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铃薯产业是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该文通过对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全面分析,提出了甘肃省下一步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对策是完善良繁体系,提高脱毒种薯和良种应用率;扶持脱毒种薯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对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实行补贴;支持马铃薯良种贮藏设施建设;建立种薯质量监测体系;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单产水平;扶持大型龙头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培育中介组织;创建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甘肃省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的杂粮作物品种较多,但其杂粮种业发展存在诸多与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杂粮产业的发展,因此急需提出针对甘肃省特色杂粮种业发展的策略。[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分析,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杂粮种业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甘肃省特色杂粮种业的发展策略。[结果]调研发现,甘肃省杂粮种子产值高达2亿元以上,其种子研发体系正在完善,商业化速度逐步加快,市场前景广阔。但仍存在杂粮种业缺乏长远规划,杂粮作物种子市场尚不健全,缺乏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种子信息网络及监管机制不健全;育种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品种布局不尽合理;杂粮作物品种保护意识不强,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甘肃省自然气候生态特点,挖掘优势特色杂粮作物,整合资源,构建杂粮作物育种创新技术体系;建立健全杂粮种子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培育现代杂粮种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化销售网络等发展策略。[结论]甘肃杂粮作物种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油菜产业发展方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油菜种植面积、总产量居世界首位,单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国内油菜生产仍存在一些问题:冬油菜覆盖率较小;油菜的单位面积产量和产油量较低;油菜种植成本较高;油菜品种仍需进一步提高。促进中国油菜产业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单产和扩大种植面积并重;以机械操作为主,尽量减少手工操作;利用适于不同生态条件的抗性强、高产、优质、有保健作用、且适于机械栽培的新品种;进行规模化、标准化栽培;转为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扶持民族优质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杂粮的种植历史悠久,是世界杂粮生产大国.但目前,多数地区的小杂粮种植仍以农民自由种植为主,品种老化、退化现象严重,品质劣、产量低,小杂粮的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区域优势,更谈不上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近几年来,辽宁省建平县却以超前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引导农民和企业将小杂粮产业做大做强,享誉国内,并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亳州市位于黄淮麦区,是安徽省小麦种植面积第二大地市,亳州小麦产业化发展对安徽省至关重要,总结亳州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亳州小麦产业化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文章通过对亳州小麦产业和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委托亳州市农业局和农业科学院组织主题为小麦生产和消费的座谈会,收集小麦种植品种、种植面积以及产量等相关数据,分析小麦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现存主要问题。结果 亳州市形成以优质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为主,弱筋小麦为辅的种植结构,2019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小麦总面积69%。现有规模化面粉企业28家,合计年加工小麦约200万t,消费当地近60%的小麦。小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合作社规模较小,种植规模和专业技能不足”“订单农业较少,小麦优质不优价”“面粉企业规模较小,下游食品加工企业少”“产业链间的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结论 提出“构建大规模小麦加工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研发优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打造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培育区域品牌”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新田县有机富硒大豆的土壤、地理优势、品种、品牌等产业现状,探讨施肥不合理、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精深加工有差距、品牌效应发挥不够等主要问题,从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科技含量、实行机械化种植、引进龙头企业、加大产业扶持、打造产业品牌等方面来寻求发展对策,旨在为发展新田富硒大豆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小杂粮在调整我国居民粮食消费结构以及改善膳食营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科学预测全国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可为国家调整种植业结构、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稳定小杂粮市场定价、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基于近20年全国小杂粮种植面积数据,建立灰色GM (1,1)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中国小杂粮的种植面积。[结果]该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为1级,可用于我国小杂粮种植面积的中长期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我国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处于下降的态势。[结论]我国小杂粮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对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长期看,为了扭转我国小杂粮种植面积下降的局面,要从政策导向、产业扶持(基础设施、补贴、信贷优惠)、科技支撑(良种引入、种植技术)、仓储以及市场等方面发力,从而保障我国小杂粮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开发利用杂粮杂豆大有可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杂粮杂豆的开发利用成为业界和相关媒体的热门话题。传统习惯上,把生产区域集中、种植面积大、总产量多的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以外的谷类和豆类称之小杂粮。中国杂粮杂豆生产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国,主要品种有荞麦、燕麦、大麦、莜麦、糜黍、小米、甜玉米、糯玉米、蚕豆、豌豆、绿豆、黑豆、芸豆、红小豆,等等。其中荞麦、糜黍的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第2位,蚕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2,绿豆、小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是燕麦、豇豆、扁豆的主产国。目前,全国杂粮种植面积达33.3万hm2以上的省区11个,66.…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小杂粮生产优势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甘肃具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和生产优势,适宜发展抗逆性强、市场潜力大的小杂粮作物。该文提出了发展壮大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的对策:即区域种植,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科技投入,推广优质专用高产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注重产品深加工,加强产后服务。  相似文献   

10.
杂粮产业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在我国自然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的中西部和北方部分地区,杂粮种植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当地的粮食经济中位置突出。如吉林省白城市素有“八百里翰海”之称,全市5个县(市)区中有2个国定贫困县。2003年全市杂粮种植面积153142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0.64%。据有关资料介绍,陕西部分地区,杂粮种植面积已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杂粮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杂粮具有种类多样、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保健性强的特点,通过精深加工开发出  相似文献   

11.
