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差异是造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放在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上.进一步强化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投入责任,逐步加大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确保把政府增加公共品供给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2.
司言武 《浙江经济》2006,(17):42-4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品供给一直推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其指导原则是“以农补工”、“重城轻农”,优先向城市。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电、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等,几乎由政府包揽,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预算安排;而在人均收入严重低于城市的农村,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施、科技保障等悠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公共品供给却由低收入人群自筹资金解决,财政投入严重缺位,而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几乎完全缺失,从而造成了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失衡。改革开放以采。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均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谭文培 《特区经济》2009,(10):195-196
出于效率考虑,发展中国家一般很少直接参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用斯塔克博格博弈描述政府与农民生产农村公共品的过程,纵然在双方均没有公共品生产优势的情况下,作为跟随者的政府完全有动机提高农民收入以刺激农民独立承担所需公共品的投资。在城市偏向的政策下,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临界点之内,使得村民自我承担的公共品投资水平随宏观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周双  范亚东 《中国经贸》2010,(8):176-177
衡量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不是仅看城市发展水平,而是要统筹城乡综合来看。我国在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城乡差距明显,并且日益增大。而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问题。现行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农村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足要实现城乡在政策上、产业发展上、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而国民公平待遇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城市市民通过缴纳税收,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品,其供给进入公共财政体制.而农民享受的各种公共品,却不是由政府统一从强制性税收中进行安排,反而是由农民自己进行成本分摊.纵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变迁,可以发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小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局面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体制背景的.  相似文献   

6.
农业税费改革后造成农村公共品供给格局的变迁,引起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状况进行了评价。文章对此类研究进行归纳后发现,对农村公共品供给评价的研究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是通过研究农民消费结构间接考察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情况;二是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直接考察公共品投入—产出供给效率;三是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考察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主观满意度;四是建立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7.
利益主体博弈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峰  陈彤 《科技和产业》2007,7(3):48-51,61
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以农户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剖析了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个利益主体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和同一地区的不同乡镇之间差异明显的严峻现实,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以期通过新农村建设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这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本文通过分析城乡公共品供给严重失衡的现状及发展瓶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是切实加大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力度。  相似文献   

9.
王金国 《中国经贸》2009,(22):90-90
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如政府、村级组织、农民等作为“经济人”通常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目标取向均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多样性特征,进而决定了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行为差异。因此,应该按照“激励相容、利益均衡”的原则寻求不同供给主体行为和利益的合作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公共品财政供给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宇 《山东经济》2007,23(6):70-73,7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与政府主体缺位和不到位、财政资金投入总量不足、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在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地区间逐步均等化的力度不够等有关。财政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文章提出建立农村公共品多主体、“三模式”分类供给体系,明晰政府财政职责,大幅增加财政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晰各级财政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事权划分和财力分担,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地区间逐步均等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我国政府一直在实行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可内需总是启动得不够充分。公共品短缺是内需不足的症结所在,供给主体职能不到位是内需不足的制度性障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品供给能力,是扩大内需的根本性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姚申建  李对  姚峰 《特区经济》2007,221(6):116-118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为此必须加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品生产与供给的政策创新,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农村公共品生产与供给的政策创新应做到3点:一是体制应实行“以钱养事”;二是机制应实行“因事制宜”;三是评估应由“农民说了算”。  相似文献   

13.
安徽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怀礼 《乡镇经济》2009,25(1):28-32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品供给紧缺的问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如何增加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关注的重要实践和理论问题。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文章认为,增加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的关键是进行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创新。这种制度创新,包括供给制度的创新、供给主体的创新、供给渠道及公共财政供给效率评价模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开展,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能够适应需求.但是,由于历史因素的长期影响.新疆农村公共品在供给上却始终未能摆脱供给的困境.这已成为制约新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影响了新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根据通过新疆农村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拟为新疆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谈农民需求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有效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举措,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属于公共品或者准公共品范畴的农村基础设施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保障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成为摆在新农村建设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要构建农民需求导向的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宏观观察与求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廖奕 《理论观察》2002,(3):78-80
农民负担问题在实质上是以一种中国特有的连续性、渐进性和系统性制度变迁为促引的利益重组问题 ,只有建构一种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 ,才能适应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和现代家庭农业的存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目前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困境及其原因,对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建设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结合农村公共品的性质,分析为什么要建立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的财政保障机制,以及建立一个怎样的财政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财政保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政府作用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因“政府失灵”造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的低效率局面。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分阶段确定城乡收入差距,据此测算政府的农村公共品供给阶段性规模目标以应对供给不足的问题;合理分解、配置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控制权可以解决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萍 《发展》2006,(3):56-58
公共财政的主要目标是提供无差别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也是采取“城乡分治”供给的做法,导致在城乡不同的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和能力存在差别。城市公共产品几乎全部由政府提供,而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则是缺位的,农民承担了一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造成农民负担过重,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