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1)
本文基于扣除本地需求法和19922012年月度数据,测算了20042012年月度数据,测算了20042012年月度人民币境外存量。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和中国贸易地位对人民币境外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境外存量基本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从2004年1月的113.1亿元上升到2012年12月的225.7亿元,且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波动性。协整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中国贸易地位与人民币境外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人民币每升值1%,长期来看会引起人民币境外存量增加约0.9%;中国出口额相对于美国出口额的比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长期而言会引起人民币境外存量增加0.99%。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人民币汇率冲击而言,中国贸易地位冲击对人民币境外存量波动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的境外需求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货币境外需求估计方法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58-2005年的实际数据和扣除本地需求法,对1997-2005年之间每年人民币的境外需求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人民币的境外流通从1997年开始,其规模由1997年的19亿元左右上升到2005年311亿元左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存量调整模型(哈奇模型)对中国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发现长期中,货币需求量、国民总收入、实际利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并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结果较好.本文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1988-2004年间人民币每年在境外流通数量的估计,以及对人民币跨境流通原因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原因按其重要性依次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率、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和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为此,应该(1)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在亚洲及世界上的较快增长速度,增加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2)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和长期升值的趋势;(3)严格控制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相似文献
5.
6.
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估计——基于季度数据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马荣华,饶晓辉[1] 的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在此基础上,运用1990至1998年的季度数据和扣除本地需求法,对1999年至2005年的季度人民币境外持有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自1999年以来,人民币境外持有规模不断扩大,从80多亿一直增加到2005年的250多亿元,2003年甚至一度达到1060亿元.最后,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境外流通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研究香港累积巨额的外汇储备的状况与影响因素.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外汇储备充足率的标准方法,就香港过去十多年的经济情况,估算香港外汇储备的应有水平,并从各种经济因素考察香港作为人民币境外兑换中心的特殊地位,分析各种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策略性因素.研究发现,按照IMF的标准,香港外汇储备仍未达标,当中最具... 相似文献
8.
9.
人民币境外流通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设计了一个理论模型估计1988~2004年之间人民币每年在境外流通的数量;然后采用相关分析法和最小二乘法分析人民币跨境流通对我国经济内外均衡主要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影响甚微,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城镇登记未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财政赤字、净出口额、外债余额和外汇储备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文章提出,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中,通过非法途径流出的人民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国际化既要使人民币能走得出,又要保证境外人民币能顺利回流,建立境内外人民币双向循环机制。2009年,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海外人民币存量规模快速扩大,迫切需要解决人民币回流渠道建设问题,逐步建立、完善人民币循环机制。本文简要概述当前人民币回流渠道建设所取得的进展,进而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进一步拓展人民币回流渠道、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在香港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进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即采用何种人民币供给与回流模式。在阐释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人民币供给和回流模式的动因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适应现阶段离岸人民币中心发展的人民币供给与回流模式,指出当前的模式应该是谨慎和逐步开放性的:还评估了人民币供给与回流模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和离散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两个变量—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引起人民币汇率贬值,银行间信用隔夜拆借利率上升可以引起人民币汇率升值。因此,中国在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同时,应有效监控我国货币供应量对汇率的影响,密切关注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内外平衡和外汇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757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6-2009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在企业的现金流组成要素中,不同要素对于企业盈利现状的解释能力和对盈利前景的预测能力有何差异,以及不同要素的盈余持续性有何差异。研究发现:(1)拆分后的现金流比现金流总额对盈余和股票报酬具有更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2)核心现金流对盈余和股票报酬率的解释和预测作用比非核心现金流的要强。(3)核心现金流的盈余持续性比非核心现金流的要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今后盈利预测研究充分挖掘现金流组成要素的信息含量和预测价值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结构、银行制度都发生了巨变,为了揭示这种变化对经济所造成的冲击,本文建立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国内信贷、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相关的研究表明产出的国内信贷弹性与产出的货币弹性虽然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二者对经济的贡献度却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与我国近十年经济增长高投入、低产出的运行状况相符合.同时,通过该模型不仅解释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动态变化,还证明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为我国高货币化之谜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5.
基于GARCH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翟爱梅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20-23
本文建立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GARCH族模型,实证检验了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特征。结果显示,2005年7月21日至今,人民币的汇率收益具有显著的左厚尾特征;汇率的波动并不服从正态分布,具有集聚性;并且人民币的波动具有记忆性,随时间变化不会衰减;通过TGARCH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存在一定的杠杆效应,人民币汇率还不具备浮动汇率的特征。根据分析,本文认为杠杆效应的存在源自于汇率升值的单向预期,给出以下建议:通过有节奏的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改善国际收支双顺差,减少对升值的单向预期;央行对汇率的波动适当控制;培育人民币汇率衍生市场,增加进出口贸易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增加对附加值高的出口企业非汇率贸易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17.
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出现了持续快速的升值,并使我国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外贸企业经营困难加重.针对人民币升值是否已经过头以及人民币汇率是高估还是低估这一问题,运用Elbadawi的均衡汇率模型即修正的ERER模型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目前人民币汇率已经出现高估;在影响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因素中,贸易条件、政府支出和经济开放度在长期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影响较大,而贸易条件、国际利差和净资本流入在短期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影响较大.因此,当前人民币汇率应改变过去那种单边升值态势,进入一种双向波动的状态;在短期内可以利用国内外利率差、净资本流入和贸易条件等变量对其进行调整,在长期则可以利用经济开放度、政府支出和贸易条件等变量对其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19.
齐海燕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2):75-77
人民币的短期升值与中长期贬值的压力并存,构成了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不妥,贬值亦不妥的困境。解决人民币汇率困境不能仅局限于汇率水平或汇率形成机制的研究,关键还在于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外经济政策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在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时间序列演变与东西部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oran指数及Getis-Ord Gi方法,进一步对1991年以来台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TDI)在大陆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研究。结论表明:①TDI在大陆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同时表现出沿海向内陆地区不断扩散、转移的趋势;②TDI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大陆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但这一集聚趋势逐渐减弱;③TDI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圈层结构",冷热点区域波动变化,热点区域近20年不断向北扩展,但环渤海地区至今仍未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