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原因简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耕地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直接的劳动对象,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该文分5个阶段对1949年以来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1997~2004年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的途径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对耕地占用税与耕地数量变化进行动态模拟。研究方法:BP神经网络,演绎法。研究结果:改变耕地占用税对耕地数量变化存在互反作用,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增减同向,与耕地占用税决算数增减逆向;耕地数量变化幅度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及决算数变化幅度正相关。研究结论:依靠耕地占用税制度安排抑制耕地数量减少需要区分政府的目的与行为,设置合理的耕地占用税预算数与决算数。  相似文献   

3.
我国耕地数量的第四次大滑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数量的锐减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非持续性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耕地数量已发生三次大滑坡,1992年以来我国耕地净减少量的急剧回升预示着我甸耕地数量第四次大滑坡的开始。必须采取措施遏止我国耕地锐减的势头。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投入,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不可避免。该文在分析广州市耕地数量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选择了广州市的两个产业发展时期,即“二三一”型阶段(1980~1993年)和“三二一”型阶段(1994~2002年),对两个时期的耕地数量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市在不同产业结构下耕地消耗存在着差异,发展阶段越高,耕地消耗量越小;(2)在“二三一”阶段,耕地变化受工业的发展影响最大,经济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消耗;(3)在“三二一”阶段,广州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减少,第三产业发展成为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导因素;(4)在耕地转化效益上,“三二一”阶段明显要优于“二三一”阶段,广州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5.
以1998-2007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葫芦岛市近1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特点,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力,并据此提出了葫芦岛市的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8-2007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葫芦岛市近1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特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力;据此提出了葫芦岛市的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平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稀缺矛盾和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耕地管理等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动态平衡的3项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河南省1978年以来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对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变化的分析表明:全省耕地数量整体波动较小,总量基本稳定;耕地增减的来源和流向分别以耕地开发和建设占用为主;省内各区域耕地变化有所差异;河南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表明,人口、经济因素和农业产出能力对耕地数量的变化影响较大,而自然环境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研究当前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维持耕地数量基本稳定是否具有可行性。首先,采用文献归纳法,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然后,采取统计描述分析方法,运用遥感监测数据,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时期耕地变化的状况,并将我国城市化发展时期耕地变化状况与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该时期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针对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采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我国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维持耕地稳定的有利因素。研究结果认为:(1)我国前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空间扩张,当前的城市建设应该主要整合已经占用的土地,在原有基础上加以集约利用,而不需要大量新增建设土地;(2)由于城市建设用地比农村建设用地更加集约化,城市化发展有利于阻止耕地流失;(3)我国生态退耕工程进入到巩固阶段,生态退耕面积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分布区域不均衡,通过异地占补平衡可以缓解经济发达省份耕地资源不足问题。因此,文章结论认为:城市化加速期维持我国耕地数量基本稳定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梅州市及其各区县57年来耕地资源分布概况,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梅州市耕地总量比重偏低,分布不均衡,五华县和兴宁市占全市耕地总面积达46.9%;(2)耕地总量波动下降,和国家及区域政策、土地制度等变化密切相关:(3)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显示人口过快增长对梅州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等构成很大压力:(4)耕地变化区域差异较明显,中部梅江区变化最大,中东部梅县、大埔县等次之,西部平远县、五华三县的相对变化率最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水平总体偏低。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关于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分析建立耕地的数量、质量占补平衡新机制的目标、措施和方法.结果表明:耕地基准面积应作为考核区域耕地数量、质量是否平衡的指标;依据不同等别的农用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即不同等别的农用地以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要的可比性指标,确定农用地等别折算系数;建立耕地储备库,实行先补充、后使用的机制,耕地储备库按基准面积统计管理,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时必须先取得耕地储备库的指标;采用标准样地对比法评定建设占用耕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等农用地宗地评估,可以弥补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比例尺过小、难以实地定界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耕地动态变化与占补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算耕地动态转换造成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评估耕地动态变化对数量与质量平衡的影响。采用综合分析法、模型侧算法、实证分析法,评估耕地生产能力变化与占补平衡实施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的占补平衡仅实现了数量平衡,但因城镇建设扩张占用了优质高等耕地而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较低,因此未达到质量平衡。特别是中国依靠开发后备资源来补充耕地而不是通过土地整理来增加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因此新增耕地的平均自然质量等级较低。研究结论:应加大土地整理补充耕地比例,从而提高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级,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耕地资源资产核算方法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索全国耕地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方法,并完成全国耕地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1)耕地流转租金是耕地资源资产核算的基础数据,基于该数据采用收益还原法可以有效核算耕地资源资产价格;(2)2016年全国耕地资源资产价值总量为22.61×10~(12)元,耕地资源资产全国平均单价约16.75×10~4元/hm~2;(3)耕地资源资产价格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粮食主产区的叠加区价格较高,而西北、西南和中南山区,以及东北地区价格较低。研究结论:以耕地流转租金数据为基础,以耕地质量等别和社会经济条件为控制的核算方法,能够在总体上控制耕地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精度,其测算结果能够较客观地反映耕地资源资产价格分布情况,该核算方法可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耕地空间格局演化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标:分析近20年中国耕地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耕地保护政策优化策略。研究方法:生态位模型和重心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重心持续向西北迁移,2005年后迁移加速。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耕地加速增加,其他农业区耕地持续减少。耕地扩张热点区主要分布于新疆、东北平原,收缩热点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黄土高原;(2)中国耕地适宜性下降2.6%,降水和积温适宜性下降最明显。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耕地适宜性下降10.0%,其他农业区降幅较小或呈现波动趋势;(3)中国自然条件强限制耕地增加19.9%,降水和积温强限制耕地大幅增加,而侵蚀强限制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强限制耕地大幅增加,其他农业区均减少。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加强国家对耕地“占补平衡”的引导控制,差异化实施耕地保护政策,有效提升耕地适宜性。  相似文献   

16.
区域耕地数量变化预测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对区域耕地数量变化预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科学合理确定区域耕地数量。研究方法: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筛选影响耕地变化的关键因子,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灰色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法对费县耕地数量变化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相对传统的灰色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预测方法具备较高的预测精度。研究结论: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是进行耕地数量变化预测的较好方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其预测结果可以为当地相关部门合理地确定耕地保有量、推进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广西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1990-2003年的耕地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广西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马区动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广西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要素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此外,国家相关政策也起着相当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浅论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中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是目前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主要手段。本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问题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关系,认为耕地保护必须在完善农地权利体系基础上,走“质量、数量并重“的道路,尽快将保护耕地的重点从行政区为导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向基本农田为导向的“优质耕地、优质保护“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