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包含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省域层面较为显著,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相似文献   

2.
以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工资结构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我国西部大开发以来市场开放度、劳动生产率与地区工资差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全国角度来看,市场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很显著,劳动生产率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虽然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为正,但其效果并不明显;分东、中、西地区来看,市场开放度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东部高于中部,更高于西部;人力资本的贡献效应则恰好与之相反;劳动生产率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异系统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通过选取 15个地区的人均GDP ,对其进行系统分析 ,从而得出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异程度的 5个指标值 ,并对未来 3年的地区差异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长三角16个城市制造业进行城市化(多样化)指数、区域化指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结论认为,长三角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与竞争程度;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间存在空间相关性的事实表明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有溢出效应,会对本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蔡小兵 《商业时代》2012,(16):135-136
本文利用2008年广东省深圳市经济普查数据,探讨了深圳市内制造业小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与集聚、竞争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小企业劳动生产率对其就业密度弹性系数为9.2%,高于欧美的4%-5%的水平;小企业劳动生产率对竞争程度的弹性为-0.9%。这一结论验证了集聚的经济效应的存在,同时也解释了集聚的提高也会产生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0-2011年间中国物流相关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并估计了全国及地区水平的物流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修正的Blinder-Oaxaca方法对地区间物流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并分析了地区间物流特征禀赋造成差异的程度.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物流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仍然是物流产出的主要源泉,但人力资本的产出作用在逐渐增强;物流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中,东西部的条件均值差异最大,东中部最小;在特征禀赋差异中,物质资本对物流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解释份额最大;不同地区间其余部分的物流劳动生产率差异主要来源于特征禀赋市场回报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定方法,设计了甘肃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选取的15个省份进行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并分析了甘肃省与中东部部分省份之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其在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在地区间的对比分析中找出甘肃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足以及缺陷,对此提出提升甘肃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税收竞争理论,利用2002-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通过引入不同空间权重因素对经济集聚与地区策略性税收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地方政府没有对集聚租进行征税,经济集聚降低了地区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基于交互项模型与时间序列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地区经济集聚能对地方政府税收竞争行为起到缓解作用.进一步地,本文发现中国市场一体化的推进可促进地区经济集聚,最终产生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中心-外围均衡而非对称性分布均衡,从而对地区间“竞争到底”的竞次行为起到缓解作用.但上述经济集聚削弱地区间税收竞争的关系仅在外资企业中成立,地方政府针对内资企业展开的税收竞争显著低于外资企业税收竞争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史晓辰 《中国市场》2009,(44):80-82
本文针对当前FDI在我国分布不均的情况,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本文采用锡尔系数方法分析了FDI在我国八大经济区间的分布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FDI区域动态演变特征及FDI来源国的集聚特征,最后本文结合新经济地理学有关理论对FDI在我国集聚状态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理论是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维纳布尔斯等学者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所创立的D-S模型基础上不断扩展而逐步形成的.其不完全竞争假设对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深化我们对空间集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集聚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该理论已在世界贸易格局、城市形成、产业集聚等经济问题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应用,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1.
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性分析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趋势。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分析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正向的区域金融集聚或区域经济增长冲击最终都将带来相互的正向响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检验了不同滞后期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区域金融、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均需注重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纠正模型方法,从中观层面上对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间互相作用进行计量分析,找出区域间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作用关系的差距,剖析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成因,提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区域金融业发展应予区别对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对全国物流产业集聚研究较少的状况,论文将全国31个省级单位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运用区位熵法对这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度,发现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度存在差异,东北地区物流产业集聚较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物流产业一般集聚,东部地区物流产业弱集聚;然后采用灰色关联法对这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这四个区域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与以国民生产总值为表征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度较高。研究的结论对我国经济和物流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何雄浪 《财贸研究》2007,18(6):11-17
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是专业化劳动分工本身的产物,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促进地区分工水平的演进,从而进一步增强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促进地方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文章由此对我国的地区分工水平、区域间贸易成本的变化以及地方优势的形成作了详尽的实证分析,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趋于加快,从而各地区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有所上升,地方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进行物流规划的时候,准确把握区域物流的需求现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利用区位商主要从产业结构方面入手,结合详细的定性分析来探讨闽粤赣经济区的物流需求现状。  相似文献   

16.
探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象日益明显,突出表现为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但如果差距扩大,就会引起经济、社会、民族甚至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别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FDI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新安 《财贸研究》2006,17(4):15-21,48
通过构建外商直接投资集聚效应的内生生产函数模型,实证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不仅通过要素投入数量的集聚,而且通过要素质量和效率增进强烈地影响经济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西部地区市场化引资所面临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8.
考虑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对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1990~2008年间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提高是我国城市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与集聚外部性紧密相关的要素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仍是制约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两种不同的影响途径:制造业在市辖区内的空间集聚体现为"拥挤"效应;人口空间密度则对地方产出的影响存在倒U型特征。人口因素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口与制造业的空间"共聚"现象对城市产出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丹丹 《商业研究》2020,(3):130-137
在中国市场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变化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2001-2016年中国工业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分省份-行业数据,考察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的工业经济变动特征,并实证分析劳动生产率收敛趋势,比较和分析其收敛差异。研究发现,中国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非国有经济的收敛驱动了整体经济的收敛。国有企业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缺乏创新激励等,劳动生产率的收敛速度要慢于非国有产权企业的。而私营企业能更好的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充分匹配适宜的技术,收敛速度要优于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为实现经济发展均衡,政府需继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重视私营企业的发展优势,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