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政策性建议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编者按:针对我国人口增加而耕地减少的矛盾日益尖锐,耕地问题已成为长期制约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严峻现实,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将保护耕地问题作为1996年的重点调研课题。该课题历经对河北等13个省(区)和上海等12个城市4个多月的调研,使用了全国土地详查初步汇总结果,并组织专家利用遥感资料对部分城市和地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判读和量算。在整个课题调研过程中,有关方面共同形成了《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及中期发展趋势研究》《保护耕地的经济利益问题调研报告》《保护耕地的土地管理政策调研报告人《保护耕地的国…  相似文献   

2.
薛刚 《中国农史》2008,27(1):60-68
中国传统社会的百姓生活与人口、耕地及粮食生产密不可分。自清初始,在政策鼓励下,直隶地区开垦大量土地,促进了人口再生产。在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垦过程中,人均占地量呈减少趋势。这点在直隶中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在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要种植类型。粮食亩产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土地供养人口的能力也随着人均占地量的减少而减弱。  相似文献   

3.
什么叫人口?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体。马克思指出:“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03页)这里说的关系是指家庭关系、民族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人口的数量、质量、各种构成和地域分布的变化,受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即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受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的制约;受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和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还受一定的自然条件和人类自身的自然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口应从人口具有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入手。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是一个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根据三峡库区土地可承载人口的现状,以人口、土地、粮食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其土地生产力的估算和对未来10年耕地变化、粮食生产、人口发展的预测,得到了该区2010年土地人口承载量,并提出了提高该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河南省1978年以来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对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变化的分析表明:全省耕地数量整体波动较小,总量基本稳定;耕地增减的来源和流向分别以耕地开发和建设占用为主;省内各区域耕地变化有所差异;河南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表明,人口、经济因素和农业产出能力对耕地数量的变化影响较大,而自然环境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6.
苏州市土地承载力分析及提升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苏州市土地的耕地人口承载力、土地生态和建设用地承载力三方面分析了制约苏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剖析耕地锐减、土壤污染、粗放式经营和资源消耗型发展的成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空间制约困境,结合土地资源主要功能、生产方式和价值的变化、土地生态功能健康的维护以及集约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苏州土地承载力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多年以来,我国人口一直以每年1000多万的速度递增,耕地却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递减,这种人地矛盾的严峻现实,已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切实保护耕地,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当务之急。本文仅结合国情、广西区情,对耕地面临的严峻形势与保护措施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耕地面临的严峻形势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也是制约我国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耕地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耕地资源人均数*…  相似文献   

