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没有有效地分工、合作和激励,没有解决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中国很多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都碰到了这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共性问题:业务成长不是困扰企业家的难题,而企业组织化程度低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  相似文献   

2.
团队中遭遇的“囚徒困境”在中国,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关于和尚打水的民间寓言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如何会产生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样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Prisoner Dilemma)?或者说,隐含于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样一个“悲惨”局面里的假设条件是什么?倘若放松或改变这些假设条件,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本文的分析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3.
倪丽娟 《浙商》2005,(4):94-94
从前,有一个庙里,起先只有一个和尚,他一个人挑水喝;后来来了一个和尚,二人抬水喝;最后又来了一个和尚,谁也不想多干事,于是人多了,反而大家没水喝  相似文献   

4.
潘灵勇 《上海商业》2008,(11):60-62
我们都看过《三个和尚》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就像那首儿歌所唱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担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我们用管理理论来分析一下,可以得知:这个故事里和尚们要完成的目标是“吃水”、而“挑水”“担水”就是过程管理,也可以理解为执行.从过程看结果.则是由于和尚们自身扯皮、推诿等等因素,执行力丧失而最终导致“没水吃”。  相似文献   

5.
从博弈论的角度解读"和尚挑水"现象的深层含义,对理性人面对利益相关问题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针对"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三种情况分别分析和尚在不同状态下决策的不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假设改进分配制度为劳动者的收益是不劳动者的2倍,则博弈的占优战略均衡为7,7,6,此时每个人都有为得到更多收益而劳动的激励,从而达到三人均挑水的理想结果。和尚挑水的经济含义:分配制度要依据不同状况作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激励的效果,生产规模的适当把握、打造积极争先的企业文化很重要。只有充分鼓励积极工作的精神,才会有更多的人有动机进行效仿,才会逐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6.
苏畅 《中国市场》2015,(4):23-24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若从博弈、规模经济与外部性的角度去看,其中的深意便不言而喻了。本文分别从以上三个角度,对和尚挑水的现象做初步经济学实证分析。之后,结合企业管理的现实问题做了简要表述。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管理理论和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可以引伸出对资源配置率和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管理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有限资源约束下的三方博弈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对象。运用博弈论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新的释义,并建立了对应的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8.
李泽星 《商场现代化》2012,(23):120-122
本文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对"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进行原因与解决方法上的分析,继而得出经济学与管理学有如下不同:从静态上看,学科假设不同,人与人的关系不同,分析内容不同,分析方法与形式不同;动态上看,在分析过程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3个和尚     
1个和尚挑水吃,2个和尚抬水吃,3个和尚没水吃。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故事?因为新年伊始,就听到两个消息,一是海关与质检联网了,二是海关简化了进出境旅客申报。这两个消息自然是好事。但深一琢磨,就想到了3个和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民间有一个流传久远的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还有一个无人不晓的寓言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则故事,完全演绎了企业组织的演化与选择。企业的组织结构演化就如一加一等于多少一样,往往在不同的组织阶段,其结果也是截然相反的。而这种结果对于我们研究企业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组织结构演化模式1 1=1,这种状况明显就是家族式企业的模式。这样的企业往往开始时轰轰烈烈,英雄式人物的思想火花般一闪,便打下半壁江山。于是其领头人物便如神话般“笼罩”着整个公司。由于长期缺乏…  相似文献   

11.
从三个和尚没水吃谈资源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个和尚没水吃谈资源配置 管理是对组织内可支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及其结果的科学活动。 组织广泛存在于社会各层面。组织大到国家、政府、部门,小到企业、集体、个体。个体作为组织的极端形式而存在。 可支配资源是组织不一定占有但可控制和使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有四个营销员接受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回,说到了庙里,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没卖掉;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他说,我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可以止痒,头不痒也要梳,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这样就卖掉十多把梳子。第三个营销员回来,卖了百十把。他说,我对老和尚讲,这些香客多虔诚,磕了几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他们头上。  相似文献   

13.
图表     
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正值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3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温家宝表示,要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相似文献   

14.
高飞 《糖烟酒周刊》2005,(32):B0012-B0013
从几年前起,金六福的掌门人吴向东就不只一次地在公司谈到公司远景,那就是希望在春节时,全国人民都喝金六福酒,最终金六福酒要成为中国民俗的一部分。“要让大众在春节时有这么一种感觉——没喝金六福酒,就像没包饺子,没放鞭炮,缺年味”!  相似文献   

15.
李欣 《成功营销》2012,(6):90-91
中国神话当中自古就有喝“琼浆玉液”能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昆仑山水的出现,使这个神话变成现实,一场关于水的消费革命开始了.  相似文献   

16.
左佑 《华糖商情》2001,(24):26-26
章开头先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如果只有10个人喝啤酒,人数不再增加,要提高啤酒的消费量,该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这十个人喝更多的啤酒,让原来喝一瓶的喝两瓶,让原来两天喝一次的变成一天一次……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作扩大圈内消费。从这个比方可以扩展到整个啤酒行业上来,  相似文献   

17.
“怕上火”让王老吉获得了什么? “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曾经红遍大江南北。销售额从区区1个亿,一路飙升到100多个亿。这似乎是一个神话,一句话有这么大的威力吗?这句话的威力在于:它让“王老吉”这个品牌,代表了“怕上火”这个概念,并把这个概念植入了消费者的心智里。当人们一想起“怕上火”时,马上想可以喝一罐“王老吉”。  相似文献   

18.
有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了这个问题。"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宇不修。"乙和尚说。"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说。三人争执不下,决定留下来各尽所能。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四方。如此持续一段时间后,果然香火渐盛,旧庙换新颜。于是,甲和尚说:"都因为我礼佛虔心,所以菩萨显灵。"乙和尚说:"都因为我勤加管理,所以庙务周全。"丙和尚说:"都因为我劝世奔走,所以香  相似文献   

19.
喜爱运动的白领小孙每周都要去运动场打两小时羽毛球,而每次必备的运动饮料正是一农夫山泉天然水。问他为什么只选择这个牌子的饮料,他说了两个字:“责任”。“责任?”记者以为自己听错了,喝瓶水能体现什么责任?小孙笑笑,然后指着瓶子上的红色标签上的一段话说:“你看,我每喝一瓶天然水,农夫山泉都会为水源地的贫困儿童捐献一分钱。我个人的能力虽然有限,但是通过多买一瓶水就能帮助贫困孩子,这让我很高兴!”  相似文献   

20.
古时候,有个名叫陈西子的打井匠。一天,他叫儿子陈墨子去东岸王山家打井。陈墨子在王山家挖开了三个地方,均没打出水。第一个地方他挖开了18尺,放弃了;第二个地方他挖了24尺,没水,照样放弃了;第三个地方挖了30尺,还是没有水,又放弃了。他断言,王山家的前后都打不出水。陈西子来到王山家,观察一番后对陈墨子说:三个地方都能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