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胡北明  雷蓉 《商业研究》2012,(2):183-188
我国遗产旅游地几乎同时存在"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现象。"公地悲剧"现象造成了遗产资源的极大破坏,使得遗产资源的保护目标没得到更好实现。"反公地悲剧"现象的存在是造成我国遗产旅游地开发不足、资源利用受限,遗产资源展示价值的目标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本文分析了我国遗产旅游地"反公地悲剧"表现形式,并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公共治理活动中形成有效集体行动的重点和难题。为了克服“公地悲剧”,人们界定了各种各样的产权。然而这些碎片化产权却导致了资源使用不足的“反公地悲剧”。“反公地悲剧”给公共治理资源整合与共享带来了挑战。这既需要从宏观上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公共组织的整合能力,还需要对此做出具体的策略安排。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反公地悲剧”理论,对“吴良材”和“张小泉”等老字号品牌和商号资源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避免老字号品牌和商号“反公地悲剧”的发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分散经营下畜牧养殖者的博弈分析,阐述畜牧养殖过程所产生的公地悲剧;探究政府管制下畜牧养殖者的排污行动策略,根据政府与养殖者的博弈分析结果,为畜牧业清洁生产在分散养殖者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政策建议,以保持农村环境的清洁与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多年来,少数民族旅游业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少数民族社区自然和人文资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公地悲剧"的视角对少数民族社区公共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是由于社区公共资源具有负外部性、社区旅游资源产权的公共性质和社区旅游资源价值具有不可分割性等原因造成的,并给出了改进和防止"公地悲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遗产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公地悲剧"现象,是由遗产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决定的。由于遗产资源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有的学者认为明确公共资源的产权主体、产权私有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这也是遗产资源经营权转让的理论依据。从政府与投资商基于遗产地转让价格以及保护与监督的博弈分析入手,本文提出建立规范的遗产资源经营权转让制度、加大遗产资源的开发监督力度是解决转让经营权型遗产地公地悲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旅游资源公地悲剧现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发展的基本保证,旅游资源公共物品的属性使得其公地悲剧现象出现的可能性极大,如何有效防止旅游资源的过度利用是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关系,寻求两者之间在资源保护中的纳什均衡,探讨保护旅游资源的途径.分析发现,旅游资源的公地悲剧现象不是通常认为的"囚徒困境"的结果,信息的不对称在博弈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江南地区沙漠开发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了开发过程中存在"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现象,经过深入分析,最终提出了几点建议:确定明确和稳定的产权;结合各地实际,寻找合适的开发模式;整合产权,建立一个沙漠旅游开发管理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公众参与性。  相似文献   

9.
公共资源具有正负外部性,其负外部性问题是公地悲剧产生的直接因素。公共资源具有典型的双向负外部性,使用者因无限制地使用公共资源,产生的外部成本增加导致每个成员都是公共资源负外部性的发出者和承受者。不同资源外部性显现的时滞是公地悲剧能否避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公地悲剧理论做了很多研究,旅游领域的学者主要从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环境保护和管理制度这四个层面上研究了公地悲剧理论。虽然旅游领域公地悲剧理论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大多集中在现象和治理模式的研究上,在如何界定“公地”这一点上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产业声誉是近年来我国许多行业面临的现实热点问题,其无形性、公共性的特征导致“产业声誉出现公地悲剧,难以得到维护”,但是传统的“有形公地”的解决方案(产权私有化、政府管制)难以有效解决产业声誉悲剧。作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产业自治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但在产业声誉自治中存在“社会合作困境”,其制约了自治作用的发挥。文章在对社会合作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解决思路:经济性激励解决方案、选择性激励解决方案、非经济性激励解决方案,并对每种方案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促进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并推进现实产业声誉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经济转型与大众创业难的重大挑战,发展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政府当务之急,而政府扶持是促进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MATLAB仿真分析和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三方参与者,政府、众创空间及创业企业的初始意愿以及政府规制对三方参与者行为策略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较于政府对创业企业直接补贴模式,政府对众创空间进行补贴更有利于众创空间向提供优质创业服务和创业企业向接受孵化方向演化。(2)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发展初期,政府行为策略向积极规制方向演化,待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发展成熟后,政府行为策略向消极规制方向演化。(3)相较于政府规制,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发展中三方参与主体的初始意愿对三方行为策略演化的方向和速度影响更加显著。政府积极规制初始意愿、众创空间提供优质创业服务初始意愿以及创业企业接受孵化初始意愿较低时,政府规制对众创空间和创业企业行为演化的影响微弱,但当各主体相应初始意愿较高时,较低的政府规制水平即可实现较高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行政性进入壁垒保护下的企业实际上是行政性垄断企业。除了公有制本身会导致这些企业出现软预算约束外,行政性进入壁垒的设置与政府管制会强化预算软约束,即这类企业在亏损时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救助,企业的冗员更不容易释放。而拆除或降低行政性进入壁垒、引入竞争者或允许行业竞争,有助于硬化行政垄断企业的预算约束。  相似文献   