8.
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常州地区耕地总面积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耕地区位指数模型测算各子区域耕地面积的空间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方法]文章运用地理综合分析方法分析1985—2015年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空间分异;选取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科技5方面共12个指标,分析常州地区耕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从常州地区耕地面积时间变化来看,1985—2015年常州地区耕地总面积整体呈现出递减趋势;从常州地区耕地面积空间变化来看,总体来说,常州南部地区(溧阳区)为耕地密集区,北部(新北、钟楼、天宁、武进)为耕地稀疏区;从影响因素的效用来看,经济因素的影响效用大,尤其是人均GDP和地均GDP的比重,而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小,尤其是房屋竣工面积、公路里程。[结论]总体而言,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常州地区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幅度已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9.
土地沙漠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现在世界上沙漠或受沙漠侵害的面积为3843.8万km~2,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按此速度,预计到2000年地球上将因此而失去三分之一的耕地,世界上将有14%的人口生活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是关系到我国政治稳定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生大问题。文章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并探讨了协调它们的5条建议:(1)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值;(2)事理农村土地;(30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实行土地用管制(4)严格控制人口增长;(5)调整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11.
基于PCA的龙口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用地弹性是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方法]文章以山东省龙口市为研究区,引入建设用地弹性系数,构建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3个因素、19个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PCA),客观评价2004—2015年龙口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与变化。[结果] 2004—2015年龙口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相对最高值; 2004—2015年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可持续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可持续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过程波动较大;人口变化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不协调、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消耗的不协调以及耕地环境污染可能成为目前龙口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提高村庄用地集约度;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倡导发展生态农业,减少耕地资源的污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是我国重要战略部署。探究广西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差异化管控和引导耕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广西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法对2003—2019年广西耕地“非粮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进行耕地“非粮化”空间集聚效应分析,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耕地“非粮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3—2019年广西耕地“非粮化”程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共经历3个阶段。(2)广西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西南高—西北低”格局,并表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非粮化”现象以广西西南部崇左市最为突出。(3)耕地地势起伏度、年降水量、第一产业比重、土地生产率和城镇化率等8个因素是形成广西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耕地“非粮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性,基于此制定差异化管控对策,对缓解耕地“非粮化”,促进耕地有效管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云南南部地区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揭示云南南部地区20世纪80、90年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以及耕地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应用ArcGIS将研究区域不同时期的土地类型图进行叠加,并将得到的土地覆被变化图进行空间相关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耕地变化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本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变化以林-草及林草-耕地转换为主,耕地分布随海拔、坡度的不同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且耕地分布格局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时空差异.研究结论本区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及其演变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以政策和人口经济发展压力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本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1999-2006四川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耕地利用集约度晕波动上升趋势,且年均耕地利用集约度提高了24.80%;区域差异明显;自然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和科技进步是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认为促进耕地集约利用应通过运用宣传教育、规划引导、农业结构优化、土地整治、科技投入等手段.  相似文献   

15.
快速城镇化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从时空维度开展省域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有重要意义。基于DPSIR框架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组合赋权-TOPSIS模型揭示四川省2013—2019年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趋势,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与障碍度模型识别其空间分布格局与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时间上,四川省土地生态水平呈“V”型波动上升趋势,总体较为安全;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表现为“四周低中心高”圈层化分布特征。(2)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呈集聚分布空间格局。成绵德城市带是高值集聚的空间主轴,川西地区与川东北达州、巴中市是低值集聚地区。(3)地均GDP、科研投资占GDP比例、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机械化程度是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为促进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与控制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实施全区生态管理。  相似文献   

16.
耕地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也是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稳定及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中央政府历来重视耕地保护问题,然而由于体制性因素,我国耕地保护长期倚重于单一土地行政管理体制,耕地保护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耕地的公共属性认识不够,没有建立起一套耕地保护的社会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基于江西省兴国县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代际差异对山区农村耕地撂荒的影响。研究方法:Logit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地区有46.1%的农户撂荒耕地,且代际差异每提升一级,耕地撂荒意愿会增加9%;(2)耕地经营规模、耕地块数和土地流转是决定新生代农户耕地是否撂荒及撂荒规模的关键因素,而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土地流转、村内撂荒程度和耕地分散程度对中生代农户耕地撂荒意愿作用最大;(3)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所受影响因素最多,且性别和土地流转对老一代农户耕地撂荒规模的减缓作用最大。研究结论:在推动耕地要素自由流动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不同代际农户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自身禀赋差距对耕地撂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梅州市及其各区县57年来耕地资源分布概况,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梅州市耕地总量比重偏低,分布不均衡,五华县和兴宁市占全市耕地总面积达46.9%;(2)耕地总量波动下降,和国家及区域政策、土地制度等变化密切相关:(3)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显示人口过快增长对梅州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等构成很大压力:(4)耕地变化区域差异较明显,中部梅江区变化最大,中东部梅县、大埔县等次之,西部平远县、五华三县的相对变化率最小。  相似文献   

19.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耕地锐减,人口剧增,城乡建设对土地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农副产品的总供给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问题存在的潜在危机,将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因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成为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中最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苏锡常地区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产业不断集聚,使得城市空间迭加扩展,苏锡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成为区域城市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土地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在分析苏锡常地区城市化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