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自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关党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精神命脉,必须传承和发扬好。龙江四大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坚持四大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可以为实现龙江全面振兴挖掘持久的发展引擎和不竭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和"魂",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坚定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深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够重视的现状,文章从提升教学队伍文化素养、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拓宽文化育人的丰富载体4个方面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经典图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凝聚着中华古圣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听书更应该成为广大少年儿童了解中华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少年儿童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阅读能力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4.
张小军 《发展》2020,(4):94-94
本文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思维能力、审美阅读和审美表达能力、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三个方面,论述语文教育要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大而化之"于精神生命的成长。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是认识、领悟与把握传统文化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语文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源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政育人工作中,更加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翻译成中国话、流行话,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注重学生知行统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在思政育人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真正能够从大学生思政育人中受益.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章追朔中华优秀文化中儒家"和为贵"的人本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墨家"兼爱"的伦理道德思想、法家民主的"法治"等思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要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促进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已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友善、诚信是儒家精神的传承,自由是儒道精神的融合,爱国则是屈原民族气节的现代回响。只有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要义,并将之与当代主体精神相关联,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基石,重构中华民族的当代价值体系,在传承中创新以巩固文化自信。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从儒家精神、儒道思想与屈原风骨等三个向度进行深度阐释。  相似文献   

8.
张火炎 《魅力中国》2014,(12):24-24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形势下,应如何做好传统文化建设呢?  相似文献   

9.
正为实现复兴伟大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制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全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安排。云阳县教育委员会积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宝贵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存密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育人功能,要贯穿古为今用、中西互补、推陈出新、去伪存真的原则。通过教师引领、融入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学校宣传工作、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运用多种手段向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将我国国民思想逐渐西化,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的蔓延,使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巨大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民族并不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人应该本着守土有责的态度,自觉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好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冲击,切实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立足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两方面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土壤与基础;从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要深入阐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等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文化传承、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助力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认清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王丹  郑慧 《魅力中国》2010,(26):197-197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地拥有优势和特色,其核心环节在于能否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吸收。本文强调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内容,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讨和研究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文章就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重大议题从辩证的文化的视角进行了理论研究。首先,文章对民族复兴的提出和内涵进行了阐释;其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根基与"异文化"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和融合其他优秀的文化,使之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正▲《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2018年5期刊登了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教育部下发的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通知,非常好。"讲话"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教师发展和立德育人的行动指南,建议今后还刊登一些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体会文章和报道。《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5期集中刊登了多篇有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的文章,有卷首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学之风开始在中华大地上重新回归和发扬,且日益强劲,向全世界展现着它的无穷魅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这春意盎然的四月,随着綦江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滋养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起着重要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对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先贤王阳明的出生地、成长地,余姚市在深入解码阳明文化基因,推进阳明文化助力共同富裕上作了持续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是以培养和塑造具有中华民族品格的人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思想和文化体系,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素质和精神品格的再教育,属通识教育的范畴。十八大以来,重育儒家文化信仰,将传承和创新儒家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失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凭借儒家文化特有的价值内涵和行为感召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育良好的品格,解决其意识形态迷茫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是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要以文化自信为底蕴,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传承,创新教育教学途径,培育青年学生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