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监督效果;股权集中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影响;管理者持股与基金持股均能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国家控制没有加剧控股股东的掏空;企业集团控制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均显著影响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产品市场竞争是抑制控股股东掏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与掏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雷何少华  黄志忠 《经济学》2006,5(4):1157-1178
本文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监督效果;股权集中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无影响;管理者持股与基金持股均能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国家控制没有加剧控股股东的掏空;企业集团控制加剧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均显著影响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产品市场竞争是抑制控股股东掏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4-2009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首次对2006年我国将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列入刑法这一事件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师选择和企业价值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加大对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的处罚力度后,掏空风险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聘请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且实际控制人的掏空行为有所减少。刑法调整后,由于实际控制人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存在掏空风险的公司的企业价值有了显著提升,且掏空风险高的公司企业价值提升得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抑制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提升企业价值方面,法律治理能替代独立审计治理的作用,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  相似文献   

4.
经理人异质性与大股东掏空抑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少波  马超 《经济研究》2016,(4):129-145
对经理人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现有文献鲜有研究。本文基于经理人异质性的分析视角,按照独立性将经理分为一体型、依附型和独立型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的经理对大股东掏空行为以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独立型经理能够对大股东掏空产生有效的抑制,依附型经理对掏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一体型经理则会激励大股东掏空。同时,通过将掏空和非正常在职消费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分析发现,经理人的非正常在职消费程度随着其独立性的提高而降低,经理人追逐非正常在职消费的动机越强越有可能与大股东形成合谋进而加剧掏空。本文还发现,公司价值与经理人独立性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经理人的独立性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在抑制大股东掏空及提升公司价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82,自引:4,他引:178  
李增泉  余谦  王晓坤 《经济研究》2005,40(1):95-105
本文选取我国资本市场 1 998— 2 0 0 1年间发生的 41 6起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非上市公司事件为研究样本 ,实证考察了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或掏空动机对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公司具有配股或避亏动机时进行的购并活动能够在短期内显著提升公司的会计业绩 ,而无保资格之忧时进行的并购活动目的在于掏空资产 ,会损害公司的价值 ,但掏空行为对公司的会计业绩却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金字塔股权结构是造成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主要原因,这种分离导致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企业的控制者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将企业的资产和利润转移到自己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股东的利益就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中国,这样的掏空行为屡禁不止。结合中国上市公司掏空下级公司的案例,对掏空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上市公司掏空的主要方式,阐述我国目前屡禁不绝掏空行为的原因,并从公司治理理念、完善公司治理、加大违法的惩罚力度、加强信息披露以及健全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吴鸣 《经济师》2007,(11):139-140
文章从理论分析和以股权分置改革前的全流通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两方面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控股股东掏空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在全流通条件下,大股东仍可能选择掏空公司的策略: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越低,其侵占公司资源的可能性越高;上市公司业绩越差,其侵占公司资源的可能性越高。经验结果支持以上的推论。  相似文献   

9.
股权制衡、大股东掏空与企业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股权结构对大股东掏空行为及公司价值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大股东掏空主要受到法律保护、其他大股东制衡和掏空成本3个因素影响的假设,作者借鉴LLSV(2002)的研究,结合国情进行理论建模,证明了随着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的增强,第一大股东的掏空程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形态,被掏空的企业的价值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形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差异越大,终极控制人对公司的掏空就越大。本文收集1998~2003年我国A股市场168家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其结果支持了本文模型的推论。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当处于很强或很弱的两端时,比处于中间水平更有利于上市公司的价值。"多足鼎立"和"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未必比"分散持有"的股权结构低效。  相似文献   

10.
廖理  张学勇 《经济研究》2008,43(8):77-89
本文利用中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季度时间数据,实证研究股份全流通纠正终极控制者利益取向的有效性,进而对股改的公司治理效果做出判断。股权分置带来的弊端是持有非流通股的公司控制者利益取向与公司市场价值的背离,产生严重的代理成本并阻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全流通之后股权定价基础的一致,是否带来了终极控制者利益取向有所回归于上市公司价值?本文的研究表明:股权分置改革的确导致了大部分家族终极控制权的下降,不过一些家族终极控制者通过收购股权、定向增发等形式来巩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股改之后家族终极控制者掏空上市公司的程度呈显著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改之后家族终极控制者的掏空动机发生了显著改善。全流通确实有效地纠正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者的利益取向。  相似文献   

