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增长是一个世界奇迹,但今后要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则需要大力进行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面临工资成本迅速提高的挑战,必须转移到其他低收入地区,而非洲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蓝天碧海"。  相似文献   

2.
以集群转移的模式促进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丹 《商场现代化》2007,(18):258-259
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是实现东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西部经济增长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因其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更能促进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但在转移的同时,应注意转移产业的选择、移入产业集群与当地企业和文化的融合,以及处理好产业移出地的产业升级工作。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东郜沿海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根据产业转移理论,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转移到西部地区.然而,本文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像人们预想那样大规模的从东部沿海转移出去,且还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而这种优势在短期内不能消失.文章通过分析东部沿海向西南地区产业转移滞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加快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海、苏南以及南通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表明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识,经济发达地区的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在生产成本攀升的压力下将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本文以产业梯度视角结合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分析了沪通铁路建设对上海苏南区域产业向南通转移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南通在过江大通道建设条件下应对产业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上海、苏南以及南通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表明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识,经济发达地区的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在生产成本攀升的压力下将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本文以产业梯度视角结合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分析了沪通铁路建设对上海苏南区域产业向南通转移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南通在过江大通道建设条件下应对产业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制造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业面临严峻考验,其构成因素主要是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导致出口锐减,出口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和倒闭,企业融资受限,中国出口制造业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等.制造业产业链低端化,过分依赖出口引发风险,比较优势发生转移是造成当前制造业困境的原因.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应该抓住全球制造业新一轮洗牌的机会,通过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相结合、产业链升级、开展海外投资和并购等渠道实现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外因是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工业 ,而内因是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低廉的劳动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循环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内因与外因也随之变化 ,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8.
罗亚东 《商》2012,(8):184-184
推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由于中部地区拥有的地理和基础设施等优势因素,决定了中部地区可以再这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积极承接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促进中部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孙赫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4):109-110
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敏感时期,针对我国政府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所采取的措施对我国外贸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新矛盾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加快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步伐、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出口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政府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及就业引导,外贸企业和政府双管齐下、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处理好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关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传统产业出现了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态势。产业区际转移的规模取决于产业转移的动力与阻力的对比。当前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阻力大于动力,产业的区际转移尚未形成规模。要加快产业转移速度,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产业转移的动力,降低产业转移的阻力。  相似文献   

11.
孙浩进 《中国市场》2014,(15):48-56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使得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出现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在分析中西部与东部在居民福利、企业福利、政府福利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的基础上,指出了利用产业转移这一契机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区域福利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由于政策、资源、技术等多方面因素,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产业转移是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改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动因、产业转移范畴等进行分析,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承接策略,以期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璐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2):68-69
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地区的衰退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进行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能够实现区域合作"双赢"。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举凡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几乎都走的是同一条发展经济的路子,其突出特征是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这种优势一方面来源于低廉的劳动成本,另一方面来源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产业结构提升而造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停滞的空隙。在我国,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模式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5.
产业转移是生产资源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转移的动态过程,是实现产业承接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积极承接国际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河南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考察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从宏观、区域、产业和企业角度提出对策,为政府制定、调整有关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出现了承接的部分产业与环境、资源相冲突,发展不可持续;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承接转移的产业不均衡,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过度依赖国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受到阻碍等问题,提出了积极承接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提高产业承接质量;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软环境,促进产业转移均衡发展;加大服务业转移承接力度,提高辽宁省服务业发展水平等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常态经济下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转型的路径进行具体的论述与研究,为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过多年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这种转变将进一步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加工业和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9.
张蕾 《商场现代化》2006,(26):225-227
本文通过对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分析了我国现今应该采用的发展战略以及培养西部内部增长极的必要性。同时得出一个结论: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是最有效的拉动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必须正视目前产业转移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商海拾趣     
韩一崝 《国际市场》2009,(12):14-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各领域不断深入,世界必将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由此带来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发展中经济体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由生产制造向高端服务转型创造了新机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新空间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