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潇潇 《商》2013,(7):136-136
公司僵局是公司在经营中易发生的一种经营困难,依靠公司自身已无法解决并使公司陷入瘫痪。新公司法对于公司僵局创新性的提出司法解散制度,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公司内部矛盾。尽管司法解散在解决公司僵局方面有其优势,但更应当看到这种外部干预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司法解散在解决公司僵局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更好的解决弥补司法解散制度中的不足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公司司法解散作为新公司法确立的一项新的法律制度,在实际运用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对公司进行司法解散的过程中,除把握公司司法解散的适用条件外,为避免司法解散公司的负面影响,可判令公司或大股东收购小股东股权作为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司僵局无疑是公司在运作中遇到的十分棘手的问题,面临公司僵局股东无法通过其他有效的而且公平的方式退出公司,在这种情形下诉请公司的司法解散无疑是股东退出公司的最后途径。本文将就公司僵局情形下国内外不同立法例进行研究比较,并就我国司法解散的相关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现状及若干实务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司司法解散是解决公司僵局、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的有效法律途径,我国确立和完善这一制度具有其价值考量.本文从我国关于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现状着手,分析了该制度的价值意义,并探讨了其在实务运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商》2016,(8):248-249
公司解散清算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使公司能够在安全有序的退出市场竞争,平衡公司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是市场新陈代谢平衡的保证。但是由于长久以来,我国公司法中蔓延着重设立轻终止的立法思想,致使公司解散清算制度在立法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在公司解散清算方面,相关法律制度欠缺,执行与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给司法实践造成诸多不便,使各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如果解散清算制度无法在公司法律人格存续的最后阶段提供保障,公司解散清算制度也就无法作为规范市场主体有序退出的重要途径,最终势必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因此,本文将对公司解散清算制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寻构建完善清算秩序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30个司法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发现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对183条解散标准的理解不一,一些法官在案件中将《司解(二)》第一条理解为"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细化标准;在判决是否解散公司时,由于调解原则不能弥补替代性措施的缺失,法官过度依赖"公司是否正常经营"标准,股东利益并未得到充分保护。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公司法183条与《司解(二)》第一条的关系定位不清晰,解散标准过于模糊与司法解散替代性措施的缺失,未来的制度设计应当从细化解散标准和提供替代性措施两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赵春阳 《商》2013,(9Z):214-214,203
公司僵局强调公司管理存在内部障碍,致使公司处于瘫痪状态;而公司司法解散事由中的公司管理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公司管理存在内部障碍,但并不一定使公司处于瘫痪状态。这就存在着股东具有提起解散公司诉讼的事由,但是公司未处于瘫痪状态,法院该如何判决的问题。在类似案件中,基于相同的解散事由,各地法院做出不同的判决时有发生,解散事由的解释存在着分歧,同时考虑到公司的自治性以及社会公共利益,法院应审慎的对待为陷入瘫痪状态的公司的股东提起的解散公司之诉。  相似文献   

