股东实施盈余管理进行了经验验证,最后进一步说明了新定义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及实证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2552个公司年度为样本,以FASB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基础,对财务报告透明度进行了实证度量,研究了控股股东动机与行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避亏动机、再融资动机和高管更换动机能够显著降低财务报告透明度,而且这三种动机并没有对控股股东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控股股东的扭亏动机显著减少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与扶持行为,从而显著提高了财务报告透明度;加强市场监管,能够显著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  相似文献   

11.
公司股东之间存在典型的利益博弈与制衡机制,但当制衡机制对大股东行为监督失效时,大股东即可随心依据其获利意图,对目标公司实施“支持”或“掏空”的关联交易行为,对公司的盈余质量造成重大影响。本文以2006--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来检验股权控制、关联交易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集团型企业时,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频率提高,并与控股股东所受制衡力显著负相关。我们还发现当集团型控股股东的经济性质为国有时,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将会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 ,从世界范围看 ,困扰上市公司质量信号显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机会主义盈余管理问题。过度的盈余管理 ,必然造成欺诈和取巧 ,对资本市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美国证监会为此开始审议新的披露要求 ,并组建了盈余管理工作组 ,以严惩有盈余管理行为的公司。证监会将要求更多的公司重述已披露的收益 ,并促进披露的进一步规范。这些举措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讨论。当前 ,中国资本市场监管也面临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征?在此 ,笔者运用实证法来予以回答 ,以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现行中国市场环境的特点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相关法律规范 ,强化市场监管。一、文献综述与假设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 ,一般包括股票初始发行、二次发行等一系列事项 ,目前文献中的证据主要与粉饰企业股份发行前的财务报告、增加企业管理人员报酬和期权、避免违反债务合约以及降低管制成本等方面相关。产生财务报表中欺诈、误导及操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①引诱投资者购买公司股票 ,或贷款人与公司签约 ;②增加公司现行股东的股票价值。不少研究成果证明 ,资本市场中的某些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与股东机会主义动机相关。例如 ,1996年...  相似文献   

13.
以2005年深圳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检验发现,集中持股、具有信息绝对优势的大股东有动机实施盈余管理,而其他股东(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或者由于权力有限,或者由于不热衷,导致其对大股东的制衡作用有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不明显。为此,上市公司可能会采取其他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机制(投资者关系管理),来提高大股东盈余操纵被发现的概率。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越高,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投资者关系管理能够有效地制约大股东的盈余操纵行为,并对其他大股东的制衡作用产生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逐渐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新的金融发展常态,但是由于股权质押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很有可能诱发控股股东控制权转移风险。研究以2011—2018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否会抑制企业创新。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比率越高,越不利于企业的发明专利和非发明专利等创新产出的提升,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显著。当企业盈余管理水平越高、股票市场整体低迷的时候,该现象更为显著。但是股权质押行为并未导致企业的策略性创新的战略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负向影响在不同规模、不同产权和不同市场化程度区域的企业中表现出异质性。上述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在股权质押情境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意愿,这对于监管机构约束与企业自主治理股权质押行为驱动企业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LOGIT回归模型分析债务重组准则三次变迁和证券监管规则的历次修订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会计准则的历次变迁只是影响了盈余管理手段和形式,并没有控制住盈余管理的发生;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经理层通过合谋进行盈余管理,迎合或规避证券监管规则以保护和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进而牟取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是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直接诱因和根本原因。因此,要制约盈余管理行为,需要改进证券监管规则,协调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施主体不但包括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也包括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盈余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了企业的会计操纵行为,有效地遏止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抑制盈余管理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予以防范。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经济市场环境为背景,从筹资动机、借款动机、炒作股票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等多个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展开深入分析,期望能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内在原因,从而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以此来确保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18.
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较为普遍,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的重要原因是大股东没有得到相应的监督。近几年,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模式逐渐多样化,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使得控股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本文建议:严格股票发行制度,加大造假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降低小股东的费用,优化股权结构,引入独立董事制度,遏制大股东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19.
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对资本市场的破坏有很大的影响,这种行为已经引起了多方面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审计师的意见能对控股股东的这种“掏空”行为进行遏制,同时大事务所在监督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能起到比其他事务所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控股股东控制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股权集中类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解决控股股东为实现"超控制权收益"而"掏空"上市公司的问题,控股股东"掏空"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掏空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动机、途径、影响因素及如何抑制掏空行为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