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赠与合同是我国合同法规定的15种有名合同之一,赠与合同的核心问题是在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的指导下,妥当地安排赠与人与受赠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此,我国合同法赋予赠与人任意撤销权.本文拟通过对任意撤销权之法律规定的分析,指出任意撤销权之法律规范存在的漏洞,并提出运用法的解释来修正,从而使法律得到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2.
刘璐 《老区建设》2009,(20):21-23
由于赠与合同的单务性与无偿性,我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一款,允许赠与人随时食言(赠与人的法定任意撤销权),体现了鼓励并保护善良赠与人的立法意图,然而赠与人的法定任意撤销权却可能与受赠人对赠与的合理信赖发生冲突。文章旨在探讨赠与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的设置,进而论证了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对赠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的影响,确定合理信赖的判断标准;论述赠与合同中信赖利益赔偿责任之构成要件及信赖利益赔偿之范围。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赠与合同撤销权行使条件的基础上,主要论述赠与撤销的任意撤销权和法定撤销权,以及它们的效力影响及行使程序,并对进一步完善赠与撤销权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丰华  谢焕斌 《特区经济》2006,210(7):318-319
本文针对赠与合同的撤销制度作了较为详细与深入的探讨。特别是针对学界争论的有关焦点问题,如是否应对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进一步作出限制,赠与人的损害赔偿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完善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赠与合同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的合同。以往我国立法机关将其划归于民法的调整范畴内。为了适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今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中,将赠与合同纳入其中,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专章规定和说明,本文仅针对《合法法》中赠与合同的有关规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及说明:一、赠与合同的概念、特征何谓赠与合同?给同法》第185条明确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在赠与合同中,赠与人是将自己的财产…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分析了现行法律规定,然后论证了预售条件对合同的效力及预购人利益的影响,主张预售条件不是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有效要件,在预售人不具备预售条件时,预售合同不必然无效,预售人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预购人可以行使对合同的撤销权。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2001年通过的新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借鉴民事合同保全制度的规定,引进了税收代位权、撤销权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条第一款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  相似文献   

8.
凌云 《重庆改革》2000,(7):10-14
合同一经订立,合同各方当事人都有承担合同的具体规定的义务,这似乎是无可争辩的。但是,由于人们的本性所致,可以预见,许诺人有时候可能在这种契约关系中倾向于采取一些机会主义行为——那就是说,可能倾向于去寻找法律上可以宽容的理由逃避其合同义务。除非我们的合同规则相当仔细地量化,  相似文献   

9.
附负担赠与合同性质问题,学界争议颇多.附约束负担赠与合同是单务无偿合同;附给付负担赠与合同中,在给付负担向赠与人以外的第三人履行场合,是为单务、无偿合同,在给付负担向赠与人履行场合,单务、双务和无偿、有偿性的问题无从判断.而附负担赠与合同在单务、双务和有偿、无偿问题上之所以特殊,是因为附负担赠与合同本身就是不同法律制度组合的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10.
浅议承揽合同定作人之任意解除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合同法》第二百六十八条基于自由和效率的价值追求,赋予了承揽合同定作人任意解除权。但《合同法》对于该权利的规定过于原则化,特别是关于任意解除权可否预先放弃、承揽合同依定作人的任意解除权被解除之后,定作人对于承揽人的赔偿范围问题,在实践中常常引发激烈的纷争。为了防止任意解除权被侵害或滥用,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平衡并明确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任涛 《北方经济》2006,(9):79-80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有效成立后,当事人必须根据合同的规定,全面地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实现各自的经济目的。一方当事人如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采取相应救济措施。通过对《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相关规定的分析,探析其内在的法律价值的追求,对我国合同履行的现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公物赠与”遍及国家、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及其它与“公”字沾边的单位组织行为之中,法律规定凸现盲区,形成涉公物“财产黑洞”和“权利黑洞”。赠与的正当性是赠与行为的道德与法律底线,赠与行为的正当性表现在目的适利、赠与人适格、数量上适度、质量上适德、程序上适规、动机上适善。基于我国国有财产及集体公物流失严重的现状,应当借《物权法实施细则》制定之良机,对物权法中涉及公物处分权的原则性规定予以具体化,彻底堵塞因“公物赠与”和“公物受赠”而诱发的法权“黑洞”。  相似文献   

