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婷  黄勇  温宗海 《特区经济》2007,226(11):237-238
瓷都景德镇因陶瓷而闻名于世,但随着国内各大产瓷区的兴起壮大及国际知名陶瓷企业峰拥进入中国,景德镇现在正处于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本文认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衰弱不仅有恪守传统观念和技术落后的原因,缺乏创新的营销策略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本文针对景德镇陶瓷的特点及其营销的现状,结合奢侈品的概念及其营销特征,探讨了景德镇陶瓷的奢侈品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宝瓷林瓷业有限公司坐落于瓷都景德镇,是一家专业从事中国传统官窑陶瓷研究和生产的大型民营企业,同时也稳居国内生产、销售高温颜色釉瓷器第一把交椅。宝瓷林创始人谭根宝,1966年3月出生于瓷都景德镇一个陶瓷世家,1728年唐英受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并开始大量招募民间能工巧匠,同年谭氏祖辈也随着此次招募正式进入御窑厂,为帝造瓷,百年承续;时光流转,1984年,谭根宝从学校毕业后即进入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建国瓷厂,至今一直从事各类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的研  相似文献   

3.
武曼  淳秋红 《北方经济》2009,(24):30-32
本文通过对景德镇瓷博会发展现状的评析,认为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依托地景德镇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瓷都,提出景德镇瓷博会应主打文化牌,走差异化竞争道路,并在具体改革方向上提出三条建议.即通过文化造势,创造浓厚的瓷文化氛围;运作主体逐步市场化;经营模式逐步专业化;得出展会形式逐渐由原先的实体展会向实体与虚拟展会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北京“96年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上爆出一条“晶彩”新闻后,“晶彩”这个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不断出现在海内外的报刊上。因为用“晶彩”装饰和美化的景德镇名瓷,等于锦上添花,更加精彩!在众多的景德镇名瓷彩绘的展品中,人们不无惊讶地看到,“晶彩”装饰美化出来的陶瓷,显得格外亮眼夺目,新颖别致,典雅而诱人,很像是姑娘的纤纤巧手绣出的图案和画面,如丝,如缎,似锦,似绒,五光十色,变化万千!如果说,在我国陶瓷彩绘史上,先后发明的釉下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和釉上斗彩、古彩、粉彩、墨彩、珐琅彩等,都曾以新的面貌盛极一时而又经久不…  相似文献   

5.
说起陶瓷,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江西景德镇。景德镇是世界著名的瓷都,千年的窑火,烧出了精美无比的瓷器,也烧出了灿烂辉煌的陶瓷文化。在现代陶瓷艺术史上,景德镇人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7501瓷”。  相似文献   

6.
《产权导刊》2011,(9):80-80
陈仲美,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江西婺源人,原在景德镇制瓷,后到宜兴制陶,贡献在于将瓷器工艺与紫砂工艺和谐结合起来,将紫砂工艺推到了新的历史阶段。人们将他的作品称为神品。  相似文献   

7.
<正>明朝初,景德镇成立御窑厂,专为皇帝烧制瓷器。也从此时起,为正式区别于民窑,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而借皇家之力,凭官窑之名,聚百匠之慧,景德镇各瓷窑也一统天下,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而这些奇珍异宝则多源于为满足皇帝的钟爱。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红釉瓷器情有独钟。他认为,朱姓属火,火即红色,红色又是五行当中南方的代表颜色,朱元璋即发迹于南方,故他认定红色为喜庆吉兆之色。他又定国号为大明,暗含了对红色的崇拜。洪武三年  相似文献   

8.
商帮、会馆是商人为了降低商业运行费用、降低交易风险、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而在明朝时期主导、在清朝不断壮大并适应形势变化而演进的商业组织创新形式。作为营销申介,瓷商的作用是市场与瓷器工场的连接纽带。商人、商帮在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申发挥了市场的实现、反馈和调节功能作用,降低了陶瓷科技与产业封接成本;发挥了市场调节的功能,保证了集群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青白瓷是我国宋元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为典型的一类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彻丽洁,胎质坚致,温润如玉的瓷种。它的称谓在各历史时期有何变化,本文主要对青白瓷的名称进行考证,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10.
彭远明 《魅力中国》2013,(34):85-85
清初,随着社会逐步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官窑生产也逐渐恢复。根据浮梁县志载,康熙十九年御窑厂烧造御器,并派官驻厂督造。此后,景德镇瓷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期间,制瓷工艺达到新的水平。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尤其是康熙五彩是明清时期釉上彩的最典型的装饰形式,代表了五彩瓷的杰出成就,具有鲜明的年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蒋汐  张三聪 《魅力中国》2013,(31):254-254
为了保证陶瓷粉彩的工艺传承,使粉彩装饰更好地应用于现代陶瓷装饰领域,景德镇各高校在陶瓷艺术的相关专业开设了陶瓷粉彩装饰课程,内容涉及传统技法、理论知识和设计训练三大版块的学习。课程虽然在增强学生的瓷绘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传统艺术文化修养和设计应变能力的欠缺仍是粉彩教育的不足所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景德镇瓷器的想象与官场的灰色经济紧密相连。缘起于请托、招投标等名利之事,催生出来的巨大的礼品需求,支撑了景德镇历史上空前繁荣、兴旺的艺术陶瓷市场。它孕育了一个疯狂增长的艺术陶瓷时代,滋生了大量的仿品、膺品、劣品,批量生产了鱼龙混杂、良荞小齐的大师及伪大师们。这一切正在导致千年瓷都瓷艺术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的衰退。  相似文献   

