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市城镇就业结构趋向合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广州市城镇从业人员就业结构渐趋合理。城镇从业人员的就业在所有制结构上仍以公有制单位为主,但非公有制单位的就业人数和比重呈逐渐上升趋势,所有制结构向多元化发展。90年代以来,广州市城镇从业人员尽管总量在增加,但公有制单位的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国有经济从1993年的138.5万人降到1998年的122.1万  相似文献   

2.
截至9月底,我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但是同时,全省新登记失业人员67.99万人,同比增长1.95%。我省将在促进就业的同时加大失业调控力度,避免出现区域性、行业性规模失业。  相似文献   

3.
数说     
《中国就业》2013,(6):16-16
342万近日,人社部召开2013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2013年第一季度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1至3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4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3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42万人,一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  相似文献   

4.
根据权威部门的最新统计,至1998年底,全国共有私营企业120.1万户,个体工商户312061万户,全国非公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成左右。与此同时。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经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1998年全国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较1997年末增加了563万人,超过了城镇从业人员的总和,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s.6%,而同期国有单位职工人数减少了388万人。在广东,这一情况就更加突出。私营企业在广东  相似文献   

5.
非正规就业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迅猛,从业人数逐年上升。据劳动保障部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末全国城镇总从业人数为2.07亿,而城镇单位从业人数仅1.27亿,也就是说,约8000万人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2000年末全国城镇总就业人数与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差额达到9700万,2004年末达到1.54  相似文献   

6.
2012年3月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副部长胡晓义出席会议并回答了记者提问。2012年安排城镇就业2500万人当前,虽然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在就业方面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所谓总量压力是2012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达到2500万人,还要对近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7.
数说     
《中国就业》2012,(6):19-19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3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43万人。一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去年底持平。  相似文献   

8.
民营制造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民营制造企业融资现状本文民营制造企业实指中小民营制造企业,其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统计年鉴表明,2003年,非国有集体经济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占总数的71.1%,其所创造的总产值占总数的比重为80.36%;2002年底,私营和个体制造业的就业人数(2135.4万人)占制造业总  相似文献   

9.
止6月底陕西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8.2万人,实现目标任务的61%。下岗人员再就业8.67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与去年同期大体持平。全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4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当前就业的基本特点就业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13年末,全省从业人员总数6117.68万人,比2010年增长6.4%。"十二五"以来,全省年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60万人,约占全国新增就业总量的1/8。本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从958万人增加至2013年末的1047万人,年均增幅达3%。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分别达456万人和227万人。每  相似文献   

11.
一、2000年以来河北省养老保险基金运营风险分析 1.河北省养老保险基金收缴层面风险 目前,我省的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国有企业及部分城镇企业。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加速,我省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就业人数在逐步减少,其他所有制单位的就业人数在迅猛增加,国有企业和集体单位就业人数陡减,  相似文献   

12.
资讯     
我国就业规模持续稳步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发布的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我国就业工作呈现五个明显特点:一是全国就业总量稳步增长,新增就业人数继续增加。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73740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76400万人,年均增加665万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2年的33.6%上升到2006年的37.1%。2003年至2006年,全国每年实现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859万人、890万人、970万人和1184万人,其中2006年新增就业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2002年至2006年,有2000多万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有530多万人是再就业的困难群体。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95146”目标圆满完成。2006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2%。这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1%;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  相似文献   

14.
数说     
《中国就业》2013,(9):18-18
725万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近日召开的2013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就业稳中有进。1至6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5万人,同比多增31万人,为近年来最高。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与一季度和去年同期持平。实现全年城镇就业900万人的目标,基本上已无悬念。  相似文献   

15.
就业月览     
《中国就业》2009,(10):14-14
止6月底陕西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8.2万人,实现目标任务的61%。下岗人员再就业8.67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与去年同期大体持平。全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4万人,同比增长15%。全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全年各项就业目标任务可望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就业》2009,(4):6-11,5
金融危机影响下,目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就业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凸显,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城镇需要就业的总人数达2400万人,包括611万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人。另外还有往年近150万名毕业大学生尚未找到工作,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改善民生,构造合谐社会的根本。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将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推动城乡就业全面协调发展,形成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新增农村劳务输出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全省就业局势稳定。突出就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落实鼓励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广开就业门路;把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就业容量;在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更加注…  相似文献   

18.
数说     
《中国就业》2017,(8):21-21
人社部日前发布消息称,2017年1至5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99万人,同比增加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100万人的5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32万人,同比减少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4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71万人,同比增加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20万人的59%。一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7%,环比下降0.0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低于4.5%的年度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9.
数说     
《中国就业》2023,(6):13-13
114029元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2022年平均工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加7192元。2022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加2353元。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在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均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每四人就有三人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总量的75%以上;在工业领域,中小企业全部就业人员1.1亿人,占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83%。1992年至2000年,个体、私营企业新增就业人员4777万,年均净增600多万,占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3/4。1978年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2.3亿劳动力主要是由中小企业吸纳的。中小企业投资小,经营方式灵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