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阶段,乡镇普遍存在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乏主导产业,以及农田基础设施老化,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本文着重提出从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等若干办法;以及围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但多年来,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能够协调进行,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缺乏产业结构的内在支撑,进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国外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两个模型入手,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路远 《商场现代化》2006,(8X):341-343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如何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发展经济学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相应政策,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变不合理的城乡就业分割制度、提高农民素质等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构成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农业内部消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素质等多方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的推进和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不断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并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7.
贯昌福  林艳 《商业研究》2006,(6):200-20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从数量人员、素质、产业分布状况和组织方式分析等方面对黑龙江省农民转移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文化素质低缺乏就业竞争力,转移就业组织方式低级化,转移就业成本较高等关键问题。解决黑龙江省农民转移就业与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速建立农民转移就业的服务体系,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拓宽转移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9.
宋健  朱晓林  潘赛 《现代商业》2007,(35):214-215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同时,鼓励民工回乡创业,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只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同时,鼓励民工回乡创业,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只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国外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两个模型入手,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国外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两个模型入手,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钱力  王晶 《北方经贸》2008,(2):20-2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甘肃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近年来,农业发展放缓,农民增收乏力,成为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影响甘肃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实现甘肃省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业有效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是,许多城市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倾向于实行阻碍农民进城打工的“抑制政策”。这种抑制政策具有很强的违规性、片面性、狭隘性和盲目性,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所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的关键角色——政府,应努力消除一切阻碍农民进城就业的因素.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15.
王东京 《商》2002,(4):25-29
农民非农化是大势所趋.政府应当顺水推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点应在大中城讪,农民必须进城去创业,才能真正解决现在的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河北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结构失衡成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而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多维培训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指引下,综合发挥各职能部门、各服务系统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整合各种培训资源,改革现有培训机制,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培训措施,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如何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发展经济学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相应政策,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改变不合理的城乡就业分割制度、提高农民素质等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欧岚 《商场现代化》2007,(18):386-387
三峡库区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教育相对落后。三峡工程加剧了库区的人地矛盾,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农民增收难等问题突出。加强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提高库区农民素质、促进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和社会安稳、构建和谐三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聂艳 《商场现代化》2010,(23):203-20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实现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城市化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城市化的发展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