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由于通胀压力、高投资率拉动物价上涨、国际热钱不断涌入及居民消费能力增强等原因,已凸显出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通货膨胀对我国国民经济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弊大于利。我国应完善金融体系,加强国际资本监管,发展好实体经济产业,拓宽居民投资渠道,防止预期型通货膨胀,缩小收入差距,并促使中央银行控制好人民币发行,以有效解决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热钱流入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推高资产市场的泡沫。而如果热钱出现大规模回流,则可能给我国金融秩序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的条件下,投机资本早已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使得近年来大量的热钱流入我国,干扰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严重威胁了中国的金融安全。本文主要分析了热钱流入的渠道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对其规模进行了粗略的估算。最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热钱管理和防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得出结论:当前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大于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当前人民币升值对造成通货膨胀的作用机理,人民币升值使得热钱涌入国内,导致我国货币供给被迫超发,加剧了国内流功过剩,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全面盛行.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国际"热钱"的不断流入;而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相对受限,这又造成大量"热钱"参与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活动.虽然国际"热钱"流入可以活跃股市,肯定投资价值,但同时也会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助长投机活动,长远会威胁金融市场的安全.因此.为了防范"热钱"对股市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外汇管理,审慎对待资本开放,实现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从而限制"热钱"流入我国市场:同时也要加强股市监管.积极引导投资者,从而加强我国股市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辛幸 《商》2012,(21):94-94
国外资本大量流入中国,寻求短期利润。即所谓的"热钱"大举涌入中国,而这一现象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尤为明显。据估计,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大概在5000亿到1.75万亿左右。"热钱"的流入更加剧了中国已经存在的通货膨胀。为了减缓"热钱"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加剧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可能促进"热钱"的流入,同时,减少"热钱"的流入还可能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增长,随之而来是威胁到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我国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将对中国"热钱"流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2010年1月份以来我国CPI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不断攀升。此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生产成本提高、货币超发、自然灾害、热钱的投机炒作等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一情况,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都积极出台一系列平抑物价措施。2011年物价水平仍面临上涨压力,但预计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4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最近一次通货膨胀持续时间较长。物价水平,特别是房价、食品价格水平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国际热钱的涌入,货币流动性过剩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工资价格螺旋式上升。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应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做为宏观调控的目标,积极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强市场价格的监管,完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由流通性过剩,大力整顿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内良好的经济形势,大量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热钱流入中国,这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复苏和宏观政策的有效运行都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该文首先从国际热钱的特点、流入中国的途径、流入中国的原因这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热钱流入的情况,然后指出了国际热钱对中国经济的造成的影响,最后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喻翠翠 《华商》2008,(18):7-8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的进程,但是,在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仍然面临着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文章从分析目前通货膨胀成因入手,并结合当前我们的政策搭配及其效果,提出进一步的政策措施:首先,继续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过剩,尤其是防止热钱的冲击;其次,利用税收政策调整经济结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及企业负担,同时增加国内消费。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美联储第二阶段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加快。同时,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我国面临较大的加息空间。在汇差和利差的双重驱使下,大量的"热钱"流入我国。2010年11月5日,周小川行长首提"池子"理论应对"热钱",引起无数猜测。12月15日,周小川行长在北大的演讲中给出了"池子"的正解——外汇储备。一、"池子论"的理论逻辑周小川行长认为,"热钱"流入时,央行可以通过总量对冲的措施把  相似文献   

12.
刘浩彬 《商业科技》2010,(36):61-62
2010年,我国面临着强烈的人民币对外升值和超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文章通过研究推动人民币升值和诱发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并存现象导致难以实现内外协调的"政策困境",提出要一方面加强打击"热钱"的违规流入,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的解决建议。这是本文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下的“政策困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我国面临着强烈的人民币对外升值和超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文章通过研究推动人民币升值和诱发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并存现象导致难以实现内外协调的"政策困境",提出要一方面加强打击"热钱"的违规流入,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的解决建议。这是本文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以及中美利差倒挂等因素影响下,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7月2日,当三部委围堵热钱的《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颁布的时候,我国4月的外汇储备单月增幅已达到创纪录的745亿美元。假如接下来的外汇增长速度依然保持在前4个月的增速上,那么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金额将突破2万亿美元。各种热钱以非法或合法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不仅会加剧通货膨胀、恶化流动性过剩,还将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同时,热钱的天性又决定了它们一定会在泡沫达到顶点前集体撤退,届时将会造成经济震荡,甚至引发严重的货币危机。  相似文献   

15.
《销售与管理》2008,(7):72-74
因为十多年前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热钱”问题便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稳定的题中之义。近期在越南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货币大量贬值等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热钱流入问题的担忧。  相似文献   

16.
温泉 《财经界(学术)》2011,(8):34-35,37
为了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央行在兔年伊始便采取了加息的措施。通过上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来遏制CPI的上升。然而加息其实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担忧通胀,即“负利率”;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国际热钱的忧虑,以及经济增长的信心。文从央行此次加息对抑制通胀、对楼市以及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几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了息的利弊及其能否根治通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际热钱与国际资产价格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冲基金规模与主要证券市场指数及代表性商品价格变动的相关度具有时变性特征,相关度的聚集意味着资产价格泡沫发起;国际热钱与国际资产价格之间基本上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数月间的短期冲击与运动作战是国际热钱的主要运行模式;金融危机高潮之后,国际热钱开始聚集能量,对冲基金规模开始回升,石油与黄金成为其投机的重点,这意味着国际资产价格已经从底部抬头.因此,监测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国际热钱,有助于我们监测国际资产价格走势和泡沫的形成,结合国内实体经济的供需状态,可以监测通货膨胀的抬头.  相似文献   

18.
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不断上涨,给人们的生活消费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消费性通货膨胀,也就是商品的供需失衡造成的。除此之外,造成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因而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整治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1929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波及面最广、影响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已经一年多了,世界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结合,来对冲通货紧缩,那么这又会让我们的经济离通货膨胀越来越近,笔者结合自己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的状况,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作了判断。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投机者看好我国的资本市场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大量境外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我国,使我国的金融系统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境外热钱进入我国的渠道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对境外热钱的监管困境提出对防范热钱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