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富强 《经济前沿》2011,(6):90-101
企业组织的活动包含了生产和流通两个领域,古典主义重视的分工收益说和新制度主义倡导的交易成本说都只体现了对企业组织一个侧面的研究。尤其是,新制度主义提出交易成本说的原初目的是为了纠正古典主义只重生产成本的片面性;但是,后来的学者在强调交易费用的同时却舍去了分工收益,从而矫枉过正了。因此,一个更为完善的企业理论应该同时考虑交易成本和分工收益,由此可以得到更为合理的综合收益说企业观。而且,基于综合收益说企业观,就可以对流行的一些错误认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庞丽群 《时代经贸》2011,(24):217-217
所得税会计在不同收益观下的理论和核算有着较大差异,本文阐述了两种收益观下所得税会计之间的不同之处,通过对两种收益观的比较,指出我国所得税会计由收入费用观倾向资产负债观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会计收益观的演进过程:由原始财产观向传统收益观的演进,再由传统收益观向全面收益观的演进。其演进的动因大体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现象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二是经济收益,即净财富的不断增加。即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曼相关的决策信息,财务会计应当用全面收益观来反映企业真实的业绩。  相似文献   

4.
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经济收益观和全面收益观。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与企业业绩及发展状况更相关的信息,从而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符合决策有用观;在处理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及通货膨胀等问题时,传统的会计学收益受到了质疑,而被倡导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学收益理念逐渐替代;全面收益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而未实现利得和损失是由于采用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现行价值计量形成的,全面收益观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前,企业所得税核算有两种理念——“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只对企业实际发生交易取得的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将其差额记为收益,企业持有的未实现收益被排除在外。“资产负债观”认为不论交易是否发生,只要财富增加,即资产净值增加就有收益,它包括企业交易行为产生的经营收益和企业持有的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增值收益。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分别是“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的具体运用。我国财政部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则规定,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诞生了大量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品,企业所面对的经济业务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决策者的要求,人们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超越了历史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强调对委托方忠实的受托责任观显得有失偏颇。随着企业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业务,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的全面收益观,更能体现出企业的价值。其他综合收益的引用可以更好地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平衡相关各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以克服传统会计收益报告模式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相与实施,对于全面收益观的讨论越来越多,对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讨论也越演越烈.本文就是在全面收益观的角度下,对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我国全面收益观下的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应用.  相似文献   

8.
财政部2006年颁发的39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企业会计准则总体上贯彻了资产负债观的思想,这表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由收人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过渡.同时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两种不同的收益确定观.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计算收益.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经济收益观、信息观、计量观及契约观角度剖析了会计收益的理论评价标准,指出其理论评价标准可检验现行会计盈余确定模式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却不能提高现行财务报告框架下会计盈余信息的决策价值。基于决策相关性的会计盈余质量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二是会计收益与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数额、时间、或然性的匹配程度,体现收益信息的预测价值。因此文章将会计盈余质量评价标准界定为"盈余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并提出了构建其量化评价指标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10.
陈美华 《生产力研究》2007,(13):133-135
收益决定模式是在资产计价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特定影响因素的恰当配合来计量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组合方式。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收益计量模式以名义货币实物资本保持观念为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选择依据;以事项基础为收益确认基础的选择依据;以收入费用观为收益决定结构的选择依据;并以总括收益观作为收益内容的选择依据。这样的收益决定模式只需在现行收益决定结构的基础上对计量对象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调整,因而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成本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经济活动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收益最大,成本最低。通过审计绩效最优化对审计成本收益的配比进行分析,认为要树立正确的行为审计收益成本观,必须平衡追求业绩和成本的关系。正确的行为审计收益成本观就是在实施行为审计合规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之上,以最小的行为审计成本追求最大的行为审计收益。通过审计收益成本模型建立的研究,将行为审计收益融入成本管理,确保行为审计绩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企业会计准则的灵魂——资产负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理念上的创新和发展,论述了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内涵特征,并分析了与会计理念发展相关的收益观。  相似文献   

13.
浅议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守卫 《经济师》2007,(5):179-179,181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两种理论。文章在比较这两种不同的会计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马利琴 《经济师》2009,(1):144-144
文章论述了全面收益和传统收益的涵义以及两者的差异,通过分析全面收益理论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阐述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改变,公众要求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关注社会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收益(如社会资本、良好的企业形象等)的事实也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因此,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管理实践,已成为理论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的39项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准则变动很大,可以说重头开始,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与我国企业目前适用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1994)及《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以下简称旧准则)存在哪些差异?所得税会计准则有哪些变化?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探讨。一、资产负债观成为制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基石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原本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理论。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因此当资产的价值增加或是负债的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而收入费用观则通过收入与费用…  相似文献   

17.
公允价值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婧 《经济论坛》2007,(8):131-134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隆重推出了一整套会计准则体系,包含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这套准则体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立足国情,二是与国际趋同。同时贯彻三个理念:一是建立资产负债表观和综合收益观的理念;二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理念;三是提升财务会计报告的地位和作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全面收益理论与决策有用观和多种计量属性密切相关,能更加全面的披露公司实际情况,提供给预期使用者有用的信忠.新会计准则引入全面收益概念,但其应用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充分恰当的列报全面收益仍是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9.
浅析目前中国航空公司收益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收益管理在中国民航业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是目前传统的收益管理并没有给航空公司带采预期收益,针对航空收益管理现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李欣 《当代经济》2014,(24):117-119
新修订的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将综合收益相关内容补充纳入准则正文,在利润表中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同时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进一步划分为“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两类区别列报.本文研究发现,财务报表列报内容的变化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