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方法,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一直处于停滞困境。本文将从小规模农户经营风险分析与农业用地制度缺陷方向出发,深入分析我国农业保险业面临的"有效需求与供给不足"的问题及其成因,然后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以及世界各国从事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在我国应建立起以政策性经营为宗旨、以农业保险公司为重心、以农业合作保险为基础、以商业保险为补充、以农业风险基金和政府补贴为依托的新经营模式,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康琼 《现代商业》2014,(5):65-66
近年来,国人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农业保险在农产品遭受灾害时能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尽快投入下一阶段的农业生产,将大大降低收入风险。本文运用供求关系模型分析当前农业保险"双冷"的局面,在投保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通过对农业保险供需问题的分析,提出改善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思路,建议对农业保险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加快农业保险的相关立法、筹资渠道多元化等,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浅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政府逐年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农业保险稳生产的作用日益凸显,但诸如巨灾风险缺乏转移分摊机制、承保风险范围小和费率高等问题却使农业保险陷入供给和需求不足的困境中。因此,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力度、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组织再保险、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和农业风险证券化,对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辽宁省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保险业商业化经营运作与农业自然灾害保险风险相对较大的矛盾下,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发展。对我国来说,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发展应以政府主导型模式为主,同时辅以指数化、证券化等市场化发展模式。辽宁省应进一步完善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相关政策,寻求市场化的发展之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向淳 《商》2013,(4):230-230
农业保险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但迫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其信息不对称问题相较于其它险种更是凸显,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本文中详细阐述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弊端:包括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保险产品供给有限等,这都会导致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供给需求两不旺。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对策,要选择互助合作式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设计费率合理激励相容的保险合同、提高保险公司信息甄别和定损评估技术、加强农业保险在农户中的宣传和对保险人的行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6.
农业保险在保障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精准扶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西作为农业大省,有必要创新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分散农业风险,维护农民收入稳定,保护农民的再生产能力。文章在概述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论述了广西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由于农业生产风险的特殊性,使得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屡屡遭遇困难。本文将从农业保险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的困难,最后从农业保险的经营方式、立法改革、及经营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关于农业保险改革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陶冶 《商业科技》2010,(26):69-69
由于农业生产风险的特殊性,使得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屡屡遭遇困难。本文将从农业保险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的困难,最后从农业保险的经营方式、立法改革、及经营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关于农业保险改革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浙江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是保险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的“靠天吃饭”决定了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户的生产规模决定了农民家庭难以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处理农业风险,加之农业保险领域的信息不对称,解决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路径是政府的制度供给。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随着农业产业化、设施化的发展,农民对农业投入增加的同时,农业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如何建立与完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就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本文研究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机制创新,试图为浙江走出农业保险困境找到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关静  马利军  胡佳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9):149-150
农业是国民之本,我们要重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对于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传统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除了应当从各方面建立有效的政策保护体系外,农业保险也是大有可为的。通过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概况的分析,指出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重点针对政府法律规范、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及投保人等方面对我国的农业保险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至今仍存在许多问题,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保险机构的经营、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等在内的农业保险发展环境仍不完善,制约了农业保险发展.只有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环境,建立起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风险特点、农民需求的农业保险体系,使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及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保险是一种转移农业风险、分摊农民经济损失的一种有效工具,具有稳定农民收入、为农业信贷提供担保、促进农业产业化、均衡收入再分配等功效,然而在纯商业化运营模式下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历史启示,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结合发展、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一条合适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3.
从2004年至2022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关于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农业保险的发展方略,用现代化农业保险助力纾解当前“三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哈尔滨市农业保险政策出现三大主要变化,重视粮农收益问题,抬升农业保险保障供给;构建有特色、高水平农业保险及再保险指标体系,建立各级风险分担机制;发挥“农业保险+”作用,提高各类农作物种植效率。  相似文献   

14.
在农业保险快速发展背景下,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如果发生农业巨灾风险,将对保险公司造成财务灾难甚至破产,保险公司必须采取措施应对农业保险巨灾风险。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农业保险巨灾管理方式,进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分析了我国保险公司面对农业巨灾风险的最优选择,得出对于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的管理需要建设以再保险为基础、政府参与的风险管理体系的结论,最后对建立以再保险为基础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保险对防范农业风险、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农业保险主体农民、政府、保险公司三者的行为,得出三者行为对农业保险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应明确政府的自身定位;采取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保险公司制定农业保险费率应体现地区差别;建立农业风险防范基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浅析我国农业保险的供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补偿制度,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改善我国农业保险供给的主要路径有三:改善我国农业保险供给政策的支持;促进保险供给的产品创新;健全保险供给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田乾 《消费导刊》2009,(15):109-109
承保风险是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农业经营的特点和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对农业保险的承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试通过分析农业保险的承保风险,提出我国农业保险承保风险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是现阶段辽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辽宁应通过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和完善农业协会作用、制定和完善农业风险保障的相关法规、完善农产品市场运作体系、利用WTO规则加强本地农产品保护等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农业是弱质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不可避免的市场风险。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农业保险立法缺位、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难以为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或是需求无法满足、缺乏政府有效的引导和扶持,这就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扶持。构建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协调,建立巨灾风险专项基金,发挥财政对农业保险的监督与管理作用。特别是农业保险补贴是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有力工具,有利于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吴逸群 《商》2013,(5):129-129
“三农”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转移机制与农业、农村、农民密切相关,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其本质上是向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小额保险。而农村低收入群体保险需求受到压抑的重要原因在于供给缺乏效率。本文将基于小额保险视角,结合我国农村保险发展现状,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三农”保险有效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