11.
日前翻检旧作,突然发现一个事实:中国早期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瀛海威居然已经"消失"十周年了。于是,想到要谢谢这家公司的创办人张树新,动因来自于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商业人物值得我们尊重?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寒冬,11月1日,江苏溧阳天目湖畔上一场关注女性乳腺健康的活动让女性朋友多了一丝暖意,举办方并非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而是一家曾以生产和经营影像胶片知名的企业,这家公司的名字耳熟能详——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胶片公司为什么会关注医疗健康行业?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这家曾以摄影胶片起家的公司,凭着在胶片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大胆尝试跨界转型,不仅成功抵御了数码化浪潮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大股东掏空的视角探究了现金股利政策的制度根源。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成长性对现金股利支付率具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现金股利政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即使大股东存在掏空的动机,第一大股东仍有较强的激励优化现金股利政策和公司资源配置;而且,第一大股东优化公司资源配置的激励随着其持股的增加而增强。第一大股东在决定现金股利政策时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投资决策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以A股公司为样本,以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审计治理效应的代理变量,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治理效应的变化。研究发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大股东"掏空"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具有揭示和抑制作用;但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外部审计对大股东"掏空"的揭示和抑制作用下降。审计治理效应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为了顺利套现,存在购买审计意见的强烈动机,这一动机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显著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列为特别处理公司(ST公司)作为界定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从公司治理和经济原因的角度研究财务困境,尤其考察了大股东"掏空"行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寻找利用公开的财务数据预测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和变量。文章所建立的模型能准确预测出81.25%的在下一年进入ST板块的公司,模型表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是导致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烨  王夺  李丹  于丹 《经济前沿》2014,(1):124-135
选取股改后2008—2010年沪深A股上市的机械设备业(C7)公司勾样本,从关联交易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集中程度越高的上市公司,其关联交易规模越高,控股股东掏空能力越强;而股权制衡度、外资持股、市场化程度和独立董事比例等治理因素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规模,弱化控股股东掏空的动机。  相似文献   

17.
以大股东掏空为代表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始终是新兴市场公司治理中的关键议题,受到学界、业界和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在新的技术和经济背景下,能否从技术治理视角探讨数字经济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具有理论上的创新价值和实践上的现实价值。本文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数字经济水平越高,大股东掏空程度越低,这一结果通过多种检验后依然稳健,信息机制和竞争机制是数字经济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核心机制。市场化程度和法治环境水平越高,数字经济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作用越显著。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治理与制度治理之间关系,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管理层持股和内部控制具有替代效应,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具有补充效应。本研究为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缓解第二类代理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方案,对数字经济时代探索新型监管模式、推动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分析,以考察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掏空与支持公司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越低。(2)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越高;盈利能力越差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越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低以及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最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差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最低。这些证据支持了控制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与支持是对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许多日本公司在海外设立生产机构,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FDI)在过去十多年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它会对日本的制造业和贸易方式产生何种影响呢?这种繁荣可能持续下去吗?从80年代初开始,日本对海外公司的投资不断上升,这引起了关于“日本经济是否正在被掏空”的争论。从日本流向其他国家的 FDI 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流入日本的 FDI。由  相似文献   

20.
"掏空"和"支持"行为对公司来说是两种作用对称的行为。大股东减持作为"掏空"行为之一已有研究,作为支持行为还未见研究报道,然而大股东减持是能够作为支持行为的。大股东减持既可能用套现获得的资金直接支持上市公司,也可能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机构、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效率实现支持。两个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大股东在公司处于财务困境时减持可能是大股东支持行为之一,但这还有待于对大股东减持与其支持行为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