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依  梁龙 《现代商业》2013,(15):275-275
微博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是社会舆论监督的新平台,增加了公民对政治的关注度,强化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同时,我们也觉察到微博在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而,政府和相关部门、公众人物、网民都应各自肩负责任,积极地为微博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积极作贡献。  相似文献   

2.
胡夕婵 《商》2014,(24):180-180
近年来,微博的兴起成为了公民通过互联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新方式,这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决策和执行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但是同时微博的弊端也会让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让公民利用微博更科学有效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  相似文献   

3.
何苗 《中国报业》2012,(16):49-51
当今新闻和传播学术界,微博是不是一种新闻形态、能否成为公民新闻传播的有效模式等问题,都在研究之中,并且在逐步深入。博客自诞生以来,公民新闻便开始频繁地进入公众的视野。由于微博是一种天然的适合突发事件新闻信息传播的媒体,所以微博信息传播又使公民新闻得到了新的发展。当代微博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一个契机。微博具有公民新闻发布平台的天然优势。  相似文献   

4.
《商》2015,(26)
基于新媒体的变迁,微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直接推动了以微博这一新兴媒介为载体的网络问政的发展。微博问政兴起至今,在推动公民参与、政治沟通方面彰显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微信等其他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微博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移。微博问政是否会随着微博用户的减少而走向衰落?本文试从这一问题着手,通过对微博问政现状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了微博问政的价值与局限,进而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促进微博问政长效、理性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戴苗  刘邦凡 《电子商务》2014,(12):40-41
政务微博的发展在中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政务公开、信息透明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政务微博对于政府公信力的积极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政务微博的出现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带来了转机,政务微博应用的好可以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但是如果应用的不恰当,也许会出现反作用。政务微博可以强化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自身素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加深公众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这些都能够促使政府公信力得到提升。因此,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政务微博的运行,通过政务微博的不断发展,推动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近几年得到很大发展,新的传播模式不断出现,其中就包括新生的网络应用形式——微博。微博新闻,即网络用户在新的网络技术平台所发布的新闻信息。本文讨论微博新闻对公民意识形成的作用,以及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魏鹏 《电子商务》2013,(12):31-32
微博依靠信息分享,即时传播,互动沟通的优势,得到了公众的青睐,成为了拥有极大影响力的社交平台。各地政府机关也纷纷开通政府微博,提升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水平,方便了政府与公民的沟通和交流。本文对政府微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政府微博的特征及功能,同时针对政府微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婧婧  郭霦 《商》2014,(17):186-187
美国、日本两国公民教育中的社区参与对于培育认可国家和社会的积极公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日两国社区在健全法律的保障下,充分发挥其组织联结作用,调动了社区内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公民参与到其教育活动的实施中来。通过社区实践活动,公民的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反思能力大有提升。借鉴其经验,我国有关部门应完善社区参与公民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社会团体的建设,提高公民的责任感和主动参与性。  相似文献   

9.
吴玉环 《消费导刊》2013,(4):168-168
2009年后,微博平台成为公民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而在近两年,“微博反腐”现象也愈演愈烈,某种程度上,这是《宪法》41条所保障的公民监督权利在网络上的实现,也是对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郑欢  雷芳 《广告大观》2011,(3):56-63
随着互联网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微博成为目前中国成长最快也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平台,面对无限成长潜力,微博的发展也日益受到众多用户和企业的关注.企业纷纷意识到微博很可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营销平台,而作为自媒体的微博平台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寻求微博的健康良性发展.本文主要以新浪、搜狐、腾讯三大微博平台为例,通过对三大微博平台人...  相似文献   

11.
微博打拐这一互联网事件不仅仅是互联网的大事,也是见证中国公民意识成长的大事。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互联网也可以让公民行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推特(twitter)问世后,微博迅速在全球崛起,并由此带动了"微表达"、"微动力"、"微公益"、"微电影"、"微博新闻"等一系列富有"微文化"特色概念的流行;碎片化、草根化、非主流化、移动终端化也成为"微时代"的主要特征。微博新闻成为一种崭新的新闻样态和第一新闻源微博新闻是指以微博的形式发布的新闻性信息。与传统媒体上的新闻和以往的网络新闻相比,微博新闻具有集成优势、简短、夹叙夹议、互动性强等特点。其发布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而是多为普通公民,因此,微博新闻是一种微博形式的公民新闻。  相似文献   

13.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面,也是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话题。在我国,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政策制定中。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存在制度、组织缺陷和参与水平不高等问题。我国应大力推进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大力发展公民组织,拓展参与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公民参与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民间慈善活动快速发展,并自发地不断创新适合普通公民参与的形式。“待用快餐”就是最近出现的一种草根公益活动。从4月12日首先由陈里在微博发起之后,短短一周的时间就在全国扩散.由此可见民间公益的热情。  相似文献   

15.
蔡仲儒 《商》2012,(14):148-148
高新科技时代的微博已普遍被人们所运用,我们可以利用微博的力量,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成为了高校教学中不可忽视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对微博的概念、特点和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利用微博媒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公众崛起时代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公民参与出现了治理困境。从公民参与向公民治理转变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基本途径。公民治理是公民崛起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以公民为中心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它具有独特的概念框架与理论模式。公民治理与公民参与及流行的治理理论相比具有诸多的理论创新之处,为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范瑞华 《商》2013,(18):320-320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政策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公民参与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目前,中国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识淡薄,参与能力较低,参与渠道不畅通等。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能力,拓宽公民参与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公民参与对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还存在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优化公共政策的过程和效能。  相似文献   

18.
网络问政     
胡泳 《商务周刊》2010,(17):94-94
在2010年"两会"期间,"网络问政"一词见诸报端的频率颇高,甚至还出现了新词"微博问政"——据报道有40位代表、委员开通人民微博,20位人大代表和27位政协委员开通新浪微博。"微博问政"还被总结出四个特征:代表委员履行职责的新途径、新闻媒体传播新闻的新形态、公民参政议政的新平台、新闻记者采访互动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9.
《商》2015,(49)
公民参与作为民主行政的一个重要标志,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本要求,能更好地体现公共管理的民主性、服务性、透明性和有效性。广泛的公民参与可以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它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文章主要从公民参与的方面来谈公共管理,强调公共管理必须要有公民参与,阐述了这种管理的价值意义,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促使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自2009年新浪微博出现以来,其凭借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我国当今涉及范围最广的自媒体平台,开创了我国新媒体时代,在微博发展的过程中也有效带动了微博大V广告的发展,其自身具有的广告价值和巨大的商业潜力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微博大V广告平台也得到了广告主的认可,但由于微博大V广告起步时间较短,加之缺少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使得微博大V广告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