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雨 《致富时代》2011,(7):17-18
该文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出发,通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思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归纳综述,以期能够让读者了解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动态和学科发展动向,并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完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特别是构建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制度框架,是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健的重要举措。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重在明晰宏观审慎的主要监管主体、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框架、制定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指标体系的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特别是要注重处理好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金融危机频发,对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加大了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通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特点及其政策框架的文献综述,并就如何加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综述了学者们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至今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在这场危机下,宏观审慎监管被重新得到各国及国际金融组织的重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完善宏观监管体系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该文通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特点等进行概括,对近些年来的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吕铭 《商》2014,(2):133-133
世界性金融危机出现之后,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金融会计问题的宏观审慎监管工作。国际组织也随即建立了相关的会计准则以及国际监管的必然要求,为了有效的开展宏观审慎监管工作,目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被视为国家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金融会计仍旧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说,风险防范手段的缺失,宏观审慎监管的不合理等问题。本文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政策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了一个同时包含企业违约风险与银行金融风险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以技术冲击、金融冲击与货币政策冲击作为外部的风险因素,刻画了实体经济与金融系统间的风险传导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宏观审慎货币政策组合的调控效果。主要结论有:(1)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能够有效地稳定金融系统,但可能削弱传统货币政策对金融变量的调控效果;(2)宏观审慎货币政策应该盯住金融变量,但具体的目标取决于经济波动的驱动因素;(3)当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宏观审慎货币政策组合时,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效果减弱,且这种政策组合在金融冲击与货币政策冲击下存在“政策叠加”现象。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各国监管部门开始重新思考监管体系,以微观审慎监管为重点的金融监管体系无法从全局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国际社会不得不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我国应在吸收借鉴危机教训和国际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统筹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互为补充的体制机制,发挥中央银行的主导作用,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与协调,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相似文献   

8.
谈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宏观审慎监管同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基于此,我国应当以危机为契机,借鉴国外监管改革经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国内外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分别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宏观审慎监管的方法和工具、宏观审慎监管中央行的地位和任务进行了分类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宏观审慎监管同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本文通过考察欧盟改革方案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借鉴意义,认为我国应当以危机为契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11.
刘峰 《北方经贸》2013,(12):121-122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由单个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倒闭清算蔓延为波及美国整个金融体系,进而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稳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积极进行补救与纾缓的同时,业界与学术界对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达成的共识之一即是:注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强化宏观审慎监管要保持中央银行独立性,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在全球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框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作为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抵御能力进行定量的、前瞻性的评估,因此被应用于监测宏观金融脆弱性并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运用提供信息。基于介绍宏观审慎压力测试的产生背景、压力测试内容、系统性风险放大机制以及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并就建立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实施框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单介绍了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意义,针对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问题,以及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前瞻性提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单一货币政策的不足,进而形成“双支柱”调控框架。本文以2012-2020年11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影响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进而抑制房地产企业的违约风险,弥补了货币政策调控的不足;同时金融资产投资会抑制企业的违约风险,起到“蓄水池”作用。因此,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时,监管层应考虑其对于个体企业风险的影响。同时对于金融资产“蓄水池效应”企业也应予以关注,以做好违约风险防范准备。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维护经济金融的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各界普遍达成应引入宏观审慎监管的共识,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介绍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最后探讨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郝俊香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2):117-118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微观机构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体制无法有效应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危机后主要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共识和核心内容。在对宏观审慎管理进行溯源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国际实践进行了概述,最后对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17.
宏观审慎这一概念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被广泛讨论并运用。2016年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在我国正式取代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成为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新主力。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实行的资本充足率高标准、日常管理代替时点管理以及定价行为都有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挤压。但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商业银行现状,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并未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造成实质性挤压。在对该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商业银行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的转型和创新提出了三点对策:(1)强化资本管理,确保资本充足率;(2)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发展表外业务;(2)促进金融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经济金融危机的加剧与金融自由化推动监管理念从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演进。建立全面的宏观审慎框架不仅是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和金融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张宇晖 《商》2013,(2):129-129
金融危机的产生表明当前拨备制度的顺周期性大大加剧了经济周期波动,因此建立逆周期拨备制度被认为是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总结了缓释拨备顺周期的最新进展,并结合我国实践提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改革当前拨备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意识到,仅仅使用微观审慎监管已经不足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于是纷纷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以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本文选取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10—2020年的季度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无论是数量型还是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但是现阶段并非所有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都能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显著影响。3.宏观审慎对货币政策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实施过程中需着重关注两种政策在方向和力度上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