玉米论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是今后一个时期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粮食品种,同时也是未来满足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要粮食品种。玉米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生产稳定性差,受干旱影响较大,实用技术普及率和机械化水平低,种业发展水平低,但玉米生产发展的单产潜力大,扩大种植面积也有潜力。促进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转变生产方式,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加工业和进出口调控;大力推进良种研发应用,着力解决干旱问题,积极推进机械化,抓好主产区,减小产后损失,完善收储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树莓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中国树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在当前规模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政府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不够、种植和加工领域科技水平相对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产品质量行业标准、生产经营者缺乏贸易协调平台、信息资源不对称导致销售市场不稳定、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树莓深加工环节较为薄弱等;相应提出选择适合本地生产的树莓优良品种、重视产品质量和销售市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产业发展的协作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加工巨头投资、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控制农业产业风险等对策。最后,对中国树莓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预期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我国芦笋产业布局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芦笋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然而却不是芦笋生产强国。该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及调查和文献研究法,对我国芦笋现状及产业布局进行分析,发现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芦笋存在产业缺乏完整的布局规划;小农生产模式普遍,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基地化;芦笋加工企业小而散,深加工程度不够;产业技术研发体系滞后,未真正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芦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正视这些瓶颈,以优化芦笋产业布局为着力点之一,提出重力打造湖北黄陂﹑山西永济﹑山东曹县﹑福建东山等四大芦笋产业基地;构建芦笋产业八大集群,形成产业规模、集群优势;推进重点加工企业基地建设,打造中国芦笋知名品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加快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与结构区域演变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该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趋势与粮食生产区域结构演变的特点,提出了农作物结构调整需要保证稳定粮食发展、粮食结构调整需要兼顾品种和区域平衡、粮食生产布局需要物流加工产业配套及粮食产业布局要注意水土资源的节约等粮食布局与结构优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农业产出增长分解及其与服务业产业融合,对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以及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以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中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核密度分析、结构分解分析与归因矩阵分析,考察农业产出的动态变迁,分解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量化农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状况。结果 (1)我国农业整体呈现产出增长与区域布局调整的动态趋势,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动力由各省份的内部需求扩张效应转变为国内需求扩张效应;(2)技术水平变化对西部省份农业产出的增长作用显著;(3)出口扩张效应并不显著,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外部流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挤出作用扩大;(4)农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需求侧融合,仍需加强农业与服务业供给侧融合。结论 促进农业供给适应需求变化,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塑造参与农业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葡萄生产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葡萄育种、栽培及管理技术的提高,我国葡萄种植已由传统的优势产区发展到全国各省区都有种植,特别是南方产区葡萄的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全国葡萄生产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我国葡萄生产布局特征,把握葡萄生产变迁特征与规律,对于合理地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优化调整葡萄产业空间布局与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从宏观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葡萄生产的阶段特征与全国层面生产布局的变迁,其次利用微观层面的农户调研数据、比较了不同产区间葡萄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区域特点及其差异;接着引入空间自相关性指标,采用Moran’s I指数,在Arc GIS中选取基于边界的空间权重矩阵定义,从全局与局部自相关角度分析了葡萄生产投入产出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地理位置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葡萄生产呈现明显的"西迁"、"南移"的发展趋势;葡萄生产投入与产出指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受葡萄产业内部与外部因素的驱动,其分布体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全局空间自相关定量测算结果显示我国葡萄生产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即相邻地区葡萄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指标具有相似性,且空间自相关性在逐年加强;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显示我国葡萄投入与产出的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陕甘宁与内蒙古地区,而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江浙沪一带,进一步表明,地理因素通过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结构等方面因素影响着葡萄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开发的重点,是推进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四川省攀枝花市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近几年已经筛选出了德热28、墨西哥11号、印度S288、卡蒂莫79635、蓝山5个适合推广种植的优质小粒种咖啡品种,发展咖啡产业条件优越。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从种植的自然条件,政策机遇、区位,市场需求前景等方面分析了攀枝花咖啡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并在介绍攀枝花咖啡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攀枝花咖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产业认识不高、基础设施薄弱、争地、产品附加值低、融资困难等问题,从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种植模式和技术、、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推动攀枝花咖啡产业发展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出和马铃薯产业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我国马铃薯生产、消费情况,剖析马铃薯生产格局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优化马铃薯生产布局提出建议。[方法]利用2000年以来全国及分省马铃薯生产、消费数据,通过统计描述和对比分析对马铃薯生产形势从总量特征和区域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计算单产和种植面积贡献率,并且从成本收益角度对马铃薯生产格局变动及优化布局作出解释。[结果]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472. 3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551. 8万hm2,马铃薯产量从2000年的1 325. 5万t增长至2015年的1 897. 2万t。在这个过程中,马铃薯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其中西南混作区逐渐成为马铃薯优势产区。[结论]马铃薯生产格局的变化既有消费需求的拉动,也有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另外收益驱动和资源比较优势的发挥也是推动马铃薯生产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未来为进一步促进马铃薯生产的健康发展,应重点结合各区域环境资源优势进行区域规划、降低脱毒种薯成本并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板栗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板栗产业的生产、布局、加工、销售、废弃物利用、科技水平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板栗种植规模较大,优势区域布局明显,但经营分散,管理粗放,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废弃物利用率及优良品种采用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产业发展。为充分发挥板栗对北京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基于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应采取措施实现栗林的适度集中经营,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板栗产业开发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