13.
《开放导报》2005,(6):128-131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神重镇。因这里曾是夏朝的都城,因建有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启举行开国大典的钧名而得名。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定为御用珍品,属皇宫专用贡瓷、宝瓷。钧瓷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被称为“国之瑰宝。”元、明、清各朝代的豪门贵族常以珍藏钧瓷来夸耀其富豪,当时就享有“纵有家才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室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之说。钧瓷是中国古代的名窑奇珍,为宋、元、明、清四朝宝瓷。现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堪为世界一绝。  相似文献   

14.
曹庆健 《开放潮》2005,(2):79-81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呈现出灿烂辉煌的景象,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要数彩瓷的发展。彩瓷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在胎坯上先画好花纹图案再上釉,后入窑烧炼的是釉下彩;在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用炉火烘烧而成的是釉上彩。此时景德镇瓷器一统天下,缤纷艳丽的彩瓷逐渐替代了如冰似玉的青瓷,成为瓷品主流;  相似文献   

15.
旧社会历代政府对陶瓷产业实行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在允许私营的同时,政府也举办了一些国营陶瓷事业(官窑)。但是,当陶瓷产业成为政府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时,政府则采取了国家机会主义政策,直接举办国营瓷场——官窑.在历代中央政府的强力扶持之下,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很快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中国甚至世界陶瓷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中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汝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是中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并有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美誉。始于唐中期,盛名于北宋,衰于南宋。产于河南临汝(汝州),在隋代置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温润莹亮,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被历代称颂。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全世界现仅存67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随着政府支持﹑研究力度﹑考古新认识的支撑,汝瓷在汝州焕发出新的生机,不但揭开了汝瓷的神秘面纱,恢复了传世汝瓷的制作工艺,而且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文化影响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及行业专家的肯定和称赞,并被汝瓷爱好者所追随。  相似文献   

17.
张静 《魅力中国》2010,(7X):20-20
道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伦理教化与多神崇拜自始自终结合在一起。道教的俗神信仰根植俗世生活,呈现出独特的、与民间世俗水乳交融的文化特征,使民俗不再与宗教简单等同,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整体,形成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血脉。本文通过对景德镇旧瓷业习俗的追溯和瓷器背后文化心理的揭示认为,明代景德镇制瓷的时代背景中,世俗化的道教和道教化的世俗已然难以区分,成为明代瓷艺表现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8.
浅谈邢窑     
张文健 《魅力中国》2010,(17):224-224,192
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历史上,唐代邢窑白瓷占有重要的地位。白瓷是在汉代以来烧制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隋代所产白瓷已突破了传统青瓷的格调,至唐代,邢窑白瓷较之隋代又前进了一大步,改变了魏晋北朝以来以青瓷为主的发展方向,而使白瓷在我国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到唐开元时,邢窑自瓷已与南方的越窑青瓷并驾齐驱。到了宋代。由于定窑白瓷的迅速发展及南宋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兴起,使白瓷逐步成为我国陶瓷发展的主导了。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伦理教化与多神崇拜自始自终结合在一起。道教的俗神信仰根植俗世生活,呈现出独特的、与民间世俗水乳交融的文化特征,使民俗不再与宗教简单等同,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整体,形成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血脉。本文通过对景德镇旧瓷业习俗的追溯和瓷器背后文化心理的揭示认为,明代景德镇制瓷的时代背景中,世俗化的道教和道教化的世俗已然难以区分,成为明代瓷艺表现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20.
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地域性战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尤琳  陈世伟 《黑河学刊》2008,(5):103-104
在知识经济时代,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增强景德镇陶瓷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结合景德镇区域内陶瓷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提出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地域性战略的设想:实施景德镇地理标志保护制度重塑景德镇陶瓷品牌、以产业集群打造景德镇陶瓷产业的竞争力、对景德镇陶瓷传统知识进行合理商业化利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