8.
现行<公司法>第183条正式确立了我国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随后2008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7次会议通过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下文称公司法规定二),进一步细化了审理公司解散案件的规定,主要包括公司司法解散的事由及提起解散之诉的程序等问题.目前尚未出台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征求意见稿)>(下文称公司法规定三意见稿)也已经成形,在该规定中又再次对公司解散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规定.虽然目前我国立法初步确立了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但如何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却处在不断探索和细化过程中.本文将就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一些具体问题结合国外相关立法经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乔宗楼 《商场现代化》2005,(32):123-125
法院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提起的公司解散诉讼,大都倾向于采取不予受理或者不支持的裁判方式.司法解散的负面效应使我们认识到,在面临是否要司法解散这样的问题时候,立法和司法者想到的不应仅仅是公司自治的历年,而更需要的是对现实的情况予以效率和公平等价值的考量之后完善司法解散制度同时考虑替代性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公司解散诉讼制度从新<公司法>确立到现在,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尽完善,很多的诉讼要素缺乏,本文从相关规定解读、实体理由、程序操作和判决执行、举证责任分配等几个方面探讨公司解散诉讼制度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法院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提起的公司解散诉讼,大都倾向于采取不予受理或者不支持的裁判方式。司法解散的负面效应使我们认识到,在面临是否要司法解散这样的问题时候,立法和司法者想到的不应仅仅是公司自治的历年,而更需要的是对现实的情况予以效率和公平等价值的考量之后完善司法解散制度同时考虑替代性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邱云 《华商》2008,(11)
公司解散是以消灭公司的法人资格为目的而终止公司的业务活动且对公司财务进行清算的行为。依解散事由的不同,公司解散一般有自愿解散、行政强制解散与司法解散三种情况。公司司法解散是指当公司出现法定的解散事由,导致股东利益遭受损害而寻求其他救济措施不能得到保护,股东请求法院裁判解散公司的解散方式。它是一种以公权力为主导的,运用司法干预公司运转  相似文献   

13.
公司解散诉讼应由公司住所地法院专属管辖,原告股东的适格为法院立案受理公司司法解散的条件,而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公司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应为法院判决解散公司的标准.在解散公司诉讼中,应当设置调解必经程序,为防止滋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解散公司的判决生效后不得进入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14.
鲍颖焱 《现代商业》2008,(5):278-279
公司法183条赋予股东诉请解散公司的权利,引入了司法解散制度,是先进性的体现.基于其新颖性和概括性,笔者针对制度下产生的新空白,探讨科学的制度设计,通过合理的细则推动法律理想的实际完善.  相似文献   

15.
王斌周 《商场现代化》2007,(22):321-323
我国新公司法第183条规定了公司僵局情形下的司法解散制度。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司法解散判断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易产生判决上的不公。公司僵局危害巨大,通常表现为股东会和董事会僵局。法官在运用司法解散权时,应从公司人合性和资合性要素依次考察公司僵局状态,即判断公司的人合基础是否已完全丧失、公司的法人财产是否处于不断损耗和流失的严重状态。  相似文献   

16.
蒋英燕 《商业时代》2008,(16):56-57
我国<公司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公司司法解散.应用中在肯定该救济手段合理性的同时,应充分预见其风险与成本.为防止"少数人暴政"滥用解散请求权.法院在穷尽救济措施前应充分考虑替代性解决方案,以避免因"矫枉过正"招致不必要损害.  相似文献   

17.
公司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创设,理应按照法律程序来终止,即公司在市场中的进入与退出占据同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我国公司解散清算制度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解散不清算问题,对债权人的基本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侵犯。故此,如何规范公司解散后的清算工作,保证债权人基本权益是公司在创立之初便应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对司法解散制度的规定仍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司法解散诉讼,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充实完善该制度。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深圳市A有限公司解散案为例进行论文写作。简要论述案件内容与法院判决结果,以此来说明法院适用司法解散制度的裁判思路,然后从两方面论述了本案的争议焦点,最后阐述通过该案例得到的启示,为司法实务中合理适用该制度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陶政 《中国市场》2008,(19):80-82
公司解散涉及到市场主体的退出机制,是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和实务问题。但长期以来不太为人所重视,因而存有种种的法律漏洞,在实务中常常被不法商人所利用得以逃避法律责任,严重损害了市场的诚信机制。本文以物流公司为例,深入探讨公司解散的基本原理,并比较借鉴外国公司法的有效制度,以期对完善我国公司解散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公司解散中的法人人格问题涉及股东、董事、公司债权人等众多利益主体,阐释解散中公司法人人格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解散中公司法人人格属性,目前学术界有清算法人说、同一人格说、拟制法人说、同一人格兼拟制说。本文分析了这些理论,在兼顾各方利益主体利益平衡和理论缜密的基础上,认为同一人格兼财团法人说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