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述 在以信息电子技术为引领的产业革命中,我国造船业开始走数字化造船之路,造船效率和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升了船舶工业的设计水平、制造水平、管理水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造船领域成功地经历了"经济体制"和"造船模式"的双重改革;面向国际市场,引进、吸收、提高、出口,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建立新的造船模式,减少造船业对劳动力和大投资的依赖;使得造船吨位有了跨越式提高,造船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造船品质有了跨时代的提升,双重改革为中国造船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
一、造船合同的适用法律选择和规避问题 首次在中国造船,英国船东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为了规避造船合同中选择英国法律作为依据和执行,以及争议和仲裁在英国进行而遭中国船厂质疑的情况,一般的做法是选择一家在第三国注册的公司和为合同主体而签约,而它自己则以"买方监造师"的身份出现在造船合同中.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造船业发展势头迅猛,造船产量逐年提升,市场份额迅速扩大.无论是硬件设施条件、造船生产效率,还是造船技术水平、产品结构升级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中国造船业的迅速崛起直接推动着世界造船业由四极格局向中、日、韩三足鼎立的转变.对于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发展,日本造船界起初不以为然,认为中国造船业与其相比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技术水平上都相差甚远,中国还谈不上是个真正的竞争对手.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国造船业的飞速发展,日本造船业的警觉也越来越高.2005年乃至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造船接单量超过了日本,这在日本造成了轩然大波.日本造船工业会和日本主要造船重工企业的高层领导均对此进行了评论,"中国造船威胁论"的声调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4.
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国内船市,用"火爆"、"兴旺"、"繁荣"这些词来形容都显得分量不足了,因为我们迎来了世界造船史上最大的订造高峰期,在其中担当重要角色的我国造船业和造船市场也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造船产量连续三年增幅在200万载重吨以上,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在短短几年内从8.4%(2002年)快速提高到18%(2005年预期).中国造船业"火"了、"大"了,中国成为世界造船中心的趋势已不容置疑.在我们用鲜花和锣鼓庆祝一艘艘巨轮下水的时候,也需要冷静地透视一下巨轮腹中那千万种的配套设备,made in China or others,中国船舶配套业在火爆船市中表现如何呢?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造船产量已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三,目前我国造船企业新接造船订单总吨位已经连续几个月排名世界第一,世界造船工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也为我们船舶物资行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船舶工业物资总公司(中船物总)作为我国最大的造船物资配套供应企业,在"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将本公司建设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中规模最大、配套能力最强、服务最优、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手段.  相似文献   

6.
6月21日,李岚清副总理在参观国企改革与发展暨技术创新成果展时,视察了"中国第一厂"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的展台,并意味深长地对在场的造船界人士说:"你们造船是世界第三位,跟第一、第二位的差距很大,要努力缩小差距."李副总理的这番话,反映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了解船舶工业,始终心系船舶工业.  相似文献   

