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选取七类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利用20092013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和Theil指数,结合行政区划与地理区域,对安徽省内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与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明显,在运输仓邮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上具有集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以合肥、蚌埠为代表的龙头城市与皖南地区集聚显著,而皖中、皖北地区的部分欠发达城市集聚较弱。三大区域内的集聚差距对全省总体差距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0个城市2003—2012年面板数据,可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制造业创新和支撑制造业集聚三个角度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正向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且通过空间外溢辐射影响周边地区制造业竞争力,长期趋势稳定。FDI、城市交通水平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竞争力加强促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分工体系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相关,二者在空间中具有协同定位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利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结合山东省2004-2010年17地市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效率提高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提高,而且可以提升周边地区的制造业效率.  相似文献   

4.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讨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服务创新能力、经济体制和市场成熟程度等几个因素对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服务业创新能力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城市化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未显现重要促进作用;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到抑制作用;江苏尚未形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双变量局域自相关和阀值法,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集聚进行分析发现:首先,总体上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集聚性不明显,但信息、科技、物流服务业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共同集聚度较高。其次,中关村科学城、酒仙桥及其周边街区、天竺空港经济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主要共同集聚区。最后,结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信息不对称下生产性服务业FDI的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壁垒的存在及高质量服务购买时的经验性特征使生产性服务业FDI在最初进入时往往会追随制造业。本文以美国1994—2009年进入25个国家进行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在信息非对称环境下进入东道国的空间集聚因素及模式选择;研究表明进入初期生产性服务业FDI往往追随制造业FDI,但随着信息壁垒的减弱,生产性服务业FDI和东道国制造业表现出更大的关联度;生产性服务业的价格指数随着服务业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而降低,东道国生产性服务业种类的上升会降低东道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持续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工业制造业分工细化及服务外置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强度大及集聚效能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功效及推动效果日益增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融合、空间重构演化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驱动力及作用机制为切入点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可以深入探讨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空间地理的影响力及辐射度。  相似文献   

8.
先进制造业集聚、专业技术人才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辅相成.采用区位熵指标、基于中国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专业技术人才集聚有利于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区收入水平增长与生存成本上涨对不同地区集聚的形成影响不同,其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制造产业聚集并不受制于用工成本压力,随当地总体收入水平的上涨集聚效应反而会有所加强,中西部欠...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3—2019年山东省16城市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胶东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显著,而鲁南经济圈不显著;不同城市规模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均显著为正,Ⅰ型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最大;生产性服务多数行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中国的21个城市,使用区位商指数的方法测算了生产者服务业在我国城市中集聚的程度,并从整体层和地区层两个层面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城市集聚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生产者服务业呈现明显的城市集聚现象,但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空间集聚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资源特色。直辖市中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研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者服务业在东部沿海城市集聚度较高,而其他城市的生产者服务业并没有形成集聚优势。因此,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不同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促进生产者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13.
科技人才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基于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借鉴产业区位商思想进行测算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科技人才集聚程度测算,剖析科技人才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科技人才流动规律,结果表明,中国科技人才空间集聚非均衡发展,区域科技人才集聚差异仍有扩大趋势。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创新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等科技人才集聚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运用就业弹性方法和投入产出方法,对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强,就业增长空间较大;内部各行业对就业也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但各行业对就业的贡献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解决湖南省就业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与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利用甘肃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采用相关指标,详细分析了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与先进制造业互动与融合的情况。结果表明,甘肃省先进制造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仍需进一步加强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05年苏浙沪三地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两个主要结论:(1)长三角形成以上海一服务业、苏浙一制造业为特征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2)长三角区域间存在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由此本文认为基于产品差别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为地区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错位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省19982011年主要行业的FDI以及产业集聚度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EVIEWS6.0构建计量模型对安徽省FDI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安徽省的FDI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FDI能够促进产业集聚,产业集聚能够吸引更多的FDI。  相似文献   

18.
依据服务行业信息技术使用特征将中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划分为信息技术密集服务业和非信息技术密集服务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密集服务业对服务业的影响要大于非信息技术密集服务业,但信息技术密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及其对服务业的影响相对滞后。应从提高服务业信息技术使用效率和促进信息技术密集服务业发展两个方面来提高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从而实现服务业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