13.
合同附随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它具有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弥补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不足、追求实质正义的功能。附随义务在我国是从成文法到学说、司法实践的逆向式发展过程,全面认真的研究合同附随义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我们在我国特殊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附随义务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在最早体现诚实信用原则的古罗马法的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里已有附随义务的最初萌芽;法国在司法实践中对合同附随义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保障安全”等义务在司法实践中得以适用;德国学说和判例确认了附随义务理论,法律规定了债的关系中当事人相互间的附随义务及其相应的民事责任。实现了附随义务的法定化:我国《合同法》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以明文规定了附随义务.  相似文献   

14.
储蓄合同是我国现行法律所没有明确规定其名称及法律适用的无名合同,处理该类合同纠纷应适用合同法总则的一般规定并类推适用类似的有名合同的法律规定。储蓄合同是单务合同、有偿合同、实践合同、要式合同、格式合同,其一方主体具有特定性,存款机构履行支付本金和利息的义务须经存款入的请求。储蓄合同是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同。  相似文献   

15.
曲明 《辽宁经济》2010,(3):92-92
我国《合同法》借鉴国内外的理论与成功经验,增加了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但对先合同义务及其责任的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和成熟,因此,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完善合同义务和合同责任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债的概念     
朱子 《产权导刊》2005,(6):59-59
一、债的概念 债,是指特定民事主体之间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民事法律关系.我国<民法通则>第84条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在债的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双方为债权人和债务人.  相似文献   

17.
"公物赠与"遍及国家、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及其它与"公"字沾边的单位组织行为之中,法律规定凸现盲区,形成涉公物"财产黑洞"和"权利黑洞".赠与的正当性是赠与行为的道德与法律底线,赠与行为的正当性表现在目的适利、赠与人适格、数量上适度、质量上适德、程序上适规、动机上适善.基于我国国有财产及集体公物流失严重的现状,应当借《物权法实施细则》制定之良机,对物权法中涉及公物处分权的原则性规定予以具体化,彻底堵塞因"公物赠与"和"公物受赠"而诱发的法权"黑洞".  相似文献   

18.
任涛 《北方经济》2006,(18):79-80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有效成立后,当事人必须根据合同的规定,全面地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实现各自的经济目的.一方当事人如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采取相应救济措施.通过对<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相关规定的分析,探析其内在的法律价值的追求,对我国合同履行的现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一、不安抗辩权的概述不安抗辩是大陆法系国家在合同法律关系中,为贯彻公平原则,对期前履约危险进行平衡而设定的救济制度。所谓不安抗辩是指双务合同中有先为给付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在对方当事人有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可能时,可暂时中止履行的制度。我国于1999年3月15日颁布的《合同法》第六十八条,第六十九条做出了具体规定。由于该制度的建立,为先履行义务人提出不安抗辩权提供了法律依据有效地防范了期前履约危险的发生,故被形象地称之为“先履行义务人的防火墙”。不安抗辩权是传统大陆法上的概念,为大陆法系国家所确认。…  相似文献   

20.
形势需要我国尽快建立健全移居税收制度。一个公民移居他国之所以应当缴纳相关税收,是因为公民移居他国相当于出售其全球财产,公民移居他国相当于发生财产赠与事由,一些公民移局只是为了避税。我国应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采取适当的策略,建立我国的移居税收制度:对移居者未实现的资本利得课征所得税的制度,有条件地延长移居者无限纳税义务的制度,视公民移居他国为财产赠与事由而清算遗产税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