14.
论转轨时期中国政府规制体制改革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建军 《商业研究》2006,56(3):130-133
政府规制是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条件下,国家为实现某种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规范与制约,干预经济政策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转轨时期的中国,在政府规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规制法规建设滞后、缺乏统一、权威、独立行使规制职能的规制机构、政府规制过程中行为主体不成熟及其相互关系定位偏差、规制方式存在缺陷,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结合中国的实际借鉴西方国家的政府规制的经验,对推动我国政府规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许莹 《商业研究》2006,(24):192-194,205
国内原产地名称被滥用并损害原产地域产品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原产地名称权的集体共有性是其“公地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农产品质量标准的不易鉴定性,消费者选购信息的不对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弱势性以及监管不力均为“公地悲剧”产生的现实原因,对此,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明确的利益约束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和强化市场信息沟通是防治原产地名称“公地悲剧”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有过渡性保障措施、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反倾销、原产地规则等。纺织产业是我国的出口主导产业,受贸易壁垒的影响日益加剧。打破贸易壁垒,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协同合作,在世贸组织的规则下,采取相应对策是实现我国纺织产业全球化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食品安全规制中最重要的主体——政府,研究了在不同的激励约束条件下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食品安全规制部门间的行为博弈。文章试图针对网络经济的整体趋势,将政府规制在政府网络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在确定政府规制网络架构的前提下,明确政府在食品安全规制方面的责任,分析政府的规制行为。结果表明:中央政府观测到地方政府进行食品安全规制行为的概率是影响地方政府行为及其规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观测到地方规制部门进行食品安全规制行为的概率;以及地方规制部门加强食品安全规制的概率,这些是影响地方规制部门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最后,根据所得研究结论,文章针对政府规制部门提出了确保食品安全并提高规制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略论政府职能与财政功能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光 《财贸经济》2003,(10):21-25
通过今年上半年抗击非典的斗争,我们比过去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经过讨论,比较倾向性的意见是,政府职能和财政的功能要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在这个转变中,可以探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孰轻孰重的问题.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社会建设.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手段.发展的政策目标应当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增强人的能力,提高人类发展水平,而不仅仅是人均GDP水平.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进程,为政府职能、财政功能的转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形成,市场经济主体不应再由政府承担,转应由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来承担.政府应更多地把注意力和公共资源投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转向为社会发展政策提供财政保障方面来.政府应当是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的提供主体,而不是经济建设的主体.由于多年来我们没有把财政的行为目标锁定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上,经济建设费用过多和公共支出的虚耗,挤占了稀缺的公共资源,侵蚀了政府的财力,在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方面,政府行为与财源分配严重失误)方面投入太少,欠账太多,因此社会问题越积越多.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我们政府要加快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抽身,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比重,压缩越位的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支出,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真正用到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来.  相似文献   

19.
并购重组投资策略具有较广的运用空间。做好这一工作的策略是:发掘公司并购信息提前介入;根据股价对重组信息反应考虑投资策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