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入手,以70年代西方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为背景,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理论作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去探究翻译对等的实质和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运用的多种翻译策略,找出最对应的功能对等模式,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可译的基础,限制,翻译的对等,翻译的可译性等方面,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自建小型许渊冲宋词英译语料库和宋词中文语料库平行语料库,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宋词译本中高频符号意象词英译策略。结果表明:许译本宋词英译的符号意象词有四个翻译策略:显化、等化、隐化和简化,需要根据文本环境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汉语成语的英译在翻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化特点和语言风格的成语,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汉语成语英译在翻译过程中才能做到语义对等,才能保持其原来风格和简洁、鲜明、生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文阐述了翻译对等的含义,并列举了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最后举例分析了翻译对等理论的应用,以期在翻译过程中避免文化差异的影响,使源语和译入语实现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相似文献   

6.
双关语的翻译之难在于难以找到完全对等的双关。文章分析了双关语的可译性,指出了几种双关语的翻译方法,讨论了双关语翻译研究的意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取得双关语翻译的译文与原文对等的效果,保留了双关语的内涵和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7.
中西译论中的译者角色大致经历了从“隐形”到“正名”再到“操纵”的过程。本文探讨了传统译论下的译者“隐形”说和文化转向后的译者“正名”说与译者“操纵”说;对译者角色的研究进行了反思,指出译者“隐形”下的忠实和对等是难以企及的理想,译者“操纵”说有“矫枉过正”之嫌,而为译者“正名”的主体性研究有待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在日益加强,为了吸引全世界的资金、游客,越来越多的资料需要翻译成英语。在论证奈达"动态对等"理论指导城市外宣资料英译可行性的基础上,文章归纳了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动态对等"理论提出了一些翻译方法,以期提高翻译质量,并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增强城市外宣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 它的文学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认为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会使译入语的读者与原作者产生共鸣,即译作与原作功能对等.本文以<荷塘月色>朱纯深先生译文为例, 分析译者是如何尽量传达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实现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的.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差异视角出发,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以英文版《如意甘肃大观》为例,探讨在旅游文本中人文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英译方法,对旅游文本的翻译具有指导作用。采用直译、省译、改写、增译等翻译策略能更好地保留其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复制出原文信息中“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使其获得更加广泛的受众范围,并对民族文化外宣、深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翻译要实现语言对等,这就涉及到翻译中的归化及异化问题。从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的翻译看,要译出其深远的意境,关键在于再现原的意境,而不在于用什么手法,即使改变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原中的“绝”、“灭”、“孤”、“独”在译中并未译出,但却使用了压韵的方式,以另一种形式成功地表达了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英语双关的汉译及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双关是一个常用的修辞格。本从定义、语用变迁、构成要素和分类等方面对双关进行了分析。英语双关成其为辞格的关键是利用英语特有的字形式、音位特征和句法关系,即同形异义词或同音异义词。因而它的汉译必然会存在可译性限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是在可能情况下用汉语双关直译,二是采取变通手法,选用功能对等的某一修辞格,尽可能的保持其修辞效果和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3.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以译文目的论为基础,主张译文的交际目的是决定一切翻译行为的主要原则。它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以译入语文化情境中的交际目的来确定翻译原则和对译文进行评价。这种翻译的指导原则和评价原则为我们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遵循的功能主义的翻译标准。本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可遵循的翻译方法,以指导实际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14.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性,意象也是一种隐喻,是诗歌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提出意象的英译,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根本途径,它反映了人们的观点和思维的形成。英语和汉语在地理、文化意象及语言表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以及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有所差异,这些都给口译带来困难。处理文化不同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和功能对等原则,可采用异化、归化、译意思、加注、音译等策略。  相似文献   

16.
翻译界对诗歌是否可译的争论主要源于强调原文与译文在意义和形式上的完全对等,有一定的局限性。诗歌翻译应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译文读者为重心,实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即语义翻译是前提,交际翻译为目标,并侧重于交际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对等论”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形式对等”不是翻译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重点在于内容信息的表达,也就是做到译文的表达力度与原文相当。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收集大量中英文例子,深入探讨了酒类商业广告英译的原则与具体翻译策略。在借鉴"译语受众为重"、等效、"经济简明"和"(主题)信息突出"的翻译原则基础上,提出了语义对等法、仿拟法、"适应性"编译法这三种具体的策略,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以实现"确保译文功能的顺利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翻译对等”已经成为现代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等”也成了译者们追求的目标。为了阐述翻译对等的实现,运用实例,从形式对等、功能对等、风格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对等的途径。指出对等是相对的,是效果的对等,翻译的标准是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从五个方面--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文化误读与误译;动态对等;取得动态文化对等所依赖的四个可变因素;动态文化对等在文学、会话、广告翻译的运用-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取得文化对等,强调文化因素参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