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艳秋 《中国市场》2010,(10):77-78
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新准则中金融资产的初始分类、重分类及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简称"IASB")于2014年7月颁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简称"新准则IFRS9"),我国企业在境内外同时上市或境外上市的需从2018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准则IFRS9,本文通过阐述新准则IFRS9出台背景、变革、与旧准则(IAS39)的变化,分析IFRS9实施后对金融资产分类、期初数据转化以及使用"预期减值模型"计提拨备会导致资产减值短期内快速上升、增加公司利润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从加强对资产管理业务模式和产品结构创新分类判断、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条——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9号相吻合。但与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准则相比,有很大的变动。这些变化都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在准则转换与应用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本文针对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杜丹 《北方经贸》2014,(8):157-158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中将金融资产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两类。本文简要分析了IFRS9中新的金融资产两分类法相较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的改进,其应对措施是:分析我国实际情况,适度采用两分类法;加强对金融资产分类的监管;建立全面的公允价值理论框架;加快发展金融市场,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于2017年3月31日发布了修订的三项有关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本次修订的会计准则造成金融资产从原来的四种变成三种,因此分析和探讨新准则对相关定义的描述及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变化具备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成为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目标,其中对金融资产的确认、计量、处置作了全新的规定。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企业金融资产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缺少较为全面、系统的有关规定,对金融资产相互间的分类规定更宽松,因此上市公司就存在利用金融资产分类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蒋丽 《商》2013,(9Z):167-167
本文对IASB、FASB以及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分类的研究,分析对比我国与国际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计量的规定,重点从IFSR9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影响方面研究。但是由于IFSR9现在只是在第一阶段,故在本文中重点分析金融资产的分类以及重分类,不涉及金融负债、金融资产计量以及减值问题的研究。最后对我国金融资产分类的准则是否应该趋同国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把金融工具会计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09年以来开始了替代IAS39金融工具综合项目的研究,分别于2009年7月14日、11月12日发布"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征求意见稿(ED/2009/7)和国际财务报告第9号(IFRS9),对IAS39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标准进行修订,完成了项目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本文以征求意见稿和第9号财务报告准则为依据探讨了IASB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准则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2年10月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2012年第5号更新文件(以下简称No.2012-05文件),该文件对非营利组织出售其获赠的金融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在现金流量表中的分类进行了修订.No.2012-05消除了传统现金流量分类方法的操作弹性,使非营利组织披露的财务信息与经济实质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体量逐步提升,其业务规模、结构及特征变化较大,仅对信贷资产做风险分类,已无法有效、全面地反映商业银行资产的真实质量。因此,中国银保监会于2019年制定并公布了《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对债券和其他投资、同业资产、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同样实施五级分类,其目的在于促进商业银行准确评估信用风险,真实反映资产质量。但不同的金融资产存在不同的资产特征,应当根据其特定的资产属性制定相适应的风险分类标准。本文将参照信贷资产,对非信贷类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及其标准进行探讨,并针对特殊类金融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探讨在不同分类标准及认定逻辑下,会导致不同的分类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对金融资产风险分类的监管脉络及实践,对金融资产分类标准的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新会计准则要求根据公司管理者意图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同一项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完全不同。公司管理者就有可能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对金融资产分类进行盈余管理。研究分析了公司管理者如何通过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盈余管理,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地解决对策,为规范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人为操纵利润意图等方面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环境下,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重分类中涉及到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部分做出理论层面上的规范。但在实践中,鉴于现实因素的影响,应结合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进行针对性处理,提高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科学性。文章从金融资产分类入手,分析资产在持有目的与对象方面的差别,并从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赵亮 《商场现代化》2015,(5):172-173
金融资产的分类动机,是上市公司选择不同分类方式和方法的直接原因。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金融资产分类动因,是保障我国上市公司有效利用金融资产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如果我国上市公司对于金融资产的分类缺乏科学依据、任意实施,将会造成金融资产的不合理分类及利用,不仅不利于金融资产的高效利用,也将会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张玉香 《商场现代化》2011,(12):139-139
我国在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我国会计准则应当与IFRS同步进行制定和修订,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同时要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机会不断改进我国的经济环境,摆脱滞后性和被动性。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我国金融资产的分类实行四分类法。当时,四分类法的出台满足了我国对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规范的迫切要求,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由于金融工具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已有规定自身的局限性,四分类法越来越难以满足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加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已发布新规定,决定实现金融资产的分类由四分类法转变为两分类法。由此,我国金融资产分类方法的转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在分析我国金融资产分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肚上,对比分析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所推行的两分类法,以求对我国金融资产分类的发展方向做出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燕 《商》2014,(24):169+112-169
通过调查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的金融选择,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表明: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储蓄占较大比重;性别、收入水平、生命周期等因素对居民选择家庭金融资产产生多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金融资产是组成企业资产的重要部分,合理有效地对企业金融资产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能够顺利地开展会计报表的列报工作,从而使利益相关者能够对会计报表进行充分的理解,并应利用会计报表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企业金融资产的包括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的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收账款等等,之后就企业所拥有的金融资产进行了分类,接着就会计处理企业金融资产的相关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就金融资产的分类与会计处理的不同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居民倾斜,同时金融市场迅猛发展.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急剧增加,结构也较之前有了极大改善,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现状的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杰 《现代商业》2013,(36):193-194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我国适时推出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但在该《准则》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尚待我们仔细研究和解决。本文围绕《准则第22号》,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分析了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加强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监督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