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齐轶文 《黑河学刊》2009,(3):133-135
信任的讨论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构建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吉登斯提出三种时间类型,并从这三种时间类型来讨论信任的建立。他认为现代性信任主要发生在人为创造的条件下,在社会制度维度的推动下,人类活动范围会变得越来越广,信任才得以存在;现代性信任的核心问题是存在在于时间和空间的缺场。信任使得个体之间不仅实现了在场情境下的互动,也扩展到了不在场情境下的互动,并且实现了人与抽象系统的互动以及人与自身的互动和对自身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信任机制是吉登斯的现代性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学研究中,对吉登斯有关现代性思想的论述有很多,但大多是以现代性的变革和对现代性的宏观研究为主,研究现代性的发展脉络及其变革的多,解析现代性中的微观议题的少。并且很少有人从解释性和描述性的方式入手对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进行研究,本文在此方面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3.
徐大威 《理论观察》2011,(1):116-117
以中、晚唐为界,中国诗歌意境发生了形态上的演变,即发生了由盛唐诗的自然“心灵化”形态.发展而为宋诗的自然“意理化”形态。这一转变的思想根源在于禅宗强调主观精神主体性的“顿悟”说。这一形态演变的规律是,诗歌创作由以呈示“心灵”为本体。演变而为以呈示“意”为本体。这一形态演变的结果是,以意为本体的诗歌创作。体现为三个特点:即以书本中的自然取代了原始自然;以技巧取代了天然;以意理取代了情思。宋诗的自然意理化,是诗歌意境的异化形态。  相似文献   

4.
非传统安全维护的“边界”、“语境”与“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传统安全为安全理论研究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视域。如何突破传统的主客观二维度安全界定,探究“主体间”维度的安全新理解,对认识非传统安全的边界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在对安全重新界定的基础上,比较了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在诸多方面的异同,确定了非传统安全的基本定义与边界,考察了“全球安全”、“共同安全”、“协商合作安全”以及“霸权安全”等不同形式的非传统安全维护的国际语境,提出了致力于“和谐世界”目标的非传统安全维护的“和合主义”理论范式设想。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中国通过安抚赢得了东盟国家的信任,但相似的安抚行动下不同国家对华信任程度呈现差异。为解释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可以围绕国家安全感构建一个中小国家对大国的信任生成框架:国际信任分为基于物理性安全感的信任和基于本体性安全的信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大国的战略信誉与战略安抚可以满足中小国家的物理性安全感,而大国对中小国家自传体叙述与身份认知的尊重可以满足它们的本体性安全。大国满足中小国家物理性安全感和本体性安全的程度决定了中小国家对大国的信任层次,因此东盟国家对华信任的差异源自中国对东盟国家物理性安全感与本体性安全的满足程度的差异。对比老挝和越南两个案例可以发现,中国满足了老挝的物理性安全感和本体性安全,因此老挝对华信任程度较高;中国部分地满足了越南的物理性安全感、难以满足越南本体性安全,因此导致越南对华信任程度较低。有鉴于此,中国在引导周边中小国家信任生成时,要兼顾对方的物质利益关切和身份认知,并根据是否存在物质利益冲突、能否容忍对方自传体叙述的关系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对方的对华信任生成,争取更为友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6.
郑州汝河路小学尝试因性施教引起家长、学校及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性施教这个词最近在网络上也出现不少。在受教育的阶段,教育的好坏、教育的方式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成长、性格、特长、价值观等的形成。何为因性施教?因性施教好还是双性化教育好?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员工组织制度信任、人际信任及员工安全行为的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提高员工对组织内部的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对改善其安全行为非常重要。然而,在现实情境中,却很少有学者在实际研究中关注员工对组织安全信任的这一种心理状态。文章通过论述员工安全行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提出从信任这一心理层面改善员工安全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安全是21世纪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其核心假设是:我们无法控制非安全因素带来的所有结果,但必须努力解决其根源。气候变迁、资源竞争、南北问题以及全球军事化是可持续安全产生的动因。随着气候变化由科学问题转向高级政治,环境合作由制度建设提升为可持续理念,包括各种安全概念在内的可持续安全与环境机制的互构,使可持续安全的实现成为可能。作者通过对可持续安全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提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推进制度建设;实现全球环境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国际合作促进新能源发展等是构建可持续安全的三条主要路径。强调气候变化、核威胁以及未知却可预见的危机已经使人类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为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安全状态,必须正视环境和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安全威胁,在制度框架下加强国际合作,建构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2003年出版的《呼唤》是考林.麦卡洛近年来最为轰动的一部家世小说。本文探讨了玉女性自我认同从困惑到成熟的心路历程。玉是中英混血儿,从小就体会到性别和种族的歧视和压迫。在小说中,她的自我认同始于被文化同化的象征界。在象征认同过程中,玉的女性自主意识逐渐觉醒,追求实现完整自我人格。玉执着地追求死亡以达到真实界,选择以死来实现自己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东盟成立50多年来成功维护了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的长期和平、构建了有弹性的地区安全生态,但现有研究均无法充分解释东盟成功的原因及其安全实践背后的行为逻辑。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在安全问题认识上的局限性源于其实体主义思维和个体主义方法论与安全关系性之间的张力。要理解和解释东盟安全实践,需要运用关系主义思维、破解安全认识上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基于世界政治关系理论关于共在存在、关系性身份和关系理性的基本假设,关系性安全认为,以维系共在关系和追求共享利益为导向的关系性身份确认过程,是实现本体安全与物理安全相统一的可持续安全目标的路径,行为体遵循关系理性的能动和创造性实践是关系性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关系性安全从理论上克服了传统安全观对安全利益的孤立界定、对心理安全的忽视以及个体理性导致非理性安全结果等难题,也为理解东盟长期和平的安全生态建构以及多元灵活的安全行为提供了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1.
