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玫 《中国市场》2007,(45):86-87
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都会不断产生,尽管它们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但非常有发展潜力。文章通过对我国逆向物流的现状分析,指出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迫切性,以及现阶段有效减少废弃物排放,增加资源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回收物流是推进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回收物流进行界定,阐述回收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对企业目前关于回收物流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及激励措施不足等问题,从现代回收物流管理理念角度提出企业发展回收物流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电子商务盛行的今天,由物流快递包装等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越来越突出。物流快递业的包装废弃物已然成为当今城市城的垃圾主要来源之一,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不单契合这一战略,同时也可以使经济、环境效益达到最大化。然而目前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的成本较高,使用率很低,所以在推进对包装物回收的同时,也需要减少回收的成本,增加其使用率。本文通过对物流包装物回收物流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成因,然后有针对性的对目前物流包装物回收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研等方式,对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废弃物的回收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废弃物回收物流发展缓慢,所评价校区的废弃物回收物流水平为"差",表明其存在诸多问题,回收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根据高校废弃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高校废弃物回收物流评判结果如果隶属"差"则应该加强废弃物回收物流的建设,如果隶属"一般""良好"而某单项指标评价较差,则说明该指标对应的环节需要改进或加强。高校废弃物评价指标体系仅供参考,实际评价可根据高校情况进行调整,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以促进高校废弃物回收物流发展。  相似文献   

5.
低碳物流之逆向物流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0,(14):102-103,122
逆向物流的改善是实现低碳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逆向物流重视对包装物、废弃物和退货品的回收处理。强调通过资源缩减和废弃物再资源化等途径,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低碳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企业对逆向物流在认识上存在障碍,资金和逆向物流人才匮乏,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滞后,影响逆向物流的发展。逆向物流的低碳化可以从逆向物流的电子化、低碳化包装和低碳化运输等方面改善,实现发展低碳物流和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电子废弃物具有数量庞大且环境污染性强,其中的可再生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回收利用技术高等特点,我国的电子废弃物静脉产业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回收再生市场混乱,回收再生技术落后,管理政策有待健全,国家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再生企业的扶持不足等,但是,各地的"高新区"在发展电子废弃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技术方面,"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可为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提供技术支持;在物流方面,"高新区"往往既接近再生加工区,又接近电子产品消费区,可有效降低成本;在产业链方面,大多数"高新区"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发展电子废弃物静脉产业;在企业品牌方面,"高新区"积聚了大量的世界知名企业,其环保责任意识较强.为了促进电子废弃物静脉产业的发展,我国应以法制形式建立和规范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以政策形式建立电子废弃物静脉产业的投融资渠道,以制度形式建立和扶持电子废弃物静脉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兆  马翊华 《商业时代》2005,(30):66-67
国际绿色物流的兴起和发展 所谓绿色物流,就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的,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物流规划和管理,实施包装、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废弃物回收等物流活动。它涉及供应、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领域。国际绿色物流是近几年才受到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垃圾作为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如果可以充分回收利用,其产生的价值是人们难以想象的。本文对废弃物回收的逆向物流进行了研究,通过总结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提出了一种"O2O+回收"模式的废弃物回收逆向物流,分析了回收流程,总结了O2O回收的优势与挑战,并为其发展提出了建议,最后指出O2O回收模式必将在"互联网+"时代下迅速成长并成为一种有效的资源回收方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物流系统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物质流通领域的绿色化,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它突破了以往非绿色物流对环境与资源的负面影响,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从而能够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绿色物流系统构成中,发挥主要功能的要素包括集约资源、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绿色装卸、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废弃物回收等,正是这些要素与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政府、公众和企业相结合,形成绿色物流系统的运行模式。从我国现阶段来看,绿色物流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从绿色物流行为主体角度,采取措施来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了现代快递行业包装废弃物回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回收物流体系的构建提出几点建议,进而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由此产生的电子产品废弃物也在与日俱增。电子废弃物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近几年来,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探索,电子产品的废弃物物流引起国内的专家学者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集中体现在资源消耗过度、浪费严重。因此,本文研究废弃物物流的发展,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入快车道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的驱动因素与流程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同时又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因此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企业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电子废弃物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设计了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流程,以期给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绿色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传统物流相比,绿色物流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全球物流行业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仍然存在运输效率不高、污染严重,仓储设施简陋、管理水平低下,加工过程资源浪费严重、废弃物处理不当以及包装过度、包装材料不够环保等问题.从政府、企业和环境层面对影响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购物对人们生活行为的改变,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包装废弃物数量的剧增,环境问题不断涌现,社会开始关注回收物流并提倡绿色发展。文章在分析研究中主要以物流服务企业为重点,以快递包裹外包装箱为研究对象,对包装箱回收前后的企业购置成本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包装箱的回收,实现其二次利用,为企业减少物流成本并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一轴四馆"区域采用智能化垃圾气力输送系统,解决了世博会大量垃圾回收处理的逆物流问题,同时实现不同类型垃圾的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提高逆物流的速度,同时缩短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的时间,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有利于减少交通压力,适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建设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社会生产生活垃圾的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大大增加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运行成本,因此探索废弃物流一垃圾分类回收,提高垃圾的再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废弃物流一垃圾分类回收过程存在的垃圾回收源头环节规范性不强、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善废弃物流工艺、健全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广州大学城废弃物回收的现状,阐述了废弃物回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现代物流理念、国内外城市废弃物回收实践和大学城废弃物的特性作为制定广州大学城废弃物回收物流管理对策的依据,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付秋芳 《商业科技》2007,(2Z):148-149
本文分析了广州大学城废弃物回收的现状,阐述了废弃物回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现代物流理念、国内外城市废弃物回收实践和大学城废弃物的特性作为制定广州大学城废弃物回收物流管理对策的依据,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商》2015,(39)
在网购盛行的今天,由快递包装等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日渐凸显。本文通过对快递行业包装物回收物流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成因,最后针对目前快递包装物回收物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电子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限制,造成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一直还很不规范,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的今天,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更是备受关注。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EPR)是目前发达国家在电子废弃物管理中采取的主要模式,而目前我国正在着手构建电子废弃物循环体系,因此有必要在对比发达国家EPR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EPR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