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我国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国家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研究和掌握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想、新特征和新情况,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把握好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本文基于互联网经济环境下,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在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时,特别强调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为文化产业确定了发展方向。十八大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再一次证明了传媒业的经济产业属性,其实质是要求报纸、出版、广电等  相似文献   

3.
正文化产品是经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有机统一体,文化产业具有先导性强、融合度高、投入小、产出大、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等特点,是典型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积极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有效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产生显著的政治效益。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是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人们精神文化层次提高等多个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党和国家提出的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任务和要求来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促进其繁荣。这对于我国认可文化产业的地位、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层次等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确,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直接把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与国家其他支柱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十多年来,作为新生的产业形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家宏旨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实际案例制定文化战略目标,形成了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本文立足于资源特色与产业定位,以云南省文化产业政策为个案,在实践中总结云南现有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商》2015,(50):239-240
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促进许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新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十六大召开以后,文化产业作为新的产业发展机遇被提高到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过了充分的发展,但是也面临诸多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的文化竞争力,本文试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对策等方面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新思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彭瑱 《中国报业》2014,(14):61-62
作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的文化产业,是以高科技为核心支撑、以推进经济转型为核心目的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在2012年被正式列入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优势,低碳、绿色、环保是其主要特点。新媒体科技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够有效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我国文化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发展文化产业对增强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使其成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本文在立足阐述文化产业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政府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对文化产业不断的改进,使文化产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要从它的经济特点出发,它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精神内核、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型产业,是一种需要借助特定传播载体才能实现交换价值的中介性产业,是一种与现代科学技术伴生融合的长波周期性产业,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之上的需求制约型产业,是一种需要供给培育需求的引致性产业。  相似文献   

12.
王阔  刘盛楠 《商业科技》2014,(19):145-145
发展文化产业对增强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使其成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13.
常兵  陈国锋 《商业时代》2022,(6):189-192
文化产业兼具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改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国家与社会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我国各地区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古城,进而推动古城旅游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主要分析古城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和现存问题,并分析其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优化古城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为当地经济发展中更大限度发挥古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对增强国家软实力有着重要作用,出版行业的发展成为国家的关注点。现如今我国出版行业出现了许多问题,出版产业面对市场的发展,优胜劣汰,出版行业的并购重组成为推动出版行业发展的手段,然而很多企业领导者没有规避在企业并购中出现的风险。所以文章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推动出版产业的科学合理并购,为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支柱性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强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是文化产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采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法计算"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管理的效率指数,对政府管理的绩效做出评估,从而对上海、江苏、浙江的政府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我国文化产业也不断有了新的进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再次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将实现规模性的突破。国家将继续大力扶植文化企业上市。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产业未来的繁荣发展必将推动产业投资需求的持续增强。本文笔者通过对全省已经设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统计研究,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本市设立相关文化金融投资服务做出畅想,旨在通过此次研究对本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进行积极的探索,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起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郝彩芳 《商》2014,(17):66-66
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文化市场不断的繁荣,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要务。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升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想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首要任务就是分析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选择我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本文将对市场经济现况和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形式作出简要分析,并对中国文化发展路径选择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云山同志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文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报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必须做大做强报纸产业。  相似文献   

19.
文化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文化力是民族团结和凝聚的重要动力,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激烈竞争的新因素。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虽晚,但取得的成就非常显著,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论。但是从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瓶颈,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文化消费风生水起1.巨大的市场潜力文化产业被国际学界公认为朝阳产业。众多信息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精品重要的销售市场。艺术品市场持续升温、世界顶级演艺团体和明星频繁到来等,足以证明我国高端文化消费的能力和潜力。2011年初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在未来五年内占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5%上升至5%,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会不断强化,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发展增速也将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