7.
世界公认的货船、客船两大领域的"明珠"--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豪华旅游客船,已成为中国造船企业新一轮船型制造开发的重中之重,其中LNG船的国内"第一单"已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拿下,而中船集团公司于2002年10月份提出,要以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攻手",攻下豪华游船的难题.此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开展了市场前期调研工作和国家级豪华游船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8.
我国船舶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三,这离不开中国造船人的努力,也离不开中国进出口银行对船舶企业的支持.正如江南造船(集团)副总经理楼吉威所说:中国造船业向"外"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出口信贷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工艺学委会、江苏造船工程学会主办,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修船技术学委会、北京造船工程学会协办的全国船舶涂料技术交流会于2000年11月6日至10日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扬州活动中心召开。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杨桓秘书长致开幕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韩国船企在纪念韩国"造船节"的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将低附加值项目转移到国外的战略任务,此举引起了中国造船业界的重视.其实,日、韩造船业这种战略早就在中国实施,并非才刚刚起步.这样的投资,对于日、韩造船业来说,既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又浪费了中国宝贵的资源,还不会帮助中国造船业的进步,可谓"一箭多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船舶工业遵照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指示,率先走出国门,在国际造船市场已苦苦征战了二十个春秋.在船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我国造船企业的领导、经营和技术人员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承接了数以千计、品种不一、大小各异、难易悬殊的国内外船舶,还开发了各种非船产品.出口船舶的建造,使我国的船舶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建造队伍在锻炼中得到了壮大,造船的水平也日趋提高,昔日的造船弱国成了今天的造船大国.如今,我国的造船产量已连续六年居世界第3位,船舶产品销到包括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一些国内资深人士对船舶工业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真正的出口产业"、"民族工业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提到建造高技术船,中国造船界常说,中国有四种船型不能造,即:大型集装箱船、VLCC、LNG船和豪华游船.随着近两年中国造船加大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进军的步伐,大型集装箱船和VLCC已经被中国造船人攻克.而随着广东液化气项目的启动,中国造船人也有了参与建造LNG船的希望,建造LNG船对中国造船界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梦想.这就使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能不能建造豪华游船,在建造豪华游船方面,中国的技术储备如何,中国造船离豪华游船还有多远?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程天柱,请他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中国造船业在提高造船总量的同时,不断致力于提高船舶产品档次,以获得更高的效益.业内专家指出,造船企业在关注客滚船、油船乃至LNG船的同时,应该将目光放在海洋工程市场上,因为对造船业来说,那是一块大"蛋糕".  相似文献   

14.
熔盛重工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业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其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迅速成为行业翘楚,年销售额达百亿,并创下多项国际、国内造船记录。2010年7月,国际航运造船界知名杂志"TRADEWINDS"评选出的新一届"国际航运界最具影响力100人"名单中,熔盛重工总裁陈强排名第41位,成为榜单中唯一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相似文献   

15.
江阴以东,水面宽阔、平稳,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就位于大江北岸. 该公司是在原靖江造船厂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股份制企业."九五"至今,公司以年均35%以上的速度增长."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利税1.5亿元,固定资产为5亿元,分别是"八五"的4.8倍、5.0倍、10倍和3.6倍.2001年,公司完成产值7.4亿元、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5996万元.生产能力和年完成造船吨位列中国造船行业前10强.2000年,首批列入泰州市重点培植的"春兰式"企业行列.去年,在泰州地区继"春兰"之后第二个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相似文献   

16.
回望刚刚过去的2000年全球范围内的造船业,用"苦尽甘来,皆大欢喜"来形容最为恰当.尽管离国际造船界的权威部门发布正式统计数据的日子尚远,但是,在进入2001年以来,<中国船舶报>几乎期期都有关于2000年世界及中国造船情况的报道.这些零零碎碎的报道,挠痒业内人士的心,也勾起了他们想对造船业最新发展情况及下一步市场走向等方面做进一步了解的渴望.为了满足读者这方面的阅读需求,我们特搜集和整理了有关资料,力争使读者对2000年的世界与中国造船情况有一个概览.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造船工业创新之路及未来技术创新的方向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最大的船舶咨询公司克拉克松航运研究公司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世界船舶企业新接订单3920万载重吨,而中国船舶企业新接订单2010万载重吨,占全球新接订单份额一半以上,历史上首次超过韩国和日本,成为国际船市的最大赢家,世界航运、造船界纷纷为之震惊,惊呼"中国造船时代来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国造船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船东选择到中国船厂造船。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全球造船市场出现了经常性、较大幅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19.
翻开最近一个时期的<中国船舶报>,不难发现,关于中国造船设施能力是否过剩、怎样处理好控制与发展关系的报道较多.有的专家认为,在目前世界造船市场一片兴旺的情况下,我国大型造船设施偏少,已成为影响我国进一步扩大占国际造船市场份额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受钢板等原材料价格飙升、美元依然弱势和利润无法得到保证等多重打击,亚洲造船企业正酝酿在已签订的造船合约中加入"升价条款",以弥补签约时价格偏低带来的损失.尽管目前的"升价条款"仅仅是在个别造船合约中出现,尚未成为整个造船业的通行做法,但已有一些日、韩造船企业明确表示准备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