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物权法》对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动产作为《物权法》核心立法内容之一的角度来看,《物权法》的立法理念及相关规定的颁布对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理念和具体的土地管理制度产生影Ⅱ向。其中观念上的影Ⅱ向包括《物权法》强化了对财产的保护以及民事权利和行政权力的关系要重新定位两个方面:具体的土地管理制度中受《物权法》影响较大的主要包括登记制度、征地制度、房地产市场管理、权属调处制度等。与土地管理制度相关的《物权法》规定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在《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等行政法律法规中进一步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2.
2012年1月1日施行的《行政强制法》是继《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这对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与实施,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行政强制法将行政强制分为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两种类型。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对普通矿产资源已经形成一套初具规模的保护体系,但对地方性特有矿产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仍存在不足,如果不顾地方性特有矿产的实际,生搬硬套《矿产资源法》规定的普通矿产管理办法,常易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与流失。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立法、行政、经济等手段,逐步健全地方性特有矿产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土地"强制售卖"是与政府不动产征收并列的概念。不动产征收主要是政府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条例》等法律的规定,将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本体所有权收为国有、并支付相应对价的行政行为。而"强制售卖"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但与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一般交易行为不同,它是通过第三方介入,强制不动产权益主体将该不动产权益出售给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通讯》2011,(23):40-41
国土资发〔2011〕2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以下简称行政强制法)将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做好《行政强制法》的实  相似文献   

7.
一月大事     
(2008年10月16日~11月15日)10月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签署国土资源部第41号令《国土资源部立法工作程序规定》《规定》规范了国土资源部起草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开展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协调以及制定、修改和废止部门规章等立法工作的程序及要求。《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原《国土资源部规章制定程序规定》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8.
纪擎 《中国土地》2005,(9):34-35
划拨土地使用权在相关立法上存在的矛盾矛盾一:《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产生矛盾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抵押时必须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并补交或以抵押所得的借款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否则不能抵押。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依法取得的房屋所有权连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在此对于土地使用权并没有区分是划拨取得还是出让取得的,这样就可以理解为只要有合法的房屋所…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一些地方性法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作了比较系统的规定.但目前土地征收权滥用、土地强制流转等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侵害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10.
官强 《中国土地》2012,(10):53-54
《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中都有关于"责令限期拆除"的规定,但并未明确"责令限期拆除"的法律属性,那么,"责令限期拆除"到底是行政处罚还是行政强制?在《行政强制法》实施后,行政强制行为与行政处罚行为的程序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明确"责令限期拆除"的法律属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龙岩地区制定土地抵押规定福建省龙岩地区土地管理局与龙岩地区人民银行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土地使用权抵押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一,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可直接设定抵押;以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的,抵押人必须与县(市)土地管理局签订附有条件的出让...  相似文献   

12.
按照国家《土地登记规则》的规定,土地权利的登记形式主要有初始登记、设定登记和变更登记。从《土地登记规则》对变更登记的有关规定看,土地变更登记是指在经过初始、设定登记后,原登记的土地权利状况发生变化时,对发生变化的土地权利及相关内容进行的更正登记。所以,对没有经  相似文献   

13.
税务行政处罚与税务行政强制都是具体税务行政行为,是税务机关对税务违法行为采取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强制行为,是因相对人不履行税法义务而引起的,二者主要存在以下区别:(一)概念不同。税务行政处罚是指依法享有税务行政处罚权的税务机关,对违反税收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其他当事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税务行政强制是指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负有税法规定义务而拒不依法或者可能逃避履行时,由税务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或者防止其逃避履行税法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土地征用制度是指国家出于公共目的的需要,对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强制取得的制度。实施土地征用行为的过程中,国家对于被征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补偿。正是基于土地征用的这一特性,对土地征用行政行为进行讨论时,人们通常专注于对其中补偿责任的探讨,而忽略其中可能出现的国家赔偿责任。《土地管理法》规定:“非法批准征用、使用土地,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为有权批准征用、使用土地的为行政机关,所以此处的“赔偿责任”性质上属于国家赔偿,但这一规定未能涵盖土地征用中国家可能承担赔偿责任的所有情形。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地有一句歌词唱道:“谁是谁的谁和谁啊谁谁那谁谁呀”,用来形容我国土地权利法制现状毫不为过。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对土地权利作出统一、系统规定的立法,有关土地权利的规定散见于《宪法》、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甚至政策性文件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从实践中总结出的近20种土地权利,被法律法规认可的只有寥寥几种。土地权利法制现状这种混乱、低水平的表现,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步的形势很不相称。而且,土地权利法制建设的滞后,已经开始影响、限制甚至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我…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抵押有新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最近公布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的若干规定》。《规定》指出,抵押登记应当以土地使用权登记为前提,经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登记的集体荒地土地使用权和乡村企业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其他类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17.
<正>地方政府立法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活动,是地方政府行使行政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实现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6年11月17日经青岛市第十五届人民政府第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物权法》介绍房屋行政拆迁的有关规定,分析其中利弊,着重提出我国城市房屋强制拆迁制度完善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论证中国构建紧急土地征收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立法建议。研究方法:比较法、演绎法。研究结果:征收与征用的本质区别在于征收导致所有权转移,征用只暂时改变使用权主体。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紧急情况下“先行使用土地”可能涉及紧急土地征收,现行政策规定的受季节影响重大工程等“先行使用土地”应纳入紧急土地征收范畴。新修正的《土地管理法》未规定紧急征收制度是一大遗憾。研究结论: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土地征收立法经验,抓住《突发事件应对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修改的机遇,规定紧急土地征收制度,避免“征用转征收”“先行用地审批代替征收审批”等变通方式规避征收程序。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论证中国构建紧急土地征收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立法建议。研究方法:比较法、演绎法。研究结果:征收与征用的本质区别在于征收导致所有权转移,征用只暂时改变使用权主体。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紧急情况下"先行使用土地"可能涉及紧急土地征收,现行政策规定的受季节影响重大工程等"先行使用土地"应纳入紧急土地征收范畴。新修正的《土地管理法》未规定紧急征收制度是一大遗憾。研究结论: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土地征收立法经验,抓住《突发事件应对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修改的机遇,规定紧急土地征收制度,避免"征用转征收""先行用地审批代替征收审批"等变通方式规避征收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