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的市场经营销理论以供给方主权为基础,而不是真正集中于消费者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发展,消费者逐渐获得主权,传统理论已无法解释一些新的经济现象,进入网络经济,必须重建以消费者主权为前提的市场营销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信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进入了战略性管理和战略性经营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正经历着一个以企业生产为中心、以生产者主权论为基础、以对策性管理为特点的传统市场营销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主权论为基础、以战略性管理为特点的现代市场营销的演变。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战略规划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从消费者主权到可持续消费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可持续消费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是,长期来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消费者主权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因此,人类必须由传统的消费者主权模式转型到现代可持续消费的模式。可持续消费的伦理基础是消费者责任。消费者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主动承担转变不可持续消费行为的社会责任。消费者、政府、企业、环境组织、社会以及社区等多种力量必须共同努力,致力于转变消费者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迈向可持续消费道路,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考查主权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自从国家主权理论形成以来,针对国家主权的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当今国际社会最具争论性的两种国家主权学说——“绝对主权论”、“相对主权论”的理论立场及其局限性进行评析,并尝试着指出国家主权的中间道路——“理性主权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谈国家主权与国际人权保护--以公民权利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充满争议的领域之一。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新时代必须回答的问题。坚决反对“人权高于主权”以及“主权消失论”,同时也要警惕“绝对主权论”以及否认人权的国际法属性的倾向。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应定位于二者是公民权利基础之上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6.
一、市场主权由企业转向客户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全面告别原来的短缺经济,进入到一个"相对过剩经济"的阶段,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进入到现在的买方市场.随着中国由短缺经济向相对过剩经济的转变,随着大规模定制时代逐渐取代大规模制造时代,控制市场走向的力量逐渐由企业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在作为整体的消费者与作为个体的企业的交易谈判中,企业的谈判地位下降,导致权力从企业转移到企业外的消费者,即从过去的企业主权转变为消费者主权.  相似文献   

7.
主权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中具有双重作用,发挥预警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主权信用评级的历史演进看,标普等国际公司的主权信用评级的模式,次贷危机中主权风险的成因,以及希腊、芬兰等欧洲国家信用风险事件,蕴含着主权信用评级的基本因素和模式。结合以上因素,对信用评级的因素和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建立的主权评级模式对美国进行了分析,充分评估美国主权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洋 《大众商务》2010,(8):55-56
主权财富基金是一种商业投资实体,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主权色彩。这种双重特性使得主权基金的运行受到格外关注。近年来,随着主权基金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对它的法律规制。我国的外汇储备正在增加,如何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运用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相似文献   

9.
教育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对一国教育主权的弱化和侵蚀,同时也对教育主权提出了分层的必要。我们应当坚持教育主权的发展观,在合理分层的前提下,对教育主权进行科学的让渡.、高等教育在教育主权分层理论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发展生机,进而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主权信用评级在金融危机中具有双重作用,发挥预警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从主权信用评级的历史演进看,标普等国际公司的主权信用评级的模式,次贷危机中主权风险的成因,以及希腊、芬兰等欧洲国家信用风险事件,蕴含着主权信用评级的基本因素和模式.结合以上因素,对信用评级的因素和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建立的主权评级模式对美国进行了分析,充分评估美国主权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坚持国家经济主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经济主权过时论、废弃论、弱化论、让渡论等思潮此起彼伏。实际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坚持国家经济主权并不矛盾。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实现国家的经济主权。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并不是对立的,全球化并不必然弱化国家主权,在一定意义上全球化本身就是国家主权的产物。全球化给不同国家主权的影响是不同的,通常受到强烈冲击的都是发展中国家,西方大国的主权反而有增强迹象。只能说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国家的核心主权并未动摇,与此同时,国家的主权意识却增强了。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势———弱化和扩展。这两种趋势都是统一于国家主权的,是由国家主权的两重性即绝对主权与相对主权所决定的。在国家主权的两种趋势下,国家主权是强化还是被削弱,关键在于主权国家自身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主权思想是王宠惠外交思想中重要的内容。他的主权意识萌芽于青少年时代,自1912年王宠惠开始踏入民国外交舞台之后,其主权思想通过他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得以展现。重视以国际法理为依托来维护国家主权和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是王氏主权思想的两大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中国人民币汇率主权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汇率主权是经《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认的国家权利,中国应积极维护我国的汇率主权,在国际法框架内论证我国汇率政策的合法性,顺应国际经贸格局的变动趋势,寻求汇率问题的多边合作,并积极推进IMF改革,争取中国在国际货币政策形成中的话语权,以最大限度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作为外生的影响因素,也给世界各国的国家主权带来巨大的冲击。国家自主驾驭经济的能力减弱,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西方价值观念、新科技革命、霸权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展和全球性问题的出现都使国家主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改变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应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意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不能因经济全球化弱化了国家主权意识而否定经济全球化,也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能推动经济发展而否定国家主权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分析大数据时代出现的基本原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大数据概念的普及与相应产业的发展,不仅信息量剧增,更重要的是由于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线上线下的融合导致消费信息可以量化,这为大数据积累与分析提供了基本条件.本文认为,大数据的应用将开创我国零售业的新时代,使零售业的信息化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为此,零售商可以采取五项对策:挖掘顾客潜在需求,彻底实施品类管理,重构会员客户关系,小心触摸个性需求,微站打造生活小圈.  相似文献   

19.
商业企业服务营销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从厂商主权转变为消费者主权。商业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须打造切实可行的服务营销战略。通过从开展绿色服务、控制服务质量、注重互动营销、营造服务特色四个方面入手,可以为商业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出有效的服务营销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for consumer marketing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Past commentaries on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consumer marketing have typically failed to acknowledge that consumer markets are heterogeneous and complex and that the Internet is but one possible distribution, trans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 in a world dominated by conventional retailing channels. This failure has led to excessively broad predictions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product and service marke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possible impacts of the Internet on marketing to consumers. This is done by analyzing channel intermediary functions that can be performed on the Internet, suggesting classification schemes that clarify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Internet across different products and services, positioning the Internet against conventional retailing channels, and identify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at exist between them.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series of questions designed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strategy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based marketing. Robert A. Peterson holds the John T. Stuart III Centennial Chair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is the Charles E. Hurwitz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 former editor of the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and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he currently chairs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interface between electronic and traditional retail channels, customer equity model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options theory in marketing.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economic behavior, consumer choice and choice protocols, and advertising. His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n the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Marketing Science,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 andR&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