自我认同是人在内部与外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产生了自我经验,同时通过自我反思,形成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跨越的过程。自我认同表现为对理想自我的占领,对理想的职业形象、生活形象的自我塑造。成人经常处在再社会化的过程中,处在自我再认同之中。我们深入探讨成人的自我认同有重要意义,自我认同是个人成长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2.
安全化困境所导致的“偏执”与“回避”是指在安全化过程中安全行为体在每个阶段都面临着困难选择,导致其片面固执于一个选项,而有意回避另一种可能。采用类型化和阶段化的研究方法对安全化困境的形成机理进行考察,发现安全化困境在不同阶段呈现出适当性、互动性和导向性三种差异化特征,并由此导致国际安全中的“偏执”与“回避”行为。在安全化启动阶段,安全化施动者往往执迷于将所有公共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或拒绝将理应安全化的议题安全化。在安全化互动阶段,安全化施动者执着追求安全化的实施目标,回避良性互动的理性决策。在安全化导向阶段,安全化施动者虽致力于去安全化或“安全常态化”,却逃避“不安全常态化”的负外部性。安全化困境的形成及国际安全中“偏执”与“回避”行为的生成机理和条件可以在国际安全中有关典型案例中得到验证。辨明安全化困境的类型及其生成机理与条件,有助于反向消除安全化困境,从而有效抑制“偏执”与“回避”的安全化行为,最终成功实现安全化。  相似文献   

13.
信任机制:构建东北亚区域安全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信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领域,国际关系学科对信任的研究起步于冷战结束后。不同学科对信任的界定不同。作者试图借鉴社会心理学的信任理论,结合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建构一个理论框架:对信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建立和维护做出规定,并以此为理论支撑,分析信任机制与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借用量子力学提出了两点回应:其一,社会建构主义所发展的历史情境是一个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都不适用,而由社会建构主义所加以统合的国际关系历史背景;其二,社会建构主义的国家概念涉及了丰富的情感成分,不可能不与思想认知互动而径自抽象且稳定地存在。从这两点,作者推论出社会建构主义与民主和平论的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15.
非传统安全与安全共同体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全球尤其是地区范围的急剧扩散和亟待解决 ,使安全共同体的建构作为一条有效而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提上地区安全的议事日程。同时 ,非传统安全的特性和该领域的地区合作促使国家角色身份发生积极的转变 ,有助于集体认同的形成 ,使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成为可能。这种关系在东亚地区得到充分体现和印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报道》2014,(6):12-13
5月20日至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中国上海举行,包括亚信成员国、观察员、峰会客人在内的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负责人或代表与会共商亚洲安全合作,共谋亚洲长治久安,共襄亚洲未来发展;中国正式接任2014年至2016年亚信主席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讲话,全面阐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以及中国作为亚信主席国为推动亚洲安全合作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7.
本体、多喻体这个概念,多数人可能认为那是诗歌的想象手段或修辞的华丽辞藻,绝非一种普通的语言,因此与多数人是无缘的。他们把隐喻看成只是一种语言特征,而不是一种思维或行动的方式。实际上,隐喻充满我们整个日常生活之中,而无时无刻不在指导和影响我们的思维或行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七省市高校学生安全观调查"表明,中国高校学生群体对中国国家安全现状持乐观看法,认为中国在未来10~20年内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他们将美国和日本视为中国面临的主要潜在威胁,将台湾问题视为中国最主要的安全问题;在涉及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的问题上,中国学生的态度既积极又有所保留。学生认为,维护和提升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途径在于发展自身实力和妥善解决国内政治及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越神话是两国最早的生态伦理叙事,揭示了远古先民通过认同自然环境、民族血脉和自然万物来逐步构建东方式的生态自我:人与天一,万物一齐。这与阿伦·奈斯所提出的"生态自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这为中越两国共建北部湾经济圈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热爱自然、睦邻友好和崇尚生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自我认同这一视角出发,结合青年实验教师工作的性质和工作环境,阐述了增强青年实验教师自我认同感的意义,并对青年实验教师自我认同感的培育提出一些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