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的推动下,金融风险不断扩大,各国都在寻求适合自身的金融监管体系。我国目前银行监管存在种种问题:分业监管与合业违规存在矛盾;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带来所有者监管缺位,监管的风险理念薄弱等,这需要监管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金融物流是国内物流行业的一种创新服务形式。通过对国内物流企业和银行开展金融物流业务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国内金融物流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业务流程缺乏规范,风险过大;金融物流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目前金融物流行业在岗位设置、人才需求等方面呈现以下特征:营销型人才走俏金融物流业,金融物流岗位监管经理、监管业务主管等级别岗位存在较大需求缺口。  相似文献   

3.
对于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虽然其发展不成熟,但是也要加强其金融监管力度,以期用监管的方式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鼓励其进行创新发展,但必须要在一定底线思维和监管环境基础上。在互联网金融中仍然存在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现象,而且金融风险及外部性等也存在其中,互联网监管是必然存在的。本文就对其监管必要性和核心原则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次贷危机谈金融创新与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是推动金融业稳健发展的重要课题。在金融创新的同时缺乏相应有效的监管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矛盾的统一体,具有统一性和对立性,两者相互影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起着推动作用,监管是金融发展的引导力量和有力保障,金融监管能支持和引导创新,能消除创新的负面效应,科学有效的监管可以促进金融健康发展。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创新和监管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积极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才能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金融科技是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凭借技术优势,金融科技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科技可增加金融辐射范围,缩小区域金融服务差异,匹配长尾客户提供金融需求,因此可提升金融普惠性。但是快速的创新及监管的滞后也使得金融科技在技术安全、监管等方面存在问题,如过度依赖国外技术、数据垄断、大数据杀熟等。因此,从建立科技监管体系、保护金融消费者、注重底层基础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了规范金融科技健康发展,提升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际金融监管以金融稳定为目标,标准的制定主要反映发达经济体的需求,其复杂和严格的监管标准不但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不相适应,而且阻碍了其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利于包容性经济增长。国际金融监管必须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以顺应国际金融结构的变化和金融科技的创新。国际金融监管要突破金融稳定最大化的单一目标,追求金融稳定和普惠金融发展的双重目标;要通过国际金融标准制定机构的改革,逐步提升发展中国家在标准制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可在数字金融领域建立一个新的国际金融标准制定机构,有效管控金融科技和创新产品(服务)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矛盾的统一体。创新是金融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起着推动作用。监管是金融发展的引导力量和有力保障,金融监管能支持和引导创新,能消除创新的负面效应,科学有效的监管可以促进金融健康发展。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创新和监管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积极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才能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明坤 《西部金融》2012,(11):39-42
本文认为,金融创新在促进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新的风险。金融创新的动因包含了金融企业的内部创新冲动和外因——外部冲击。在我国金融分业监管模式下,有必要加强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  相似文献   

9.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金融监管水平的真实反映。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尚存在诸多不足。为推进金融创新的深化,必须对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进行改革并做好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出,美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存在着没能提前预知危机的发生、应对措施效果不太明显、监管目标没能很好协调、国际协调难度较大等问题。金融衍生品提高了金融机构逃避监管的能力、衍生品的复杂性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助长投机行为和使监管日益跨越国界。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应采取谨慎态度,加大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人才培养,重点关注金融衍生品创新业务和市场的主导者,并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业的放开,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金融创新将成为金融竞争的主要手段。本文就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入世”后的发展趋向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业态模式均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同于传统金融业的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等特殊风险,要正确评估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目标,即一方面必须正视这些风险并进行适度监管,另一方面不能过度监管而限制金融创新。应设定适度监管原则、协调监管原则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原则监管原则,对互联网金融采取民事、行政、刑事三位一体的法律监管措施,实现金融秩序和鼓励金融创新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韩清鑫 《西部金融》2023,(11):54-65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新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普惠金融为出发点,研究新疆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以新疆2013-2020年14个地州市为样本,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显著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在普惠金融影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中介促进作用;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拐点效应皆存在区域差异。最后提出针对不同区域所实施的政策要差异化,并从完善普惠金融发展机制、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与普惠金融相结合、针对科技类企业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加强对普惠金融的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伟锋 《西部金融》2007,(12):41-42
本文在介绍《同业拆借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监管制度、监管手段、监管方式和责任方面新规则的分析,揭示了面对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趋势,监管当局在货币市场监管理念上从侧重金融安全到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兼顾的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15.
影子银行的主体是金融中介机构,载体是金融创新工具,这些中介机构和工具充当了信用中介功能;影子银行的负债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存在监管套利的行为;影子银行始终游离于国家金融防火墙的保护之外,一旦出现问题,则没有最终贷款人和存款保险的保障。应改革监管体系,建立基于系统性风险的资本充足规则,限制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制定明确的杠杆率,改革银行体系,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提高投资者决策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业的放开,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所未有的挑战,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金融创新将成为金融竞争的主要手段。本就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入世”后的发展趋向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向前,金融界已经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为金融业带来了非传统风险,包括技术性风险、数据风险、系统性风险等,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应对不足,监管模式亟待更新。“沙盒模式”是应对互联网金融这一“破坏性创新”的监管创新实践,体现了适应性监管理念,互联网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监管部门都能从该模式中获益。纵观域外各地区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明确监管主体;第二,逐步扩大适格申请对象;第三,出台法律法规,提升合法性层级。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创新在带来金融繁荣的同时,也会导致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就要深入了解金融创新和金融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多年来,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也积聚了诸多安全隐患,如:商业银行内部风险不断暴露、影子银行迅猛扩张累积大量金融风险、债券市场违约愈演愈烈等。为此,未来我国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要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还要加强金融安全国际监管合作,全面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维护金融稳定是依法赋予人民银行的一项新的职能。维护金融稳定是促进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是协调监管力量,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业务创新。弥补监管真空的需要;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教训的正确选择。有效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20.
基于监管法律的角度,我国金融体系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受国家监管和金融法规约束的正规金融;二是游离于国家监管和金融法规约束的民间金融。目前,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并列存在,交互发展。本文通过阐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联接类型、联接效应,揭示两者联接应坚持的原则,从而为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在理论上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