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为保护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为其提供可行的救济手段,我国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在第56条增设了第三人撤销之诉,以与目前的第三人申请再审制度并存.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是各国民事诉讼普遍关注的内容,考察相关国家的类似制度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在体例安排、适用范围及与第三人再审制度的协调等方面均有完善空间,未来的立法及司法解释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  相似文献   

2.
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保险给付请求没有经过理赔无从确定。当事人未经先行向保险人提起索赔而径直提起的诉讼因而不符合给付之诉的要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险给付之诉。应当认识到理赔程序在确定保险给付之债上的重要意义,依据索赔——理赔的保险运作模式,由当事人先向保险人提出索赔从而展开理赔程序确定具体的保险给付义务。我国应规定保险索赔前置程序,明确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必须先向保险人索赔(理赔申请),只有当索赔不获满足或有其他争议时才能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3.
通过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构建救济渠道,既可有效防止虚假诉讼,又能从程序权方面全方位保障案外人的权益,但用通常诉讼程序推翻确定判决在理论上还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对当事人作扩大性解释,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增加案外第三人再审之诉既可实现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立法目的,又能实现诉讼效率的价值,亦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其无疑是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事诉证法虽有“执行异议”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执行异议制度存在着以下缺陷:没有规定被执行人程序上的救济措施,事实上剥夺了被执行人提出异议的权力;没有规定被执行人实体上的执行救济措施.使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难以确保;对案外人的执行救济措施的规定不完善,难以保证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张学英诉蒋伦芳一案之判决,在学界引起诸多纷争。一方面此案的判决,暴露了我国民事私法上关于不法原因给付制度构建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昭示了建立在个人自由主义基础之上的公序良俗之价值理性的匮乏,公序良俗之法律逻辑基础及为法律行为自由主义,其功能与目的非在于否定自由,而恰恰是保障与舒展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6.
诉的合并需要界定清楚两个界限:一是诉的合并所针对的是“事”而非“人”,因而诉的合并不存在主体合并的问题;二是诉的合并不同于诉讼请求的合并,两具有本质的区别。厘清诉的合并的界限,意在为完善诉的合并制度提供有益的理论根据。诉的合并应当是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制度,其对于提高民事诉讼效率、实现诉讼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立法应当从各类诉的提起程序、诉的合并的不同交国规范、诉的合并条件等三方面完善诉的合并制度。  相似文献   

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既不是刑事诉讼的本身,也不是独立的民事诉讼”,它是由求刑之诉与求偿之诉两种性质互异的诉讼为了一定的诉讼目的和利益合并而成的。正确理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求刑之诉与求偿之诉的关系,对于如何去进一步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制度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特点入手,去分析我国此类诉讼的规定对求刑之诉与求偿之诉关系的不正确定位,并设计出笔者认为可行的两者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8.
张学英诉蒋伦芳一案之判决 ,在学界引起诸多纷争。一方面此案的判决 ,暴露了我国民事私法上关于不法原因给付制度构建的欠缺 ,另一方面也昭示了建立在个人自由主义基础之上的公序良俗之价值理性的匮乏 ,公序良俗之法律逻辑基础乃为法律行为自由主义 ,其功能与目的非在于否定自由 ,而恰恰是保障与舒展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9.
民事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两审终审制度的补充形式。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现。本文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内容作了简要论述,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井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理论构思。  相似文献   

10.
在新民诉法中引入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究其立法本意,应为在不断完善现有执行救济制度,强化法院内部监督的基础上,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确定为执行监督的第三维度,以期建立理想的民事执行监督体系,最终实现促进民事执行的依法有序运行。在现有的民诉法程序中,我们不能忽视民事执行与执行救济的双向互动与利益平衡,即便现有的执行救济因立法不完善而相对于民事执行处于弱势地位,也不能否认执行救济对法院民事执行的监督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以检察监督的引入为目的,全盘否定已经成效明显的执行体制改革,而应当支持其不断完善并在检察监督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这种比较成熟的内部监督机制。最终笔者认为,在民行执行监督体系中,还是应以包括执行救济在内的执行程序自身的完善作为核心之维。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诉讼程序论——以公益诉讼为思考路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公益,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社会经济公益遭受侵害时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这就导致我国经济法不可诉现象的大量存在。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既是增强经济法可诉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我国经济法独立诉讼程序的有力建构。  相似文献   

12.
行政事实行为是与行政法律行为相对的一类行政行为,对外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可能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造成实际的影响。通过司法实证分析,可以发现确定行政事实行为的可诉性条件应是该行为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否产生实际影响。据此建立行政事实行为可诉性制度,并探讨行政事实行为造成损害的司法救济途径,及可诉性标准和赔偿程序的启动。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现行行政合同司法救济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行政合同的司法救济程序适用行政诉讼程序抑或民事诉讼程序,司法实践尚未统一、作者认为它非双方私法上权利平等的合意,它所体现的内容是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主要应受行政法规的支配与约束,对它的司法救济程序应是行政诉讼程序,这也是行政合同作为行政法上的争议排斥其他司法救济途径的唯一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论民事诉讼回避对象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程序中回避制度的适用对象因受到当事人知情权和被申请主体资格等限制,在实践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这与我国回避制度的立法思想、立法技术和回避处理程序的行政化有密切关系。我国立法应当与司法改革的成果相适应,适当扩大回避对象的范围,并从程序性质的重新界定、告知制度的细化、制度之间的衔接等方面来保障当事人申请回避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起源于英国的一种诉讼制度,股东派生诉讼在解决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以及公司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完善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保护少数股东或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耍作用,故而被众多国家所引入和借鉴。文章在分析新公司法有关股东派生诉讼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就派生诉讼制度所涉及的当事人、前置程序、诉讼费用担保、司法审查及既判力等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就健全与完善中国的股东派生诉讼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自然人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胎儿尚系母体之一部分,无法取得民事权利能力,当然的被排除在民事主体之外。而自母体受孕至胎儿出生之过程,不仅其未来利益需要保护,诸多现实利益也需要保护。自罗马法以来,各国立法均有对胎儿的利益设有特殊保护。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在立法上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以加强对胎儿利益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7.
自然人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胎儿尚系母体之一部分,无法取得民事权利能力,当然的被排除在民事主体之外.而自母体受孕至胎儿出生之过程,不仅其未来利益需要保护,诸多现实利益也需要保护.自罗马法以来,各国立法均有对胎儿的利益设有特殊保护.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在立法上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以加强对胎儿利益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8.
人格尊严是使人成其为人的基础权利,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价值需要。我国法律法规对人格尊严权虽有所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人格尊严权遭受侵害寻求司法救济时,却遇到立案、取证等诸多司法难题。为切实保障人格尊严权获得司法救济,我国应单独设立侵犯人格尊严权案由和确立公民享有人格尊严权请求权制度,同时,应对人格尊严侵权的举证责任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19.
目前,无效合同所涉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在我国法律中没有相关规定,也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无效合同的确认不应受诉讼时效限制,由无效合同产生的返还财产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应受诉讼时效限制,并且该诉讼时效期间应从确认无效合同裁判生效之日起计算。  相似文献   

20.
以产权改革为主线,回顾了30年来我国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归纳了我国30年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及规律,在下一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应注意: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及产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立法与司法保护、改革中制度体系的内在自洽性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在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实行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