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依照划分土地类型的原则-综合原则为指导,以地形作为主导因素。将宁夏冷凉阴湿区的土地资源划分为丘陵、残塬、河川、中山4种类型,并细分为10个亚类,22个土地单元,分别论述了各类土地特征。本着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根据各土地单元的自然属性及适宜性,分别归为宜农地、宜牧计、宜林地及暂不宜农、林、牧用地4类,并对宜农地按作物、宜林地按林种、宜牧地按牧草种类进行了适宜性评估,且提出改良利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土地利用分区与差别化土地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土地利用分区划分为东部土地利用区、环青海湖土地利用区、柴达木土地利用区、青南土地利用区四个分区。针对青海省及不同土地利用分区的特点,构建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建议:(1)计划管理方面,予以土地政策支持,适当增加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2)地价方面,对利用戈壁荒滩等国有未利用土地的,予以减免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3)土地资源开发方面,柴达木土地利用区重点在研究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东部土地利用区重点在对现有城镇内部改造和挖潜利用;(4)耕地保护方面,以财政资金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5)集约用地方面,建立适用柴达木地区的集约用地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西部地区土地生态建设与保护区划原则、依据和方法的基础上,将西部地区划分为7个一级、30个二级土地生态建设和保护区,概述了各区的土地资源、土地生态条件以及土地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调查藏东南地区2 144个生态旅游资源单体的基础上,将林芝地区划分为5个一级区和11个亚区,将昌都地区划分为6个一级区和14个亚区。根据定量评价结果,提出了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点和开发的次序,提出了昌都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点,提出了创建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实现藏东南生态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等保护与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3个方面分析了房山区土地资源利用的潜力,并划分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区;提出了合理发挥土地利用潜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提出区域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以江苏省为案例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演绎法划分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保障区;以空间迭置法构建江苏省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研究结果:将江苏省划分为4个土地统筹利用大区、7个亚区。研究结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应将土地利用的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以土地统筹利用分区作为研究的空间依据,该分区是土地利用区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结合,属于区划性质,兼有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中陕西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归纳了陕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特征,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中陕西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所面临的矛盾,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陕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流域矿业开采引发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及优化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揭示流域内采矿及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空间冲突问题,对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以山西省亳清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GIS技术并构建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对流域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划分5个等级,并将流域大致分为冲突区和非冲突区;通过参与式农户调查,将冲突区划分矿业环境特殊调控区、矿业生态复垦区、城镇优化建设区、城乡发展协调区和生态农业协调区5亚区,非冲突区划分现代农业发展区、生态农业种植区、林果种植保育区、湿地廊道保育区、生态农业后备区和生态涵养区6亚区;结合各区特点提出了适合流域的人—地—矿协同发展模式。研究结果:冲突高发地集中于采矿活动频繁区域,亳清河上游是矿区与城镇集聚地,冲突水平高于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冲突功能区优化建设空间80%以上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允许建设区,湿地及生态空间70%以上属禁止建设区,分区结果基本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研究结论:生态风险模型测算结果较好反映流域冲突特点,进行公众参与调查,利于冲突诊断和合理规划流域三生空间。  相似文献   

9.
县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桓仁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辽宁省桓仁县为研究对象,进行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后备资源开发单项潜力评价,然后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评定该县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潜力级别.结果表明:土地整理一级潜力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4.93%,二级潜力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9.82%,三级潜力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5.25%.研究成果查明了新增耕地潜力大小并划分了潜力区...  相似文献   

10.
关于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研究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主要存在问题出发,指出了土地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矛盾及须处理的各类关系,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步战略设想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国土整治分区主要是基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动态变化的考虑,关键对国土资源进行规划和保护,从而划分四个大区,再结合经济开发类型与环境保护对象进一步划分成16个亚区,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强调了农业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及途径。  相似文献   

12.
国土资源承载力定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天津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土资源承载力指的是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自然资源在现有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对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且受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条件影响 ,与环境变量密切相关、呈不同的弹性或刚性变化。文章介绍了国土资源承载能力定量综合评价研究方法 ,并以天津市为例 ,对天津市国土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西部大开发和数字国土的背景下,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依托MAPGIS软件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方面的优势,按照省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具体要求,阐明了基于MAGIS平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与建库分析的方法、流程及其特点.体现了该方法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简单易行、动态快速的优良特征,对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展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最后,探讨了该方法在其它方面的应用和扩展,为进一步开展国土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滨海区域生态系统不稳定,沿海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滨海地区生态区划是根据滨海区域区位、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及开发利用要求,选取相应的生态环境指标对区域状态进行评价,并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生态单元的过程。文章以北戴河新区为例,从生态敏感性、建设用地适宜性和景观格局安全性等3个生态要素中共选取14个指标建立生态区划指标体系,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要素的空间分析,最终将北戴河新区分为生态涵养、生态旅游、生态服务和生态农业等4个生态主区以及15个生态亚区,并针对4个区分别给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解决西北地区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大而土地督察机构人员不多的矛盾,以青海省为例,确定土地督察类型区的划分原则、方法、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方式.按照地域分异规律,采用系统聚类法和定性修正法将青海省划分为耕地保护、城市发展、矿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四大土地督察监管类型区,分析指明各类型区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和违法特点,为评定土地督察级别,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别化的分区督察办法,创新土地督察方式方法,提高土地督察的效率和效果,有效实现土地督察目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不同区域在新阶段粮食连增中的贡献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区集中,其对全国粮食连增的贡献率达到88%。在影响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中,粮食单产因素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三大粮食产区尤其是主销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播种面积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为40%。[结论]新阶段我国粮食连增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陈磊  姜海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1):10-18
研究目的:从国土空间开发优势区原理出发,探究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改进路径,提出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需求下国土空间开发强优势区治理模式的政策机制,为中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理论演绎与分析。研究结果:国土空间开发强优势区是对传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思想的深化,是集传统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为一体的具备区域空间比较(主导)优势的一种空间(经济)单元,表现一种约束和引导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的专门化配置方案;在传统经济优势空间格局配置的基础上配以差别化政策体系,具有土地资源主体功能分工协作效率的比较优势,具备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改进的时代意义。研究结论:在综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追求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理念下,加快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形成地域空间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强优势区治理模式,应构建以土地市场机制、政策(政府)调控机制、社群监督机制协同并进的国土空间治理政策(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土资源规划实施运行机制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目前正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国土资源规划不是原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的简单组合,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尝试。结合以往国土资源相关规划的实施情况,未来国土资源规划实施运行机制应包括规划协调机制、行政协调机制、重大工程实施保障机制、规划实施裁量责任机制、国土资源的调查统计和监测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农地流转可以优化农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民增收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目前西秀区农地流转中业主经营受到信息传导不畅、缺乏中介等问题影响较大。该文通过对西秀区农地流转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